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7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美中文學校合總會 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 1全 美 中 文 學 校 合 總 會(NCACLS) 教 育 研 究 發 展 委 員 會 National Council of Associations of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mmittee 2005 中國文化常補充教材 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 中國文化常組 陳正香 編寫 提綱提綱 一、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1. 吃 的 文 化 2. 喝 的 文 化 3. 穿 的 文 化 4. 住 的 文 化 5. 思 想 文 化 6. 書 法 藝 術 7. 國 劇 簡 介 8. 生 肖 與 字 9. 最 喜 愛 的 動 物 10. 武 的 藝 術 二、中國的史 1. 遠 古 到 秦 代 2. 漢 到 三 國 3. 魏 晉 南 朝 到 隋 的 統 一 4. 隋 唐 到 五 代 十 國 5. 宋 與 、 西 夏 、 時 代 6. 元 朝 時 代 7. 明 朝 時 代 三、中國的民族 四、中國醫學 五、中國古代的科學 、中國的文學 七、中國的山川和城市 八、成語慣用語 (繆玗 編) 全美中文學校合總會 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 2內容 一、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1. 吃 的 文 化 吃 的 文 化 民以食為天,明中國人是一個很重視吃的民族。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各種同式樣和口味的大小餐廳。一般,中國菜可分為方與南方大。方菜大多是油而膩,但醋和蒜味較重。大致以麵製品為主食。南方菜種較多,有重辣味的四川、湖南菜,重鮮嫩的江蘇、浙江菜,還有重甜味和變化的廣東菜等。南方以米製品為主食。 中國人烹調食物但講究色、香、味三原則,也注重營養的調配。早在商朝時代,伊尹就用鼎鼐調和的烹調原,明政治協調運作的重要。他用甜、酸、苦、辣、鹹等五味調製食物,並配合人體的心、肝、脾、肺、腎等五臟所需的營養素,維護人體的健康。正因為中國人深信食物有醫藥的功效,所以才會發展出食醫同源的。平時在烹調食物的過程中,除大使用具有調味與預防疾病功效的蔥、薑、蒜、酒、辣椒等作外,很多藥材也成為日常佳餚的材。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觀,成為中國人對吃的要求和特色。 2. 喝 的 文 化 喝 的 文 化 中國人最先發現,是喝的古民族。我們開門七件事,其中一項就是。可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唐朝中期,有一個早出家,後又還俗的和尚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世界第一本有關的著作經。於是,喝的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甚至鄰近國家,如韓國、日本、東南亞各國等,都學習這個風尚。十七世紀初,荷東印公司將中國輸入歐洲後,飲成為英國貴族社會中的一種時尚。直到今天,世界各國對的稱呼,還大多是源自中國 cha 或 tee 的譯音。 是摘取樹的嫩製造而成的。製造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在發酵,由發酵程同,而有同種、名稱和口味。發酵的稱為,湯為碧或中帶黃色,如井。全發酵的稱為紅,湯是朱紅色。而半發酵的,通稱為烏,是中國的特色,台灣就是有名的產區之一。烏又可分輕發酵、中發酵、重發酵三種,輕發酵如包種,湯為黃色;中發酵如鐵觀音、凍頂,湯為褐色,重發酵如白毫烏,湯為橘紅色。另外中國人也喜歡把乾制過的花加入製成花,叫做香片,茉莉花很香,是最常用的花。全美中文學校合總會 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 3過,花香會搶奪的原本氣味,因此,真正上好的通常會被拿做成香片的。 自古以,中國人相信常喝可以使人延益壽。現代科學也證明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份。今天,這個中國人的國飲,已被人們當作天然的健康飲,在世界各地越越。 3. 穿 的 文 化 穿 的 文 化 打開中國電視台,幾乎常常可以看到各種描述中國史故事的戲劇,從這些續劇、京劇、歌仔戲、布偶戲等等,或從各種中國藝術作品、出土文物等,處處可中國人特殊的穿著服飾。今天,甚至在一些特殊場合,中國人也會穿著各種傳統服飾表演或相。幾千,這些美的服飾對中國附近一些國家的傳統穿著方式和習慣,也產生很多的影響。 從一萬八千前的中國山頂人文化遺跡中,發掘出土的骨針和穿孔的石珠,可以想像當時已經有縫紉技術和裝飾觀。到黃帝堯舜時代,服飾已粗具規模。從殷墟出土的絲麻織品殘片和陶俑看,服飾在商朝時代已經相當進步。五千,中國服飾雖經時空因素斷有所改變,然而從大家穿的外衣看,傳統服飾的基本造形大致可分為弁服、長袍、深衣三。弁服是古代的服,分上衣與下裳,上衣長到膝蓋,下裳長到足踝。也就是在某些特別場合,人們必須穿裙子才失。長袍是由肩部到腳踵,上下通裁的長衣,男通用。深衣是介於弁服和長袍之間的一種。它照弁服剪裁成上下截,而縫合為一。乍看好像長袍,細看又像弁服。因為它的尺寸非常寬大,把身體深深的裹在面,所以叫做深衣。深衣用途最廣,是平民的大服,也是官士紳的小服。文人、武人都可穿。這三服裝的特徵,除寬袍大袖外,結構上多以直線的組合為主。一般人常繫上腰帶,讓它產生自然縐褶。因為式樣簡單,所以常在邊緣綴上繡花、緄邊或加霞帔、腰飾等。這些裝飾也正是中國古代服飾的一大特色。 滿人統治中國期間,滿清旗人的服裝在中國漸漸起,經過斷的改,今日,各式各樣典雅端莊的旗袍,成中國婦正式的服。男士的服可分中式及西式,中式為袍黑褂,或中山裝搭配西式長褲;西式就是西裝配上帶,最為。 4. 住 的 文 化 住 的 文 化 中國與歐美的建築有很大的同。中國建築最基本的特色是以長方形的空間為單元,加以組合而成整體。組合方式遵守均衡對稱為原則,主要的建築在中軸上,次要的建築分廂,全美中文學校合總會 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 4形成重要的院廳。住、官署、宮殿、廟宇,原則都一樣。中國傳統住也講究觀,主房由主人居住,後面的院由主人的長輩居住,左右廂由晚輩們居住,左尊右卑,依在家中的身分分配到居住的位置。在福建、廣東、台灣一帶的住家,基本上多以三合院和四合院形式組成。中國人也喜歡用後院或側庭,佈置庭園景觀,如短牆、假山、小橋、水、游魚等等,點綴上各種花木,造就一個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傳統的中國建築以木材為主,為保護木材,自古以就發展在結構體上塗顏色的技術。鮮明的色彩成為中國建築的特色。從各種圖案、鳳紋、神話故事到山水花鳥等,有的配上精美雕刻,把建築物裝飾得美美奐。為防止木材受潮,中國建築一直是站在一個台基上的。台基的高低與建築物的重要性成正比,使得大型建築物,看莊嚴氣派大方。另外依曲線而建造的屋頂脊線與簷線,展現中國建築優美典雅的特質。中國很多傳統的建築特色也深深影響韓國、日本的傳統建築風格。 5. 思 想 文 化 思 想 文 化 中國人的生活充滿特殊的文化色彩,其中的奧祕,就是中國幾千傳下的哲學精神。中國的哲並是只在學院內討的學,而是深入人民生活的一種精神指南。古代的哲人因為生活政治及經濟環境的改變,或外文化的加入,斷的思考君王治國及人民處事的道,而形成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這些前人智慧的積,匯集成中國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幾千斷融合中國周邊入侵的民族,至今仍然廣泛的影響著中國人的為和習慣,可是祖先們傳下最可貴的遺產之一。 中國人是一個敬畏天地和尊敬祖先的民族,五千這個觀一直變。人生天地間,與天和地同為世間最有能的操縱者,稱為三才。因此,人應如何用天地所賦于的生命,在好的社會環境中相處,各得其所,發揮生命的價值,成為中國思想家們思考的問題。周公用嚴謹的規範社會秩序。孔子從人的本性出發,教人以忠恕的精神,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在人的心中建孝、悌、信、義、智等等德性,達成做人的基本條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儒家成就大人學問的道。而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也成為儒家最高的政治想。到戰國時代,各國國君大尋求治國人才,功主義盛,許多思想家相繼產生,其中最具影響的有儒家(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子、莊子)、法家(商鞅、斯、韓非)等,使戰國時期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黃時代,對中國後世的思想文化影響很大。 全美中文學校合總會 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 5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五經四書的儒家學,只是支配國家政治的最高原,是全國人民精神生活的法典,自此儒家的思想深深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直到後漢,戰紛起,經魏晉南朝至隋唐,佛教、道教等在民間起。從此,儒家思想揉合佛、道思想,成為中國人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 儒家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他們的思想分別由學生們紀在語、孟子本書。現在讓我們從一些子體會他們對政治及道德修養的主張。 語範 語範 (關於政治的)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有恥且格。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小。欲速則達,小則大事成。 (關於修養的)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患無位,患所以。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三人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善者而改之。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欲,勿施於人。 子曰可與言而與之言,失人。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失人,亦失言。 孟子範 孟子範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決諸西方則西。人性之無分於善善也,由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善,水無有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之,可使在山,是全美中文學校合總會 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 6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善,其性亦猶是也。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奚舉於市。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也。 孟子曰君子所以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存心。仁者愛人,有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加少,寡人之民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可。直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違農時,穀可勝食也。罟入洿池,魚鱉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