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 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 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 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 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 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 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 清楚 。观刈麦 白居易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 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从侧面表 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 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 知热,但惜夏日长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家田输 税尽。作者对农家同情和关心的诗句是: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写炎热的天气 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表明劳作艰辛的 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观刈麦中正面描 写刈麦时的辛苦与紧张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 日长。 重点句子回放1.观刈麦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 _,唐代大诗人。请再写出二句白居易的诗: _,_。2.解释加点词语。 小麦覆陇黄_ 妇姑荷箪食 右手秉遗穗_ 左臂悬敝筐 吏禄三百石_ 岁晏有余粮 3.翻译下列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_ 4.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 ) 答: _ _香山居士同“垄”,指麦地担 用手握着破旧 古代容量单位 十斗为 一石晚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农民为了抢 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忍着,可见处境十 分艰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在天愿 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5.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借此揭示了什么? 答:6.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 ;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 赋税的繁重。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 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hu麾下,部下zh 烤肉dp l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醉里/ /挑灯挑灯/ /看剑,看剑, 梦回梦回/ /吹角吹角/ /连营。连营。 八百里八百里/ /分分/ /麾麾下下炙炙, 五十弦五十弦/ /翻翻/ /塞外声。塞外声。 沙场沙场/ /秋秋/ /点兵。点兵。马作马作/ /的的卢卢/ /飞快,飞快, 弓如弓如/ /霹雳霹雳/ /弦惊。弦惊。 了却了却/ /君王君王/ /天下事,天下事, 赢得赢得/ /生前生前/ /身后名。身后名。 可怜可怜/ /白发白发/ /生!生!演奏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山东 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 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 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 稼轩长短句他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 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 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 ,曾长期闲居。本词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本词的写作背景和主旨: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 官闲居江西带湖。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 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 伐大计。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 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饮醉”?醉之后为何要?醉之后为何要“挑灯挑灯”?为何要?为何要 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树立了一位怀才不遇的忠勇将军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 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 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 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 望是多么强烈。带着这样的悲壮情怀入梦,梦醒之后,不禁浮想联翩,耳 边似乎听到了军营中鼓角齐鸣,边声四起,不由使人产生 出征杀敌的豪气。赏 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一望无际的八百里军营连军营,处处都是炊 烟烤牛肉,部队供养充足,官兵们同甘共苦 ,为战斗做准备,而鼓舞士气的悲壮乐曲更 加激励着将士们,整个军营何等壮观。沙场秋点兵。(既点明季节,也为战士的出 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在辽阔的战场上,秋高气爽,兵壮马肥,主 帅开始检阅军队,军旗猎猎,士气高昂,整 装待发,何等威风!此句将战前的准备与恢弘气势渲染得极为 热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描绘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写出了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英雄身骑的卢 般的骏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将士们万箭齐 发,声如霹雳,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情景,使人产 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只要收复失地,不辱使命,完成统一大业,就可以了却 君王的心愿,自己也可以声名大震,名传史册。词人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梦想,只好在想象中横刀跃马 ,实现自我。但梦最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嘲弄。 可怜/白发生!走出幻想,仍然是壮志难酬,仍然是半壁江山,仍 然是一事无成,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 蹉跎,白发丛生!何等悲愤!何等苍凉!不由使人产生对投降派的痛 恨,对作者深深的同情。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使 至 塞 上 王 维 王维,字摩诘,与 孟浩然齐名,并称 “王孟”。是山水诗 派的代表人物,主 要通过田园山水的 描绘,宣扬隐士生 活和佛教禅理。 “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 ( 摘自苏轼东坡志 林)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那横贯天际的黄河,用一个“长”字就表达了诗人的感 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圆”字和“直”字 ,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空旷开阔、宏大苍凉的景象,而 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感.这两句诗勾勒出一 幅雄浑,广阔,壮美的大漠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即使遭遇挫折也不灰心。写作特点: 1.比喻贴切生动。 2.细致逼真地描绘出壮丽、奇特、苍茫的塞外风光主题: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 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 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的 思想感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的思想感 情: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 塞,又像北飞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诗人以“蓬” “雁”自喻,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 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