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信息检索概论第一节 课程介绍一、课程开设的背景1、信息社会下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WAV)u文献数量迅猛增加。每年全世界发表科技论文300-400万篇;出 版图书50万种以上;期刊10万种以上;专利约50万件;标准75万件 。例子:美国化学文摘报道文献量的变化情况:u文献有效期缩短,新陈代谢加快。文献半衰期:基础学科810年 ;化学8.1年;化工4.8年。例子:各类文献的平均寿命 半衰期 u 人类知识的总和在17501900年间翻了一番,19001950年间 则在此基础上又翻了一番,之后的翻番发生于19601965年间, 自此以后的估计是人类知识至少每5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类 知识将每73天翻一番 。u奈斯比特: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 一、课程开设的背景2、开展科学研究、创新的需要 +表1. 一个科研人员的业务时间分配 信息检索与文献阅读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入口!现代科学家的痛苦是信息太多而不是没有信息! 科学研究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事业,而创新又是科学研究的 灵魂,即要求“前无古人”!一、课程开设的背景3、国家教育部门文件要求1984年 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 与利用课的意见 1985年 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 几点意见 1992年文献检索01文检课开课国家文件 课基本要求二、名称沿革课程性质“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是根据教育部文件 的精神开设的一门信息教育基础课程;是以 图书馆学、情报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 网络为手段的一门科学方法课。旨在通过讲课和上机实习,帮助学生掌握 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培养大学 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 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类型:考查课(公共必选课) 教学对象:4年制本科生在正确的地方 使用正确的工具 和正确的方法 查找正确的内容三、教学目标1、端正对课程的认识 大学生对上网非常熟悉,有些学生 习惯用百度、“Google”搜索信息,误认 为搜索引擎可以胜任一切检索任务。通 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检索手段 和技能的多样性,对于不同的信息需求 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源以及采用对应的检 索途径。 三、教学目标 2、明确知识更新的方向 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主要来自学校的教 学安排,学习的对象是教科书,书中成 熟的知识一般是“过去时”的知识。处于 毕业前的大学生非常需要补充“现在时” 和“将来时”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书本 上往往是得不到的,必须通过其他文献 形式进行补充,如:期刊、政府出版物 、学科门户、重要网站等。 三、教学目标3、掌握数据库的检索过程 大学生很少主动进入图书馆的数据 库检索和浏览文献。课程通过对数据库 的讲解并安排检索练习,使学生熟悉常 用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和一般 检索途径。知道获取文献主要通过数据 库,而不是利用搜索引擎漫无边际的搜 寻。 三、教学目标4、熟悉多种软件操作技能 检索和利用文献的过程可能涉及到多 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实习作业中安排下 载、安装和使用多种浏览器、解压软件 、翻译软件,甚至申请邮箱,可以有效 的提高学生检索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 知网格式: PDF格式:超星格式: DJVU格式:压缩文件:三、教学目标 5、增强信息意识 强化信息意识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目 的之一,网上有众多的信息资源,首先 要有强烈的获取意识,才能采取下一步 的检索行为。许多课程仅仅通过掌握教 材内容评定成绩,学生把精力更多的放 在记忆和理解书本知识上,因此难以培 养对网络知识的重视和向往。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熟悉了网络信息 源,掌握了检索技能,会发现更宽阔的 知识天地,进而会自我开发潜在的信息 需求。 三、教学目标 信息检索的三个层次信息检索的三个层次l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信息(了解不同的信息源)l能从信息源中检索出合适的信息(课题分析和检索 技术)l能对检索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选择、综合利用)第一层次:知道什么信息在什么地方(熟悉了解信息源)第二层次:从检索系统中检索出信息(检索技术)第三层次:信息选取与综合利用(信息增值)四、课程评价针对某一课题,通过电子检索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 知识的浩瀚,才知道世界的宽广,才知道“山外青山 ,楼外楼”。它是大学期间所学的最重要,最有用的课程之一,有 了它,我们将会受益终生。教会我们一种方法,一种 主动了解外界,提高自己,放眼世界的方法。 检索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制胜法宝,更是一条贯穿我们 生活的红线。正因为有了这门课的学习,现在大脑的 检索意识就比较强烈,越搜越快!文献检索课程是井底之蛙的升降机,是雄鹰的翅膀, 是横跨天堑的桥梁。五、课程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由三部分教学内容构成:1、信息检索原理:牵涉到的概念较多, 难点也较多,但只要求学生做到“理解”,以 后在检索实践中逐步掌握。2、各类网络信息资源介绍:是教学的重 点所在,但没有很多的难点。3、网络信息的下载和加工处理方法:这 部分内容除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外,大量的 是通过实验和平时的实践来完善学生的操作 技能。这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 难点。六、课程学习方法1、讲授与提问相结合: 教学是一个 互动的过程,教师授课要考虑学生的兴 趣和接受能力,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提 高讲课效率。 2、理论与实习相结合:文献检索课 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如:检索语言、 检索工具等。尽可能压缩理论讲授,重 点强调实习环节,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 各有用途,非进行大量的实习不能掌握 。现在讲授电子文献授课与实习比例约 为1比2。 六、课程学习方法3、板书与课件相结合:对需要记忆的 内容速度要慢,要多重复,可在黑板上 书写;对于文字量大、难以板书的内容 ,采用电子教案;对图文并茂、声像俱 全的检索过程,则多用课件演示。尽量 补充材料原件,显示生动丰富。4、上课与自学相结合:七、参考文献叶继元. 信息检索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黄如花. 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 武昌: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2年叶鹰. 信息检索: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年焦玉英等. 信息检索.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沈固朝. 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七、参考文献 王知津. 科技信息检索.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2002年赵国璋等.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9年叶鹰. Web信息查询技术. 杭州:浙江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8年(美)琼基盖茨. 图书馆和情报源利用指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七、参考文献王立清:信息检索教程肖 珑: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卢小宾:信息检索薛琳: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饶安平:科技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中文版)八、成绩评定由课堂成绩、实习成绩和考试成绩三部 分组成。课堂成绩包括考勤和提问,反映了学生 的学习态度;实习成绩包括独立性、正确性和快速性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能力的体 现;考试成绩则是对课程知识掌握和理解的 总体考察。 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一、信息素养概念 最早概念: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 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并概括为“ 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 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最重要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关 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提出具有一定权 威性且被研究者经常引用的信息素质定 义,即要想成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必 须能够明确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查 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国外其他的信息素养概念 1982年Forest Horton的定义,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处理 问题和决策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所需信息进行标 识、存取的水平。 1983年Eisele的定义,信息素质包括,用计算机解决 实际生活的技能、应用计算机于家庭及职业工作的 技能、对计算机应用服务方面的伦理态度、使用计 算机的伦理观、对计算机于社会中扮演角色所持的 正向态度。 1985年Tessmer.M的定义,信息素质是为特定需求有 效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1990年美国信息素质论坛的定义,信息素质是敏锐 察觉信息需求,然后识别、发现、评价、有效利用 信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国内重要的信息素养概念u一要素说陈维维把信息素质界定为,个体(人)对信息 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 、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钱佳平认为,信息素质是有效发现自己的 信息需求并据此寻检、判断和组织信息,以 及使用信息的能力。一要素说把信息素质概括为一种能力和技 能。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国内重要的信息素养概念 u二要素说王良成: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能力、信息认识和 意识两个方面。任燕丽:信息素质从广义上讲,包括信息意识和 信息能力。 u三要素说邹志仁:信息素质有其自身的内容结构,包括: 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张倩苇:信息素质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 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三部分组成。杨晓光、陈文勇提出:信息素质是对信息社会中 人的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能力概括性描述的一个概念。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国内重要的信息素养概念u四要素说王景珍:图书馆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源知识、信 息能力。肖自力:信息意识力、信息思考力、信息技能、相 关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张义兵、李艺: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 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能力。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信息素养层次+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纵向上,我们可以把 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 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不同层次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信息素养评价评价是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并做出 价值判断的过程。结合“信息素养”和“评价”的含义, 对信息素养评价做出界定:信息素养评价是依据一 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个人 和组织等进行的综合信息能力的考察过程。信息素 养评价研究是信息素养理论研究深化发展的必然方 向,也是信息素养研究理论成果具体化并应用于教 育实践的必经途径,是从理论研究通往信息素养培 养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 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一)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 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二)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 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三)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一)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二)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三)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0年1月,美国高等教育图书馆研究协会(ACRL) 在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召开了美国图书馆协会 会议,会上审议并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 能力标准 第二节 信息素养及评价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2005年,北京市文献检索研究会研制了北京地区 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 生信息素养评估的重要指标。共分7个维度,19项标 准,61条具体指标项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