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子商务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摘 要: 摘 要: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推动工业经济时代垄断垂直的分工体系向信息经济时代“分布式、社会化、协同价值网络” 转变。这种新型商业价值网络的形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了全新的思路。落后地区通过自发加入,或外部“赋能” 加入这一新型社会化商业价值网络,可能重新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苏北“沙集模式”和四川地震灾区的“青川现象”,证明这两种方式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词: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信息经济 社会化协同价值网 区域均衡 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我国选择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东部沿海地区得到率先发展,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历史性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区域经济差距被人为拉大,并且超出了“适度”的范围,协调和均衡发展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 工业化无法解决落后地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 工业化无法解决落后地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从广义角度看,我国区域不均衡发展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全国范围内,表现为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均衡。2011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是西部的2.7倍,1978年是2.09倍。第二,省级行政区划内,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如2011年苏南、 苏中、 苏北人均之比为2.511.55。 第三, 城乡发展不均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3.13倍。 为扭转区域发展的失衡状态,“十一五”期间,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包括: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区域扶持战略;给予落后地区特殊的经济政策,如海南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等;对口援助政策,包括援疆、援藏、对口扶贫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成本和代价也是巨大的。比如,能源、资源开发、原材料初级加工等重大项目投资,资金需求量大、财政负担重、资源环境矛盾突出,难以惠及民生,长期可持续性差。 总体上,这些政策反映的是工业经济思维下的政策导向。传统的工业经济,强调大规模、标准化、集中化管理,具有很强的聚集效应。在产业分工上,呈现金字塔或链式的、垄断垂直的分工体系,即大工厂、大企业控制产业链的设计、组装、精密制造、品牌、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小企业、小作坊承担原材料、来料加工、物流运输等低端环节。在区域分工上,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只能向下游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农产品、原材料、低级劳动力等低端生产要素。在地区间“产业转移” 的浪潮中,西部地区承接的多是发达地区淘汰下来的落后产能和低附加值产业;而发达地区依然凭借技术、资本、制度优势牢牢把控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 西部地区虽然也从“扩散效应” 中受益,但这种受益是相对的,并且完全是梯度式、跟随性质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一轮轮的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地区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工业化的自上而下、垄断垂直分工体系,固化了落后地区的角色定位,加剧了其边缘化的趋势(见图)。 区域非均衡发展是一种规律现象。传统区域发展理论认为,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先天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决定的:由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交通环境、文化背景及产业基础等的差异,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基础和条件,由此形成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近年来,最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实践表明,制度环境和制度成本对区域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环境可以看做是固定要素,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不可复制性;而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为流动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要素必然流向市场环境好、收益高、制度成本低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 这些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从未停止过。制度环境的差异越大,这种流动就越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就是以其制度优势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获取顶级人才,以保证其国力不衰。 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制度创新不明显, 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市场自发产生的技术、人才、资本输出扩散也不明显,因此,我国区域发展中优质生产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极化效应” 远远大于“扩散效应” (见图)。因此,要打破这种“自然” 的格局,只能依靠对落后地区进行制度创新。但现实的情况是,在工业经济的指导思想下,政府主导下的各种区域扶持、发展政策,都是以资本、 技术、 人才的外部强制性输入为主, 忽视制度创新、 制度供给的重要性,因此,无法解决区域不均衡的深层次问题。 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为核心的内生变量更加重要。诺贝尔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地区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闭塞,二是劳动者素质低下。 在工业经济体系中,自上而下、垄断垂直的分工体系,阻碍了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 也不利于劳动者自发性、 独立性和创造力的提高。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变革动力。互联网平等、开放、跨地域、交易成本低、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聚集和传播, 也惠及中西部地区, 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因此, 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 互联网及社会化、 生态化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制度创新、 新制度供给, 改变落后地区的信息和知识水平, 提高劳动者素质,应该成为区域发展的新的政策取向。 二 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二 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普及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为互联网经济最主要形式的电子商务近年来蓬勃发展。网购用户数量、电子商务交易额、网商数量、覆盖的地域和行业等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从网购用户数量看,根据的统计,我国网购用户连续数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率,截至2012年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使用率提升至43.0。 从电子商务交易额看,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规模(含、),2006年实现从千亿数量级跨入万亿数量级,达到1.5万亿元。2011年已经达到万亿元,占总量的13; 估计2012年全年达到7.2万亿7.5万亿元,继续保持左右的增长,占的比重有望上升到14.5左右。 从电子商务交易额结构看,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约占80,和约占20的比例。 近年来对扩大内需有直接作用的和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20072011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增速在70以上,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的6倍以上, 而市场更是连年增长100以上。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电子商务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11年中国网购市场规模为7735.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到4.3。预计在“十二五”末,这一比重将接近10。 而来自阿里巴巴的最新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11月30日,淘宝网和天猫的总交易额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5.4。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全国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行,1万亿元可以排列第五位,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 从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数量看,包括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电商) 和电子商务企业(网商) 两部分。“十一五” 期间,电子商务的平台服务、营销服务、信用服务、电子支付、现代物流和电子认证等支撑体系加快完善。围绕电子商务的信息、交易和技术等服务的企业不断涌现,2012年上半年已达3.8万家。 电子商务的信息和交易平台,正在向专业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得益于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效益,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正在加入电子商务的行列。2011年,全国网商数量超过8000万家,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同时安徽、云南、贵州、河北、甘肃等省份网商发展和交易额增长都进入前十,说明中西部地区正在快速追赶。 在行业分布上,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案例: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案例: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双十一” 购物狂欢节中,阿里巴巴集团实现了191亿元支付宝总销售额,刷新了中国单日零售的新纪录,震撼了零售业界。数据显示, “双十一” 当天,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其中仅天猫就达成了132亿元,淘宝则完成了59亿元。191亿元的销售额相当于2012年国庆“黄金周” 上海395家大中型商业企业总营业收入的倍。在国家经济整体下行的情况下,2012年的“双十一” 购物狂欢节,中国消费者发出了强烈的巨大内需的市场信号,给出了内需的方向,这正是互联网聚合商业需求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截至2012年11月30日, 大淘宝生态系统的年总交易额已经超过万亿元, 这进一步印证了“新经济正在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互联网经济正在实实在在地推动着一个又一个包括零售业、制造业、物流快递、宽带、支付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和兴起,也正带动着更多的就业,实实在在地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正在形成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的发展态势。大型企业网上采购和销售的比重逐年上升,部分企业的电子商务正在向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业务集成协同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工具手段。 三 电子商务推动“分布式、协同价值网络”的形成,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三 电子商务推动“分布式、协同价值网络”的形成,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透过近年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表象,探寻电子商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内需扩大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网购(-,网络商业和贸易),而是分布式、协同价值网络的重建(-,全程在线业务)。其实质是:建设从智能终端到云计算的全方位互联网基础设施,将工业化环境下的原材料制造分销零售消费者的线性商业价值链, 迁移并改造升级成为分布式、社会化协同的商业价值网。 分布式、协同价值网络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个特征:分布制,多中心化的架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网络支持下成为一个经济中心。 电子商务更多地依赖于范围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不需要集中式来追求规模经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信息和知识的广泛传播,使得工业化时代的个人,由生产线上的“螺丝钉”跃身为各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利用计算机、打印制造等添加生产方式,仅仅需要消耗传统制造业10的原料,这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使得未来制造业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小型企业甚至是个体都能独立完成制造程序,实现制造生产的分散化和民主化。 ()第二个特征:网状的结构而非金字塔或链状结构。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供应链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降低成本为导向、协作范围相对有限的线性供应链。当供应链被“互联网化” 后,在现实经济中的映射就是网状协同。各方基于网络化数据共享,在价值链上开展社会化协作,从而大幅提升协同和决策的效率。 企业的价值更多的是通过对网状协同, 而不是对价值链的控制来体现。 ()第三个特征:社会化协作的开放体系而不是封闭体系。由于互联网降低了企业间市场交易成本的程度,远远大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企业倾向于把更多的价值链环节移交给市场,由社会化的市场交易来完成。过去两年,淘宝网上越来越多的商家把内部日常经营管理、生产、采购等环节进行外包,进而专注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和销售, 实现了彻底的 “互联网化” , 这极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率,减少了经营成本。 当然,商业全价值链的“互联网化” 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这种趋势是必然的,而且正在人们的眼前发生。各个市场要素纷纷加入分布式、协同商业价值网的发生路径,基本遵循了“个性化营销网络平台销售社会化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