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讲 国际贸易理论n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n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n第三节 相互需求理论n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与新要素理论n第五节 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n第六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n第七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际分工理论n国际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 和继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是国际贸易的基础。n影响因素q社会生产力q自然条件q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q上层建筑n作用与不利影响国际价值学说n国际价值q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即在世界现有的一 般生产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国际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n影响国际价值变化的因素q劳动强度q劳动生产率q生产条件绝对优势理论1、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23 1790) 古典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主张自由贸易。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简称“国富论”2、主要观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资源或某种生产技术优 势3、关于绝对优势论的说明分工前:小麦(W)棉布(C)产量劳动时间产量劳动时间美国6 1 41英国1 1 514 劳动时间 - 7W + 9C分工后: 小麦(W)棉布(C)产量劳动时间产量劳动时间美国12 2 0o英国0 0 1024 劳动时间 - 12W + 10C 7W +9C美国 英国小麦W (unit/man-hour) 6 1棉布C (unit/man-hour) 4 5美国有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 生产并出口小麦英国有生产棉布的绝对优势,生产并出口棉布在美国:6w = 4c, 只有当6w 4c, 出口小麦 在英国:1w = 5c6w = 30c 或 6c =1.2w当 30c 6w, 英国出口棉布 所以: 4c 7W + 6C小麦(W)棉布(C)产量劳动时间产量劳动时间美国6 1 41英国1 1 21小麦(W)棉布(C)产量劳动时间产量劳动时间美国12 2 00英国0 0 423、关于比较优势论的说明美国 英国小麦W (unit/man-hour) 6 1棉布C (unit/man-hour) 4 2美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生产并出口小麦英国有生产棉布的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棉布 在美国:6w = 4c, 只有当6w 4c, 出口小麦 在英国:1w = 2c6w = 12c 或 6c =3w当 12c 6w, 英国出口棉布 所以: 4c 4c, 出口小麦 在英国:1w = 2c6w = 12c 或 6c =3w 当 12c 6w, 英国出口棉布所以: 4c 6w 12C2/3 c 1 w 2 c B、贸易利得的分配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互惠贸 易范围的大小。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如果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本国分得 的贸易利益越少。互惠贸易的范围C、相互需求法则一方出售商品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是 对对方商品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在互惠贸易的范围内,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贸易 条件)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当两国间商品交换的比例与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 比相等时,两国的贸易达到均衡。美国 英国小麦 W(unit/man-hour) 6 1棉布C (unit/man-hour) 4 22/3 c 1 w 2 c 互惠贸易的范围:现假设:美国需要从英国进口棉布17000单位英国需要从美国进口小麦10000单位 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为:10000w :17000c = 1:1.7当交换比例 1w = 1.7c 时,美国出口10000单位的小麦(英 国所需要进口的小麦)可以换回英国17000单位棉布(正好是 美国所需要进口的棉布数量,从而,贸易达到平衡。思考:如果两国的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如:美国需要 进口18000单位棉布,英国需要进口10000单位小麦, 而交换比例还是 1w =1.7c ,会发生什么情况?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 1924 英国经济学家,代表作:国际贸易纯理论A、提供曲线(相互需求曲线)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与所愿意出 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2、马歇尔的提供曲线要素禀赋理论Eil Heckscher,1879-1952Bertil Ohlin ,1899-1979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 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原 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 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基本概念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所拥有的 生产要素的总量。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 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 量较大的情形。 要素稀缺(factor scarce)是指一国某种生产要 素的供应量相对于另一国较少。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产品生产 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种要素投入 比例大,称该要素密集程度高。2、假设条件3、基本内容n狭义:要素供给比例理论q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 原因;q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 要条件;q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 同决定的;q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 定的。对要素禀赋论的进一步说明国别美国英国要素价格 (本国货币表示)资本 1.00劳动 2.00资本 4.00劳动 1.00生产函数小麦5151布匹110110商品价格( 本国货币表 示)小麦721布匹2114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 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则在 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根据 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应当生产并出口密集使 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 要素的产品。这一重要结论便是所谓的H-O 定理。3、基本内容Paul 1. S1muelson, 1915 广义:要素价格均等 化理论 国际贸易不仅会使各 国商品价格均等化, 而且会使各国生产要 素的价格均等化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 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 绝对报酬(要素价格)趋于均等。英国是劳动丰富的国家,棉 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相对较低生产棉布具有优势,专门生产棉 布 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上升美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小麦是 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价格(利率)相对较低专门生产小麦,减少生产棉布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下降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出口进进口替代品资资本(美元)$2,550,780$3,091,339劳动劳动 力 (人/年)182170资资本/劳动劳动 力14,01018,1801947, U.S.A.提出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反论:里昂惕夫之谜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n劳动力不同质n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n自然资源稀缺n要素密集度逆转n需求偏好新要素: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规 模经济与管理技术差距论 (波斯纳)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别国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 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的产品。A国的出口,B国的进口TQt0t1t2t3A国的生产需求滞后反应滞后B国的生产模仿滞后掌握滞后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说 (弗农)生产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让与期时间数量0A B CD消费消费创新国生产模仿国出口进口进口出口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产业内贸易理论 - 差异化产品理论Examples: U.S. exports and imports, 1995 (in Billions of Dollars)CategoryExportImports Autos60.5124.5 Computers 39.656.4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19.815.3paper14.512.9Chemicals43.025.5 steel5.816.1 Machine tools5.26.6Electrical generating machinery23.024.1Meat products6.63.9 Vegetables and fruits7.92.4概念n产业内贸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 间内,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n产品必须具备条件:q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似或相近q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产业内贸易的测定 产业内贸易指数 T = 1 - IX MI / (X + M) X - 某一产业产品的出口 M - 同一产业产品的进口 如果 X=M T=1, 产业内贸易最大 如果 X=0,或 M=o, T=0, 无产业内贸易美国 1995, 出口计算机 USD39.6 billion进口计算机 USD56.4 billion 故: T = 1 I39.6 56.4I/(39.6+56.4)T = 0.825例: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迈克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管理 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并兼任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和政 府机构的咨询顾问,是当今世 界有关竞争策略与国际竞争力 方面的权威之一。他在80年代 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竞争战 略(1980年)、竞争优势 (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 (1990年),系统地提出自己的 竞争优势理论。在国家竞争 优势中,波特把他的国内竞 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 域提出了著名的“钻石理论”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竞争 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 Michel E Porter ( 1947 )“钻石”理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相关与支性产业政府机遇波特的钻石模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