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于漪的于漪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摘要:摘要:在教学生涯中,于漪老师用自己高超的教学智慧营造了师生互动、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树立了“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为学而教”教学目的观和“能者为师”的师生观。正是这些坚定的教育理念促使她不断实践,努力营造师生互动、师生交融的课堂境界,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变为学生成长的帮手,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深入地探讨于漪老师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关键词:关键词:于漪;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走进于漪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感触最大的莫过于那种师生交融的美好境界。于漪老师的课堂是“活”的教师“活”了,教材“活”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活”了。在于漪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是忙碌的,他们忙着读、忙着写、忙着提问、忙着思考总之,他们是在忙着学。而教师也并非袖手旁观,无所事事,她忙着引导、忙着启发、忙着点拨、忙着解答在她的课堂上,师生双方不再是讲与听、教与学的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通过师生互动、思想交锋、灵魂碰撞共同营造生动、活泼、融洽、共赢的课堂境界。正像于漪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于漪老师十分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她说:“教师运用教材科学地艺术地有创造性地教,学生以教材为依据主动地积极地学,师生两个积极性发挥,课堂教学就生动活泼,进入佳境。 ”1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够找到师生互动的钥匙,于漪老师的成功得益于她多年教学实践积累的丰富的师生互动智慧。而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特别是持之以恒、贯彻始终的实践更是需要坚定的思想根基。如果我们不能从思想根源上探求于漪老师的师生互动智慧,只是照猫画虎地学习她的技巧、方法或模式,实践起来就可能举步维艰、捉襟见肘、收效甚微,更可能陷入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窘境,不能将师生互动贯彻到底。通过学习研究于漪老师的众多课堂教学实录、论文专著和其他采访会谈、会议发言,笔者发现于漪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能时时闪现师生积极互动的光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树立了“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为学而教”教学目的观和“能者为师”的师生观。让我们从这些思想根基入手探寻于漪老师的师生互动智慧,也许会对我们的教学有更大的1 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84 页。帮助。一、一、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生观的学生观于漪老师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应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在为课堂教学创设师生交融的佳境一文中,于漪老师援引教育家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中的话说:“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是被不合理地浪费了。 ”于漪老师认为这所谓的“不合理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旁观的位置,而没有主动、积极的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没有自觉地、兴味盎然地投入语文训练活动之中。她说:“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把学生的一切都包办了,教师成了知识的二传手,是搬运工,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吸收器。 ”2换句话说,于漪老师认为学生才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课堂归根到底是为学生创设的,是属于学生的。如果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上学生们没有展开主体性学习,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浪费时间了。既然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那么课堂上就应该时刻闪现学生的身影,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所以,在于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提问、在质疑,在寻找、在发现,在感受、在领悟。在课堂教学中,于漪通常先出了几个具有方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而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提出了更多的具体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问题全部由学生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老师带领学生把问题和答案进行总结。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对比思考,体味涵泳,得出答案。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高度参与课堂学习,进而营造了师生积极互动的对话场面。笔者统计了于漪文集中几篇师生课堂互动的实录:春一课共用两课时,其中教师发言 211 次,学生发言 207 次,师生共同发言 5 次;七根火柴一课共用两课时,其中教师发言 164 次,学生发言 157 次,师生共同发言 6 次;卖油翁一课共两课时,其中教师发言 241 次,学生发言 238 次,师生共同发言 0 次;晋祠一课共两课时,教师发言 228 次,学生发言 242 次,师生共同发言 13 次;拿来主义一课共两课时,教师发言 165 次,学生发言 162 次,师生共同发言 2 次。从这些组略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于漪老师是实实在在地践行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是心甘情愿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诚心诚意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而学生的这些参与绝非是老师提问学生配合的被动参与,更不是像木偶一般被老师预设的“线”牵着走。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学中有三个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最为2 学慧: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角色转换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江西教育 , 2003 年第 13 期。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也就没有教学。教师必须树立目中有人,也就是目中有学生的观念。 ”3一个霸权主义的教师是绝不可能具备师生互动智慧的,他们坚信自己是课堂的领导者,是中心,是绝不舍得把课堂交给学生的。二、二、 “教教是为是为学学服务的服务的”“为为学学而教而教”的教学目的观的教学目的观教师究竟是在为何而教?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许多老师没有搞清楚甚至还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课堂究竟是谁的用武之地?于漪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诫同行:“我青年时期当教师时,认为教材钻研好了,就是备好课了;上课只要讲得一清如水,学生就可掌握了。其实不然,你讲得再清楚,班上学生有的理解了,有的还是不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没用通过自己的学习,自己的思维劳动。 ”4现在仍然有很多老师抱着为“教”而教的态度。教师平时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不太考虑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学懂、学会。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困难,怎样才能克服困难,考虑得就更少了。有的教师似乎也在思考“如何教”的问题,但是他们思考的出发点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并不是为了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明白,而是为了使课堂看起来更精彩、更漂亮,使教师表现得更出色。这种课堂即使有互动,也是为“动”而动,为“教”而动,华而不实、喧宾夺主的花架子,对学生的“学”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这样的互动,时间越长,浪费的时间就越多。这种为“教“而教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有害的。最大的后果就是课堂教学常常陷入重知识,轻能力的误区,使课堂充斥着繁琐的讲解,向学生灌输各种现成结论。带着这种思想,是不可能与学生共同创设互动的课堂的。相反,课堂往往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是教师的用武之地,是教师在锻炼口才,锻炼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课堂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创设,而成为了教师兜售知识的展览会。针对这种现象,于漪老师提出:“课堂教学要进行改革,改革陈旧的不符合全面培养人的低效率的做法,须转换立足点,要把从教出发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学生是学语文的主人, 教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不是统治学 ,也不是代替学生去学 。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 ,引导学生学 。教师为学生学懂、学会、学好而教,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课堂应是学生学语文的用武之地;课堂上不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学生就摆脱不了只当听众的命运。 ”5树立了为“学”而教的理念,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找准方向,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受益者。比如有的学生朗读能力差,读起文章来含糊不清,断断续续。有的学生比3 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93 页。 4 学慧: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角色转换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江西教育 , 2003 年第 13 期。 5 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96 页。较内向,不敢当众发言。如 果从“教”出发,课堂上就不愿意让他们朗读、发言,以免“浪费”时间,课堂听起来也不那么完美。但是从学生的“学”出发,就必须让他们多加锻炼,创造条件让他们多读、多练。正如于漪老师所言:“课不是表演,不是教给别人看的,要教到学生身上,让他们扎扎实实提高能力。 ”6树立了为“学”而教的理念,教师才能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才能使教师转变角色,变为学生成长的帮助者。于漪认为,教师的“施教之功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引和行的关系,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 ,教师引导学生入语文学习之门,学生自身想学、爱学、努力学,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7教师具备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目的观,才能明智地放弃自己的权威,与学生真诚对话,才能在课堂组织真正有效地师生互动。三、三、 “能者为师能者为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古代韩愈就曾经告诫我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课堂教学应该坚持“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精神。于漪老师正是秉承这种理念的,她说:“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 ”8只有树立“能者为师”的理念,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热衷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要成为“发光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于漪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教学实例:“学习变色龙时,课将结束,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对我说:老师讲错了!我吓了一跳(听课的有一百多人),还反应不过来,不知错在哪儿。我立即请这位同学上讲台前讲述。她指着板书说:这时警官奥楚蔑洛夫已吃准了这条小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巴结拍马的心情更急切了,你用和前面一样的线条来表示,不符合实际情况,应该频率更快,距离更短,波峰更高。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同学七嘴八舌表示赞成。学生是可爱的,我请他们用红粉笔修正我白粉笔线条的错误,并诚恳地告诉他们:我在习惯的轨道上走多了,课前只考虑到主人公变的现象和不变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用两根线条表示,而忽略了现象本身也在变化。我是单向思维,学生多向思维。就这一点说,学生是我的老师。”96 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96 页。 7 同上。 8 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 ,2000 年第 2 期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学生真正进入学习境地,进行语文实践,不仅自己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获得提高,而且能弥补教学的不足,促进教师的提高。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要实现这样的教学追求,首先就要要求教师树立平等民主,能者为师的师生观。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于漪老师“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为学而教”教学目的观和“能者为师”的师生观是其师生互动智慧的思想根基。这些坚定的教育理念促使她不断实践,努力营造师生互动、师生交融的语文课堂境界,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变为学生成长的帮手,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我们学习于漪老师的教学智慧还是应从教育理念入手,从根源入手。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于漪.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J.人民教育.2004(7):24 2 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教育教学论)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8:384,392-393,396 3 学慧.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角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