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1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5页 / 共51页
第6页 / 共51页
第7页 / 共51页
第8页 / 共51页
第9页 / 共51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在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 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 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这是为什么呢?新课导入似曾相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韩 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 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 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 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 “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 进士,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 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 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 ,气势雄壮。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 、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唐太宗就很信佛,上有好者 ,下必甚焉。因此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甚至成为主流 思想。佛教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 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这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 锋相对。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 之化的也愈多。再加上魏晋门阀制度的沿袭,贵族子弟都 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 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 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 ,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 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 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 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 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在师说中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 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 所谓古文:“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 ,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 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 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 文法。反骈偶, 学秦汉“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 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 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何谓“说”捕蛇者说、马说、爱莲 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句读( ) 或不焉( ) 经传( ) 从师( )读书( ) 不能( ) 传道( )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dufou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zhuncngdb chuncngdnpnchng yy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 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 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音频课文朗读.mp3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读懂全文,简析文章内容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阅读思考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一.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 ”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用来办法( 方式、工具、依据等) ;的原因(或缘 由今:表因果关系连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一般指研 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 育的学校。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古:一般人 今:许多的人。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用法有的与现代汉 语相同,有的不同,试加以辨析。1.吾从而师之古:跟随,而,连词,表目的 和结果 今: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6.师不必贤于弟子所说的(同) 差不多(同) 先和后(同) 赶不上,比不上(同)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三.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动词,学习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 的人名词,军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朔气传金柝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 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名词,客舍 惑而不从师 乃大惊,问所从来。跟从。动词。自,介词。有碑仆道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策之不以其道何可胜道也哉道相似也名词,道路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规律动词,说名词,道德学问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五.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种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 被动句式 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举一反三六.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 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介词,表比较, 比介词,表被动,被、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择师而教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辍耕之垄上助词,的代词,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类,这些动词,到,往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表领属关系,他 (它)的,他(它)们的 代词,他,他们 代词,表远指,那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 大概,或许 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 指学生的整理思路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结构框图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 1、从师的原因古之学者必有师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 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此段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翻译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 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 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 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第三段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 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2、本段用的是 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3.本段和第二段、第一 段有怎样的联系?结构上和第二段形成对比内容上和第一段形成呼应翻译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郯子 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 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段落一段意阐述从师的道理论点二评述当时不从师 的不良风气。( 反面论证)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以历史事实证明 (正面论证)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交代写作缘由, 激励后学者。号召: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全文框架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10111112121313 14141515 3、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 或师焉,或不焉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 余 解 3、而耻学于师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蟠(fn) 句读(d) 针砭时弊(b) B谀(y) 苌弘(chn) 六艺经传( zhun) C郯(tn) 谄(xin)媚 不拘时(j) D聃(dn) 严谨(jn) 以资切磋(ch ) 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 词。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雾冰滑 答: 与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 ,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 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 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 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 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 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