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纲辨证及其基本护理原则八纲?八纲, 即表、里、寒、热、 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阳证;?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就在里(或半表半里);?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证,邪气盛的称为实证。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在八纲中, 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八纲辨证不只是把各种证候简单、截然的划分为八个区域。?而是相互间可又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 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需致实等。一、表里辨证与护理?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表与里是相对概念,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因此,对于病位的内外浅深,不可作绝对地理解。(一)表证?表证是六淫、疠气、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 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出轻浅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 病情较轻, 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因素等特点。表证的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 ,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常兼见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咳嗽等症状。?表证的防治原则?辛散解表表证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寒热、汗、舌苔、脉象的变化,以区别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表寒证,无汗,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或有汗,苔薄黄,脉浮数;表虚证,恶寒或恶风,有汗或微汗,苔薄白质淡,脉浮细无力。?2、生活起居护理?保持环境安静, 病室内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 忌寒凉闭汗或汗出当风, 以免邪遏于里不得外达。患者一般应注意休息,症状较重者应卧床。 愈后应注意经常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3、饮食护理?宜食清谈、细软、易消化食物,忌肥甘油腻、生冷之品,以免恋邪伤正。表寒证,可用姜、葱、蒜、胡椒等作为调味品,以辅助药力散寒祛邪;表热证患者可适量饮用清凉饮料或食用水果。要注意避免病人吃得过饱。?4、用药护理?解表发汗药多属于辛散之品,不宜久煎, 药宜加水浸透后武火急煎,沸后510 分钟即可。?药宜温服,服药后应静卧覆被并饮适量热粥(汤)以取汗。?服药后应观察汗出情况,以微汗为宜, 不可过汗以免伤及正气。如汗出热退,表解身凉,不必再进解表药;汗出不彻,寒热不退,为表证未解,应继服解表药;如汗出过多,应停服解表药。?年老体弱者发汗过多易出现虚脱。“ 疮家 ” 、 “ 淋家 ” 、 “ 衄家 ” 、“ 出血家 ” 禁或慎发汗,阳虚或阴虚者禁单纯发汗。?5、对症处理(一)里证?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即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围,即所谓“ 非表即里 ”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 直中 ” 为病;?三是情志内伤, 饮食劳倦等因素, 直接损伤脏腑, 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液等受病而出现的种种证候。里证的临床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便秘或呕吐,小便短赤,苔黄或白厚腻,脉沉等。?里证基本特点是: 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里证的护治原则?以“ 和里 ” 概括。?可根据寒、热、虚、实等具体病症的不同,分别选方用药。里证护理措施?1、 病情观察根据里证中的一些常见证候给予相应的观察。?2、生活起居护理病室应安静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增减衣被。注意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的卫生。?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精神护理。?4、饮食调护里寒者,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邪热内盛者,应适量饮用绿茶、 西瓜汁、 绿豆汤等, 以清热生津止渴;阴液亏虚者,可多食滋阴养血等食品。?5、对症处理二、寒热辨证与护理?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病邪有阳邪和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即所谓 “ 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 ” , “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 。(一)寒证?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寒证临床表现?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暖,口淡不渴,倦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寒证护治原则?温以祛寒寒证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寒热喜恶,肢体温凉,口渴与否等情况。?2生活起居护理?病人居处宜向阳、通风、洁净、室温应适度偏高。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忌冷,根据具体病情适当加盖衣被。?3情志护理?对病程长,病情较重的患者,要注意安定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保持气机调畅。?4饮食护理?寒证患者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卒中寒邪所患的表寒证或里寒证,可用姜糖水趁热服下,或在食用的蔬菜中多加些姜、葱、胡椒粉等辛散之品,以助驱邪外出;虚寒证患者,可食用温补类药膳,以助阳散寒。?5用药护理?寒证多用辛温燥热药,应中病即止,以免辛热之品过用伤阴。药宜温服。?6对症处理?可配合针灸、热敷、推拿等方法以助驱除寒邪,如风寒痹证患者,除应注意局部保暖外,还可以用针灸、拔火罐等方法解除关节疼痛。(二)热证?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热证临床表现?发热,喜凉,恶寒喜冷,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热证护治原则?清热泻火热证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观察发热,汗出、神志、食欲、二便、斑疹、出血、舌苔、脉象等。?2生活起居护理?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凉爽通风,温度适宜,清洁卫生。患者衣被应勤更换。里证热重者,可予冷敷。对感受时邪疫疠的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相互染易。高热神志不清者,要注意预防褥疮及意外事故的发生。?3、情志护理?热证病人情绪易于激动,应注意安定其情绪,以利康复。?4、饮食护理?饮食宜新鲜清凉,忌食辛辣、滋腻动风之品。烦热口渴者,可多饮清凉饮料,或多食西瓜、梨及蔬菜等。应鼓励病人多饮水。?5、用药护理?清热解毒之剂宜凉服或微温服。如辛凉之品煎煮时间要求稍短。?6、对症处理?高热患者, 除用冷敷外, 还可用冷盐水灌肠或针刺大椎、合谷、曲池以清热;热扰心神者,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等以清热开窍;热毒内盛,腑气不通者,可服用生大黄浸液以通便泻火;咽喉肿痛、口舌糜烂者可用锡类散、冰硼散等吹喉及口; 若温热之邪内迫营血,出现耗血动血之鼻衄、齿衄、呕血、便血等, 可用云南白药、 三七粉、 白及粉等随症处理。三、虚实辨证及护理?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实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一)虚证?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的一类证候。?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等, 故阳虚、 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虚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或滑脱,小便频数或失禁,舌质淡嫩,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虚证护治原则?补虚扶正(温阳益气,养血滋阴)虚证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汗出、疼痛性质、二便、舌象及脉象的变化,以区分表虚、里虚、虚寒、虚热等。如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气乏力,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为虚寒证;心烦不眠,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大便干结,舌红,脉细数为虚热证。?2、生活起居护理虚证患者居处宜安静,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湿度适宜。 防止感冒; 生活有规律, 做到起居有常,注意 “ 春夏养阳 ” ,“ 秋冬养阴 ” 。?3、情志护理虚证患者体弱,病程长,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工作应主动热情,态度和蔼亲切。应鼓励他们乐观、开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思虑等精神刺激。?4、饮食调护阳虚、气虚、血虚病人,宜食温补之类的膳食,如肉、蛋等,忌寒性食物及瓜果生冷;阴虚或血燥的病人,宜用清补之类的饮食,如百合, 银耳等, 忌辛辣、 油炸、煎炒等温燥动火伤阴之品。?5、用药护理虚证患者,服药时间长,有厌药心理,故中药当浓煎,可少量多次服。服药应在餐前或餐后12 小时温服,以免影响食纳。?6、对症处理(二)实证?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病机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邪气充盛,但正气尚未虚衰,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等特点。?实证范畴非常广泛,寒邪、风邪、暑邪、 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于实证的范畴。临床上一般是新病、暴病多实证,病情激烈者和体质壮实者多实证。?【临床表现】 由于病因和病邪停积部位的差异,实证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其代表症状主要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神昏谵语,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护治原则】泻实祛邪?【护理措施】?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神色、寒热、疼痛的性质,二便、汗出、脉象等情况。?生活起居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清洁安静。病人宜卧床休息,烦躁者要慎防坠床。?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的进行解释,解除思想顾虑, 增强信心, 使其情绪安定, 以配合治疗,促进早日恢复健康。?4、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腹痛患者,饮食宜有节制。?5、用药护理实证多采用泻实祛邪之法,服药后应加强观察。攻下药沉降下行,宜空腹服用,以利药达病所,但应中病即止,以免伤及正气。?6、对症处理四、阴阳辨证与护理?阴阳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的总领。?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为阴证。由于中医学中的阴阳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且有具体的实际内容,所以阴阳辨证除概括其他六纲外,又有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亡阳证、亡阴证等具体的证型,但这些证型实际上仍可以六纲加以概括。阴虚证?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属虚证、热证的性质。阴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少苔、 脉细数等, 且具有病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护治原则】?养阴清热阴虚证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观察患者发热、汗出、饮食、口渴、二便、舌苔和脉象的变化。?2、生活起居护理?病室内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凉爽, 安静整洁。 平时要注意生活调摄,忌劳累,息妄想,戒房室。注意口腔清洁,早晚用温盐水或漱洗剂漱口。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和个人爱好,做适当的活动。?3、情志护理?心烦焦躁者须耐心开导,让病人安定情绪,消除其顾虑,教育病人树立乐观情绪。?4、饮食调护?饮食宜富有营养,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忌食辛辣、 动火伤阴之品,禁烟酒。可食用滋阴清热药膳,如银耳、冰糖煎汤服食,海参、甲鱼适量清炖或配菜作佐餐食用等。根据胃纳情况,可酌情食用梨、枇杷、梅子等养阴生津的水果。?5、对症处理(二)阳虚证?阳虚证是指体内阳气亏损,温煦、 推动、 蒸腾、 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