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讲第三讲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 论吸取收了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 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和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霍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20世纪50-60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 社会行为.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 创始人。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 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 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 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他发展了谢切诺 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 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的条件反射理 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 为主义纲领。巴甫洛夫, (18491936)巴巴 甫甫 洛洛 夫夫 的的 狗狗 美国:华生(18781958) 宣布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三个原则: 1.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比如 观察法 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 制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 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 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 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斯金纳,伯尔赫斯斯金纳,伯尔赫斯 弗雷弗雷 德里德里( (Skinner,Burrbus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Frederick 1904 1990)1990)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 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 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 、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 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的实验斯金纳的实验8(二)学习的机制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即联想、 强化和模仿.1 、联想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在铃声唾液分泌实 验中提出了联想的概念.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人类也可以通过联想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 鬼、妖92、强化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 种行为?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 ,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正强化负强化3、模仿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 型事例。个体之所以学会某种态度和行为,往往 是模仿榜样的结果。儿童的很多态度的获得,往 往是模仿父母或与他关系密切的人的结果。10(三)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 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 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四 个过程:1、注意过程它决定了一个人在其所接触的大量的示范性因素中选 择什么进行观察,以及在与榜样的接触中吸取些什么。2、保持过程是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和言 语编码(童年后期发展出的)两种表征系统。113、动作再现过程即将已经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这是模仿 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4、动机过程涉及观察向行为的转变动因。在动机过程中包括外部强 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等几种形式。社会学习论特别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 用它来解释许多社会行为的习得过程。12(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1、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 的情境等细节。2、社会学习论倾向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 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 响。3、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 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13二、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 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 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14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提出五 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 1、成功命题:行为得到奖励则重复行为 2、刺激命题:相同刺激引发相同行为 3、价值命题:行为结果越有价值,则越容易重复该行为 4、剥夺满足命题:奖励次数越多,则奖励价值变小 5、侵犯赞同命题:个体被惩罚时,由于愤怒侵犯行为变 得有价值;个体被奖励时,赞同行为变得有价值霍曼斯认为从这些命题出发,可以解释作为交换过程 的人类全部的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 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 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15三、符号互动论主张从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研究人 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 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 势也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 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二识十世纪三十年 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16(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 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 于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 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 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 前提。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 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 ,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 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制约。 6、身份及其意义存在于互动过程中,是个重要问 题。 7、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二)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二)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 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 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 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19四、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精神分析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世纪末世纪初世纪末世纪初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一)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一)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 经典理论)经典理论)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 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意识与潜意识:意识是个体能觉察的心理部分;潜意 识(无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 ,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 次里发生和进行。 一位英俊潇洒的研究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他特 别怕切黄瓜,无论是在学校的公寓里,还是到女朋友 家里,只要看见有人在做菜,清洗黄瓜,然后再把黄 瓜一片片地切开,他就情不自禁地紧张、害怕,能躲 就躲过去,否则他会哆嗦起来,从旁边艰难地走过。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 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 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 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 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 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 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 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 ,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 、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 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 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 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 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 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 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 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 个体觉察到。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 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从幼儿时期 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如果 正常发展受阻可能性倒错形态,如同性恋、 暴露癖等等。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 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 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 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 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 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岁半以后)性蕾欲期;(儿童到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 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 ,恋母仿父俄底普斯( Oedipus)情结和爱父嫌母厄勒克特拉(Electra )情结)潜伏期;(青春期 )生殖期。(成年人成熟 )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 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前指向生命,后指向毁灭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 (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 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 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 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 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 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 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 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 、仇恨、谋杀等。5、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5 、人格结构: 三个层次:本我(id)、自我(ego)与超我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自我是人格的心 理面。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 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 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 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 “自己自己” ”,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 、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 “本我本我” ”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 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 “现实原则现实原则” ”,为本我服务。,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 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 、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