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 集体备课重新审视 建瓯 第一 中学 黄家兴 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木前段时间 中国教育报 刊发了一组文章 , 就“ 集体备 课” 进行了争鸣和讨论。有的教师认为“ 集体备课是一种教 研幻想” , “ 如此集体备课, 还是 革掉 的好” 。 “ 集体备课为什 么会处于尴尬境地? ” 笔者认为,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集体 备课 的理解有失误 , 功能定位有偏差 , 目的认识不明确 。要 使集体备课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 台, 就需要对其 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反思。为此 , 本文试对集体备课进行重新 审视 , 以引发人们对集体备课的深刻反思, 重新焕发生机和 活力 。 一 、审视集体备 课的动 因 1 工业化 、 信 息化 发展 的要 求 现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由农业化向工业化 、 信息化社会的 双重转变。相应 的, 适应于先前社会要求 的学校 , 也正经历 由近代型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变。从价值提升看 : 从 以传授知 识为本 , 转向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为本。从 重心移动看 : 从面向少数社会精英 , 转 向致力于每个学生发 展。从结构开放度看 : 对外 向社 区、 社会开放 , 对 内打破封 闭, 促进交流与互动。从过程互动上看 : 教育教学过程多元 、 多层 、 多向互动。从动机内化看 : 由贯彻上级要求的执行机 制转换成 以校本研 究为动力 的学校发展机制。为此 , 近些 年, 我国中 、 小学在适应大环境 的变革中, 学校管理正发生逐 步的 、 不可逆转的、 以校为本的重大调整 , 加强学科建设。 2 新课 程改革 的要 求 集体备课是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 的需要。新课程改革 方案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 , 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 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 , 提高学生 自主学 习、 合作学 习能力 以及探究性能力等观念 ; 这不管对有过教学经验的大多数老 师 , 还是对从未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来说 , 都是新的理念 , 都 需要 加强 教学 实践 , 学 习业务 知识 , 积 累教 学经 验 , 提 高业务 素质 , 增强教研 、 科研能力。 集体备课是进一步优化校本研究 的需要。集体备课是 校本研究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和改进集体备课的方式, 才 能积 累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 , 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 , 为校本 研究的开展创设较好的舆论氛围, 奠定较为坚实基础。 3 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每个人的知识基础 、 专业技能 、 阅历经验各不相同, 每个 人的教学特点也不同。因此, 在集体备课 中, 大家可 以提 出 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 最后达成共识 , 选择 出最科学 、 最合 适 、 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在新课程改革 刚刚起步的今 天, 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 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 , 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 最 大限度地减少教学 中的不足和失误 。所以 , 新课程特别强调 教师要有合作精神 , 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 大益处 : 心理支持、 产生新想法 、 示范合作 、 汲取力量 、 减少工 作负担 、 增强动机 、 支持变革。 二、 反思 集体备课的现状 1 集体备课成了“ 教案之和” 集备组为了应付检查 , 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 了同 年级 的各位任课教师, 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 , 完工后 交给集体备课组长 , 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 , 谓之“ 集体备 课 ” , 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 当集体备课 , 集体备课等同于 各任课教师备课“ 教案之和” 。这种“ 承包式” 的方法 , 虽然大 大“ 减轻” 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 , 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 衷 , 没有 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 , 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 51 撞和共 同智慧 的结晶 , 成 了“ 挂 羊头 , 卖 狗 肉” , 有形 无实 : 2 集体备课 成 了“ 网上 资料的 拼盘” 集备组 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 , 减轻教师负担 , 实现教 师“ 自我解放” , 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 在线查找” , 并谓之“ 资 源共享 ” :他们 将各 大教育 网 页中与新 教材 相匹配 的教 案进 行“ 成功下载” , 装订成册后谓之“ 集体备课” 。他们全然不顾 内容是否切合 自己教学 的实际需要 , 没有舍取 , 不加选择 , “ 捡到篮里就是菜” , 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 窃为集体所有 , 美其名 日“ 集体备课” 。这种做法“ 简单易行” , “ 拿来” 了他人 的成果 , 甚 至压根儿 就没有 教师 自己参与 的成份 : 3 集体 备课成 了“ 个人 独裁” 集体备课在各地已成为一种时尚, 各校往往根据年级和 学科分成集体备课组, 每组挑选一位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充当 组长 。 由于组 长 往往 是年 纪较 长 , 并且 是学 科 教学 中 的“ 元 老” , 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 所以, 在集体备课中, 研 讨成 了组长唱“ 独角戏” 的场所 :其他教 师大都“ 出工不 出 力” , 很 少发 表 自己的主 见 , 提 出 自己的看法 。集体 备课 由组 长一人 把持 和 “ 垄 断 ” , 组 长 “ 包 办 ” 了其他 成员 的思 想 , 个 人 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 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4 集体 备课成 了“ 模式教 育” 无 独有 偶 , 网上 的 一则 报 道更 让人 忍 俊不 禁 : 一所 学 校 对外公开5 堂课 , 5 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课题 , 听课老师听到 的5节课都是一个模子 : 一样 的导入 , 一样 的话 ; 一样的讨 论 , 一 样 的题 ; 一样 的过程 , 一样 的调 。听课教 师不觉 有点 纳 闷, 为什么5 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 , 这 5 位老师事前 经过了集体备课 , 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 成果” 原封不动地搬 进 自己的教 室 , 照本 宣科 。这 不 得不 让人 疑 窦顿 生 , 难 道 集 体备课就得机械照搬 , “ 如出一辙” , 甚至不能“ 越雷池” 半步, 不能 有 自己的个 性和创 新吗 ? 三、 探究集体备课的策略 1 倡导双赢 文化 。 营造 合作 氛围 文化影响人的信仰 、 价值观并最终影响人的行为。因 此, 学校在实施科学管理时, 应该常常宣传互动合作的理念 , 破除狭隘的竞争观念。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 , 竞争与合作 并存, 竞争是合作下的竞争 , 合作是竞争中的合作, 最终追求 的是一种双赢的结局 , 而不是非赢即输 , 这就是时代所期望 的文化 , 即双赢 文化 。双赢 文化 追求 的是一 种 利人 的利 己, 即在 方便 他人 、 服 务他人 、 服务社 会 中方便 自己, 争 取 自身生 存 、 发展的条件 , 并获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回报 。同时, 应更加 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 在实施物质奖励的同时 , 加强精神奖 励 , 营造一种健康 的、 向上的 、 和谐的氛围 , 使集体备课从 自 然运行走向约束运行 , 最终走向自主运行 。 2 明晰心 理需求 , 增 强 团队合力 马斯 洛认 为 , 自我 实现 即个人 潜 能的充 分发 挥与 人格 的 和谐发展, 是人 的最高层次需要 。集体备课只有成为教师的 “ 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格的和谐发展” 的一种心理需求时, 成 52 为 自我 发 展 的 一种 内在 需 要 时 , 才 能取 得 真 正 意 义上 的 成 效 。这 就要 求学 校 领导 要 引导 教 师学 会反 思 :新课 程 的不 确定性要求教师善于思考、 勇于探索 、 勤于实践, 有意识地将 自己置于 困惑的状 态 , 并 以坚 强的 意志 为解除新 的 惑而做 不懈的努力。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 与同事的交往和合作 自然会成为教师的心理需要 :这种需要在集体备课中将表 现为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 坦诚交流 、 取长补短, 集体备课将 成为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发展性 的活动, 教师群体将成为一个 发展性 的教研 “ 共 同体 ” 。 3 优 化评价 制度 , 保 持教师 激情 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和人格性的活动, 教育评价无疑也应 以人为主体:管理者应“ 以人为本” , 把教 师作为有 II l 有肉、 有情感 、 个性完整 的人来对待 , 通过评价努力促使他们向着 更高 , 更美 、 更远大的方 向努力。要坚持“ 以发展为本” 的评 价理念 , 强化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 使集体备课成为教师 自 我发展的一种 内在的需要 , 从而更加积极 、 自主地参与集体 备 课 。 支撑 一 所学 校发 展的不 是哪 一位 教 师的个体 能 力 , 而是 全体教师的整体实力。因此 , 在评价的措施上应更多地采取 整体性 、 捆绑式评价 : 既注重在教师的个体层面上开展各种 评优争先活动 , 更要在教师群体的层面上开展各种争创活 动 , 诸如先进教研组 、 备课组 、 优秀师徒“ 对子” 评选等 ; 在奖 金的使用上 , 应减少对教师个体的直接奖励的份额 , 增加对 教师群体组织奖励的份额 , 由年级组作“ 二次分配” , 强化组 际之间的竞争力和组 内成员的聚合力 , 以促进备课组成员的 自主合作 , 和谐 发展 。 4 完善管理模式, 发挥集体优势 加强集体备课 的指导和管理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不可 忽视 的问题。要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教师群体的参与性 、 信 息资源的开放性 、 组织网络的互动性 、 活动效果的主体性等 方面的特点。在管理 中要做到统一性和创造性相结合 , 集体 和个体相结合 , 终端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 , 改革形式和优 化内容相结合。曛 ( 责任编辑 : 林文瑞)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