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价值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个性特色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凡是杰出的作家,对其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总应该有直接或间接、 明显或曲折的反映。 也就是说, 他的作品要对人类有认识作用。那么,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呢?如果我们说,陶渊明田园诗中那些对当时现实的田园生活进行了客观描绘的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我以为,陶渊明的全部田园诗(包括那些抒情之作和幻想之作)都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里仅仅以他的幻想之作桃花源诗并记为例,试作如下分析:桃花源诗并记尽管是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出来的一个乌托邦,但实际上它是东晋社会现实的产物。东晋王朝在失陷了中原、偏安江左后,腐朽的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仍在进行着激烈的内部夺权斗争,使人民长时期处于动乱不安之中。兵役、劳役、水灾、旱灾,加上东晋名目繁多的赋税,真是无灾人祸,逼得人民四处逃亡。后来,匈奴、鲜卑的统治者在攻陷中原后残酷杀戮汉族人民,这种逃亡的现象就更为严重了。元兴三年“ 晋民避乱,襁负之淮北者,道路相属。”刘毅任江州刺史时给皇帝上书说: “ 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史书关于当时人民大量逃亡的记载,不胜枚举。当时逃入深山的人大都是:“ 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又如晋书 庚衮传 便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 齐王公之唱义也, 张弘等肆惊于阳翟, 衮乃率其同族乃庶姓保于禹山。”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同上面所引述的情况十分相似。这说明陶渊明并非凭空幻想,而是以一定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作为创作依据的。陶渊明早年做过彭泽令,他是由于对东晋黑暗的政治现实不满而回到田园的。他归隐前的家境就不怎么好。“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谷冬陈。”我们认为他的话是比较可信的。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生活就越来越困苦了。 “ 旧谷既没, 新谷未登,颇为老农, 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后来竟穷到 “ 饥来驱我去 ” 的乞食地步,不得不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由于与农民共同劳动,接触到农民,便了解到天灾人祸给农民生活带来的痛苦:“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他不仅尝到了劳动的艰辛,也尝到了挨饿受冻的苦楚: “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当碰到天灾而无收获时,又感到“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 ” 这青黄不接时农民挨饿的处境。而农民在地主的残酷剥削下,希望减少或取消田租的心情,他也有所领会了。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没有君王统治,没有官吏收税,人人都过着丰衣足食生活的社会理想。这便是桃花源诗并记产生的政治原因。陶渊明是封建社会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我们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压迫与反压迫,经济上的剥削与反剥削。东汉魏晋之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处于尖锐复杂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某些同情下层人民疾苦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产生了“ 无君论 ”的思想。魏末晋初的阮籍就有“ 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 ,“ 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 ”的言论。比陶渊明略早一点的鲍敬言又进一步发展了阮籍的理论:“ 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 耕田而食,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泛然不系,恢尔自得。 ”鲍敬言在这里虽然有复古倾向,但要求 “ 无君无臣 ” ,即排斥统治者则是旗帜鲜明的。陶渊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阮籍、鲍敬言的思想倾向,如果说阮籍,鲍敬言是从政治理论上宣传了 “ 无君论 ” 的思想;那么,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则用形象表现出这样一种政治理想。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 ,政治上没有压迫 ,即王安石所阐明的 “ 虽有父子无君臣 ”。 第二,经济上没有剥削,即所谓“ 秋熟靡王税 ” 。第三,人人劳动,男女老少,相互平等,人们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 相命肆农耕, 日入从所憩 ” ,“ 童孺纵行歌, 斑白欢游诣 ” 。第四,社会风气是淳厚的,相互间友好互助,没有彼此欺诈的坏风气。即所谓“ 淳薄既异源 ” 。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设计的这个理想社会绝不是老子“ 小国寡民 ” 式社会的翻版。这因为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老子主张人们回到上古时代去,过着复古、倒退、苦行主义的生活,即便有较好的物质生活也不要过,如器械,舟车,甲兵等,也统统弃之而不用。老子希望人们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上。而陶渊明描绘的 “ 桃花源 ” 则是与东晋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中的人们只不过是不受剥削压迫而仍过着晋宋时代人的物质生活,见到外来人“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而且每一家都盛情款待渔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另外,桃花源中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与老子的 “ 老死不相往来 ” 的境界也是绝然不同的。 就是礼记 礼运篇所描绘的 “ 大同世界 ” ,也不能与 “ 桃花源 ” 混为一谈。前者只是幻想的抽象理论,而后者则是以现实社会生活为依据,作者所设置出的具体蓝图,前者是儒家为了宣传空想的观点而提出的一种假设,而后者则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的理想和要求。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 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陶渊明笔下的 “ 桃花源 ” 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空想的,就否定它的主要的社会批判倾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在批评圣西门,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的若干局限性之后指出: “ 但是,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也含有批判的成分。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后来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补充中又说:“ 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它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陶渊明的这篇桃花源诗并记只是一篇短小的文章,当然还不能与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相提并论;但它们的最基本的思想, 即幻想消灭阶级与剥削,主张人人劳动,相互平等这几点,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全面公允的评价,也应当作为我们评价陶渊明的基本准则。更何况圣西门、傅立叶要比陶渊明晚了一千多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又指出:“ 在傅立叶的著作中,几乎每一页都放射出对备受称颂的文明造成的灾祸所作的讽刺和批判的火花”这是热情的历史主义的肯定。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对比他们早一千多年的陶渊明田园诗中的“ 批判火花 ” 加以肯定呢?事实上,陶渊明的笔下的“ 桃花源 ” 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他的“ 秋熟靡王税” 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 “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 (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黄宗羲还把桃源避世与当代的民族斗争联系起来,他在两异人传里说: “ 闻丙戌间有徐姓者,莫祥其名,不肯递发,约其宗族数十人,携牛羊鸡犬菜谷之种,耕织之具,凡人世资生之所需者必备。攀援而上,剪茅架屋数十间,随塞来路。去之三十年,其亲串曾莫得其音尘,不知其生死如何也。昔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古今热望其高风,如之神山之不可即,然亦寓言,以见秦之暴耳,秦虽暴,何至人人不能保有其身体发肤,即无桃花源、 亦何往而不可避乎?故是时之避地易,而无有真避者,今日之避地难,徐氏乃能以寓言为实事,岂可及哉!” 桃花源人反抗暴秦的顽强斗争, 与黄宗羲提到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都采取这种避地而居的方式,这当然只有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才能行通。但以上这些足以表明陶渊明的田园诗,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不但能启发人们的美感,同时它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其三,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当时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 桃花源 ” 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的审美理想所决定的。歌德曾经说过, 艺术是胎生的, 作品也是作家的 “ 骨头中的一根骨头 ” 。“ 肉中的一块肉 ” ,是他这个人身上的一部分。这就告诉我们,审美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性质、 地位、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一个完整的人, 总是通过自己的 “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 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独特把握现实和反映现实的方式。一部作品的出现好比一个生命的诞生,它是有机的而不是无机的,是完整的而不是分裂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责怪陶渊明没有直接去表现当时农民日常痛苦生活的。他这样表现而不那样表现,决定于他的生活道路使他形成的特定的审美理想、 审美情趣。 一句话, 创作方式是创作主体审美的个性差异所决定的。让我引用实验心理学家费希纳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人的心理类似一座冰山,它以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以下,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而这恰恰是真正的创造基础。” 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仍然具有启发意义。许多年来,我们的文艺创作中存在着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定型化的弊病,而文艺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从社会学的角度,用阶级分析法去评价作家作品,这和我们对文艺家的创作个性不够尊重与党的“ 双百 ” 方针未能真正贯彻落实有关,更和我们对作家创作的个性心理研究不够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从这方面入手对陶渊明的田园诗作了粗浅的探讨。愿以此就正于大家。注释:资治通鉴第113 卷。晋书 刘毅传。三国志 魏志 田畴传。与子俨等疏。自祭文。有会而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大人先生传。鲍敬言朴于外篇 诘鲍篇。桃源行。袁行露 中国文学史纲要 。 马恩选集第一卷 P282 283, 第二卷 P300301,第三卷 P305。马恩选集 P123124。现代心理学史1986 年版 P323。千年的历史见证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诚如木斋先生所言:“ 渊明诗文之本色,一言以蔽之,自然而已。” 11此之前,就有严羽的沧浪诗话称: “渊明之诗 ,质而自然耳。 ” 朱熹朱子语录也说 : “渊明诗平淡 ,出于自然。 ” 诸多学者有此心得,可见陶渊明之诗影响之深远。我认为在论述其田园诗“ 自然” 的艺术特色之前,首先应该追本溯源。有人认为 “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 哲学。 ” 22而魏晋时盛行之 “ 玄学” ,其本质为道家,同时又糅合了儒家经义和佛学成分。相较而言,我认为陶渊明之“ 自然 ” 哲学源出玄学而高于玄学,盖因取其 “ 崇尚自然平等、道德完善” 为己用,反映在作品上,正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