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礼制和宗法一、礼的内容和意义礼的实质: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 、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礼 节仪式。各个时代或地区的礼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跟社 会与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能够研究的礼制,最早只能上溯到周代。周 人的礼是后代礼制的渊源。后代研究周礼且比较著名的著作有: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将“春秋”经传所记 事迹分属五礼。 元吴 澄春秋纂言,体例同上。 明石光霁春秋钩玄,体例同上。 清姚彦渠春秋会要,体例同上。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以五礼通论古代礼制, 内容最为详赡(shn)。“五礼”的所指及其内容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 礼。(见周礼大宗伯章)五礼分述如下: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 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 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 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 、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嘉礼,内容较为复杂,婚礼、冠礼、飨宴、立储、庆贺、 交游等都在此列。礼的意义早期的礼与法律、官制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许多政治、 法律方面的规定都见于礼的内容。到了秦、汉以后,官制、法 律等与礼的界限才逐渐分明起来,而礼就专指“仪式”了,与现 代的观念趋于一致。在阶级社会中,礼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礼规定了社会了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区分,规定了社会各个等级的尊卑贵 贱,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如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 人,刑不上大夫。”庶人贫苦,整日从事农业劳动,不能依照 当时的礼制举行或参加各种典礼,所以礼制的内容就不能把他 们包括在内。大夫是统治者,是贵族,如果有罪,有特殊的规 定对待,刑法就不能把他们包括在内。所以,古代的礼是公开 的不平等的。礼的意义礼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礼是维护当时社会等级和统治阶级利 益的有力工具。礼记坊记:“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 家富不过百乘。”分封的诸侯国不可以有超过千乘的军力,城墙不 可以有超过高一丈、长三百丈的规模,卿大夫之家不可以有超过百 乘的财力。类似这样的许多规定,就是维护君主利益的等级堤防。礼学的主要倡导者,及礼在孔子学说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在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孔子论礼的话: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 天,殽(通效)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 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之也。只有遵循礼才能治理天下,这便体现了礼的重要性。 二、礼学与礼书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制非常繁复,同时又十 分重要,各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礼制的官职。周代叫大宗伯。周礼的宗伯一职,后来就演变 为礼部。周礼记录的古代礼官有:大宗伯 主管礼制小宗伯 副 职肆 师 管理祭祀庙宇冢 人 管理丧葬冢墓大司乐 管理乐舞巾 车 管理车舆旗帜司 常 同上大 卜 管理占卜(甲骨和蓍(sh)草)大 祝 管理祷祝祈禳(rng)、从事盟诅司 巫 有男觋女巫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管理文字天象等礼官和礼学礼官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工作中有大量的迷信成分 ,但是也包含有某些科学的因素。礼官人员众多,说明礼的繁复,需要有很多人共同从事这 项工作,甚至这些工作要经受专门的训练,具有家族世袭性。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说的就含有这样的意思。作为教育的内容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 礼居于首位。礼由朝廷管理,有关礼的知识由指定的官吏掌握 ,此所谓“学在官府”。到了东周,奴隶制社会解体,礼制的崩坏成了社会变革的 标志。有关礼的知识被某些知识分子专门传授和掌握,与礼官 逐渐分离,礼学于是产生。礼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孔子所创立的 儒家。礼官和礼学礼学的主要倡导者,及礼在孔子学说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孔子想要恢复的是西周的礼制,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 礼在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篇:不知礼无以立也。礼记礼运篇: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 ,傧(通摈)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三礼现存十三经中,有三部书和礼有关:周礼,仪礼 ,礼记。人称“三礼”。三礼的基本内容 周礼是西汉前期发现的古书。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得 周礼五篇,但原书有六篇,于是千金悬赏,终不可得,便 以内容类似的书考工记权作第六篇。后献于朝廷,藏于秘 府,至刘歆整理书籍,将其收入七略后,方加以提倡。今 人多数以为此书是先秦的著作。周礼六篇为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 和冬官考工记,详细地叙述了职官与各种典章制度。清 人孙诒让所作周礼正义86卷内容丰赡,是研究周礼最 好的本子。三礼仪礼是一部残书。汉初高堂伯在鲁地教礼学,他所 传的只有十七篇,主要是关于士这一阶层的礼制内容,所 以又叫士礼。这部书的内容成形也相当早。清人胡培 翚(hu)所作的仪礼正义40卷,是研究仪礼较好 的本子。礼记是儒家礼学的论文集。文章早的属于战国时期 ,晚的可到西汉前期。礼记在汉代有三家之学,即大 戴(德)、小戴(圣)和庆氏。大戴礼记有85篇,戴 圣加以删节,成小戴礼记46篇,汉代马融增补3篇,共 49篇,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礼记。清人孙希旦礼记 集解61卷是研究礼记比较好的本子。三、宗法和姓氏“宗法”的所指 所谓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 ,其主要精神是嫡长继承制。宗法的施行范围关于宗法制度的系统叙述,最早见于礼记的“ 大传”和“丧服小记”。从礼记上看,宗法的实行 范围主要在大夫和士的阶层。宗法宗法最基本的特点是大宗、小宗的区分。大宗、小宗的确定 君主世袭制,常理是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嫡长子以下的 次子及各子,(嫡长子的弟弟)就是别子。别子不能与长子 (继位的哥哥)同祖,所以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别子是国 公(君)之子,所以又叫公子。别子自立一家,成为这一家始祖,这叫别子为祖。别子的 长子、长孙、长曾孙等也按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传家,世世以 作为本家始祖的别子为祖,就称为大宗,大宗就不再会改变 ,所以说大宗百世不迁。别子的次子与以下各子称为庶子,同样,别子的长子、孙 子等也都有庶子,所有的庶子都称为小宗。小宗的血缘关系 超过五世,就脱离了亲戚的关系,这叫做小宗五世则迁。如 血缘关系在五世之内的亲属丧葬,要遵守丧服规则,表示哀 悼,如果超出五世,就没有丧服的规定。宗法“宗子”的含义 在由大小宗构成的整个家族中,继别的大 宗居族长的地位,享有一定的特权,称为宗子。别子作为公子,一般有卿大夫的爵位,贵族的身份,即 有宗子承袭。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宗法制与古代的等级 制度有不可分的关系。先秦的宗法制度,在秦汉以后一直有遗迹存在。汉至 唐时,社会崇尚门阀谱系,与此有关。南宋以后,家谱之 学又盛行起来,成为封建时代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四、礼制举例1.婚礼周代结婚的年龄是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士阶层的婚礼过程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请求联婚,以雁为礼物。问名:请问女子之名。纳吉:男方知女子之名,便要占卜,如获得吉兆,要反馈 女家,并再用雁作为礼物。纳徵:双方定下婚约,男家要送礼,礼物为玄薰、束帛、 俪皮(两张鹿皮)。请期:男家再用雁为礼物,问女家合婚日期。1.婚礼迎亲:新郎乘车亲往,后跟两辆从车,为新娘准备的 车也是如此。送亲:新娘之父迎于门外,新郎再以雁为礼,行礼而 出,新娘随行,父母不送出门。合卺:新郎迎新娘进家门,设宴共食,其礼节大致如 孔颖达礼记疏:“以一瓢分为二瓢谓之卺(jn),婿之 与妇各执一片以酳(yn用酒漱口),故云合卺曰酳。”完婚:宴后,新人入房,由新郎摘去新娘的装饰,撤 出室内之烛,婚礼完成。晨谒:第二天早晨,新娘要谒见公婆,献枣栗给公公 ,献干肉给婆婆,(有象征意义)最后献食给公婆。 2.冠礼冠礼是一种成年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 岁行笄(j)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 员。 仪礼记录古代男子举行冠礼的过程占卜:父亲用筮(sh)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 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 ,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 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 东。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 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 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冠礼完成。有没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3.姓名古代“姓”、“氏”的含义及“姓”与“氏”的主要区别先秦的姓与后世的姓不一样。先秦的姓与母系氏族的制 度有关,即那时的姓是一个氏族部落的标志,它说明了一个人 是由哪个氏族生出,所以称为“生”;由于当时只知道母,不 知道父,所以加上女字旁作“姓”。当时的姓有姚、姒(s)、姬、嬴、妫(gu)、妘(yn) 、姺(shn)、娀(sng)、姞(j)、孋(l)、姜等。也可 以说,姓是一种族号。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都 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氏可以看作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曰:“姓者统其 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古代姓的数量不是很多,且有些姓在商、周时就已经灭绝 了。3.姓名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贵族有 姓氏,而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在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 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而氏是用来“明贵贱”的,两者作用不 同。周王室与同姓封国(鲁、晋、郑、卫、虞、燕、吴、虢)等国 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赢姓,楚是芈(m)姓,宋是 子姓,越是姒姓等。古代礼制规定同姓不婚是不可违反的原则,因此,贵族妇女的 姓比名更为重要。未嫁之时在姓之前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 ,叔姬等。出嫁以后在姓前或加以国名或氏名,如:齐姜、秦赢、 陈妫等,或加上配偶(国君)受封的国名,如:秦姬、息妫等,或 加上配偶(卿大夫)的氏名或邑名,如:赵姬、孔姬等,或加上配 偶或本人的谥(sh)号,如:武姜、敬赢等。3.姓名氏的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郑捷(郑文公)、齐环( 齐灵公)等。卿大夫及其后裔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屈完、知罂、解狐 等;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北郭佐、百里术等;或以官名 为氏,如:卜偃、司马牛、乐正克等;或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 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辛(楚庄王之 后)、西乞氏(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字为氏)、高氏( 齐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孙以高为氏)等。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等, 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有的出于王室,就称王孙氏。 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3.姓名男子以氏与名字联称,如孔子为孔氏,名丘,故称孔丘。战国以后,人们普遍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从天子到庶人都可以有姓了。后世所说的姓,就是先秦所说的氏。后世的许多复姓,如 长孙、宇文、慕容、独孤、拓拔、尉迟、呼延、哥舒等,不 是汉族的姓。 3.姓名古人有名有字,字还要包括表示排行的伯、仲、叔、季。长子称伯(庶长子另称为孟),次子称仲,以下称叔,幼 子称季,男女都一样。男子的字,下面常系一“父”字,如:仲尼父、仲山甫等。 女子的字,下面常系一“母”或“女”字,如:孟妊车母、帛女等 。一来表示业已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