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3页
第2页 / 共193页
第3页 / 共193页
第4页 / 共193页
第5页 / 共193页
第6页 / 共193页
第7页 / 共193页
第8页 / 共193页
第9页 / 共193页
第10页 / 共193页
亲,该文档总共1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 体1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 律2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3 3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史观 和唯心史观的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4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占支配地 位,但还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王充: “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强调物质生活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制约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包括在自然 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由于历史条件和阶 级地位的局限,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在总体上 是唯心主义的。5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6 6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 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 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神决定社会的 发展。7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 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 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 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 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 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 个别方面。” 列宁8 8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片面夸大人的精神、意志在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第二、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决定作用。片面夸大历史人物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9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 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 、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 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 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1010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 史观,是人类有关社会 历史领域研究的最伟大 的科学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产生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1111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1、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整个社会 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宣告了唯心史观的 彻底破产。3、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提 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方法论的 指导。12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二有人认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 斗争贯穿整个哲学史。这种观点对 吗?13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第一、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前, 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关于历史 观问题都是唯心史观,所以不存在唯物 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第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在 哲学史上才开始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的斗争。14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 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其中: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15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为什么说“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观 点?16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地理环境: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 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 。大气圈水圈地理环境岩石圈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1717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源。第二、地理环境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 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 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18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但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19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认为:热带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 无力,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奴隶的地 位;寒带民族则有着强悍不羁的性格,因 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地位。“地理环境决定论”这种理 论错误在于片面夸大了地理环 境的作用。20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空气污染21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水资源的破坏这将会是滇池吗?22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物种减少23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森林破坏24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正因为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我国以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保护环境”25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首先,要人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端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当今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其次,要提高人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合理地结合起来。再次,要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 来。2626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四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 的?为什么说“人口决定论”是唯心史观?2727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2.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主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 的发展。28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资料: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1953年:5.8亿 1982年:10.08亿1989年:11亿 2001年11月1日0点:12.6583亿 预计2050年:将突破15亿。依据我国人口状况,我国制定又一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9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估计到2030年,每3人中有1个老人。30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 前提。(2)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 。(3)人口生产受社会发展制约。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31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如何看待下列世界人口数量增长数据1850年全世界约10亿人1850-1930年20亿(80年)1930-1960年30亿(30年)1960-1976年40亿(16年)1976-1992年55亿(16年)1992-1999年60亿(7年)每增加10亿人口,所经历的年限越来越短。32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五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生产方式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33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的、 历史的形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结合和统 一34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障。第三、它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更替、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第二、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 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方向与过程。35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 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农业工业商业军事科技36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生产 方式基本制度阶级结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发展水平决定社 会 存 在 和 发 展37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38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史观强调的: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理论依据 就在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三者的 共同点)其中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三者的区别)39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 、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 在形式上则包括:低层次的社会心理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40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 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以及社 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 点、理论的总和。 41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习惯和教 育的作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 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道德践履、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 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品质等。 42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艺术:依靠生动具体的美感形象影响社会 生活。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 美功能。 43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宗教:以信仰为特征,以一定仪式和规则组 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 。 宗教在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 的、颠倒的反映。 44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辩证统一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的产生、内容、发展变化,都根源于 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45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 社会意识在它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 ,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有其相对独立性。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46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步性。(滞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