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理解技巧记叙文阅读理解技巧1阅读理解要诀阅读理解要诀 先读原文通大意, 再读题干做标记, 找出范围对应句, 比较选项看差异。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后再开始答题)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 ;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 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 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 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2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pp文章叙述的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是什么(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时间、地点)?pp作者的作者的情感变化情感变化怎样?怎样?材料材料有哪些?怎样有哪些?怎样安排安排的?的?pp文章是怎样文章是怎样过渡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线索、顺序、层次等。等。pp了解文章的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思想、感情、主旨。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3p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以时空 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p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顺 叙、倒叙和插叙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阅读时,注意倒叙 、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 结构将有所帮助。 p理清文章的层次。 p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有主 有次,有详有略。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弄清文章结构弄清文章结构的方法的方法41、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文章的顺序。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 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4、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p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 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p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 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 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p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 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文章结构的分析方法文章结构的分析方法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5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 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 p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 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p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 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 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pp分析综合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 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 案(摘瓜)。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6p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 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 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 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何况、但是 、然而、因此)等等p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 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 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 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 丝马迹。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抓文章中关键词句的方法抓文章中关键词句的方法7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8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94、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 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 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自然段为“盼春” ,自然段为“送春”,至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至自然段为“绘春”呢?自然段写春草,自然段写春花 ,自然段写春风,自然段写春雨,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至自然 段内容概括为“绘春”。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 )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 怎么样”)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续续) )10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白杨礼赞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 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一套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 (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11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理解、品味词句的方法理解、品味词句的方法12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4、品味词语: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了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D、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理解、品味词句的方法理解、品味词句的方法( (续续) )13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p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的作用有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C总结上文;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的特点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 三、从内容上指出意义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理解、品味句段的方法理解、品味句段的方法14p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 )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 、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p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 或某种性格特征 p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象征的作用: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谈写作手法和作用谈写作手法和作用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15记叙文答题实用知识与技巧(1)拟人手法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及作用写作手法及作用16记叙文答题实用知识与技巧(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 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 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 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悬念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 节曲折写作手法及作用(续)写作手法及作用(续)1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1、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p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p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2、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回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回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18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