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讲 夏商周王权制度综括 一、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 二、礼乐制度 三、职官制度一、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 宗法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标榜尊崇祖先, 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 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 权力和义务的法则,是中国古代社会构成的重 要方式。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 的。商代,宗法制进一步发展,继统法以子继 父为主,并由此产生了直系旁系之分、嫡庶之 分、大宗小宗之分。 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把原有的宗族之 法系统化,并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一、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 宗法制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 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几经 演变,在唐朝末年瓦解。 宋代,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 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并一直延 伸到封建社会结束。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 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我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但有“父 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 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 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 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 完备了宗法制。嫡长继承制 是指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始于商 朝末,至周初正式确立。 嫡长继承制是指仅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制度。 狭义的嫡长继承制指仅仅由正妻所生的儿子中年龄最大 的继承,这种制度因为条件的局限而未能长期实行。 后世多用广义的嫡长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正妻有儿子的话立她的儿子嫡子,没有儿子的 话立妾所生的年龄最大的儿子庶长子)。 嫡长继承制始于商朝末,至周代立国而正式确立。此后 延续两千多年的各个朝代大多严格遵循嫡长继承制来制 定继承法,和选立储君。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大宗” ,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 ,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 。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 ,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 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 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 层,不再分封。 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 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诸侯国的分封有两种情况: 1、同姓。凡是姬姓的周王室亲族,每人都可分到一块土地 ,在那里建立封国,此即同姓诸侯国。周初,先后分封了71 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封其兄弟立国者15 ,姬姓立国者40 人。 2、异姓。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分封少数有功之臣,如姜子牙封于齐;二是分封一些既不能征服又防止作乱的部落,如夏王朝的后裔东楼公(姒姓)封于杞国,伏羲氏的后裔(风雄) 封于宿国。周武王又将已灭国商纣王之子武庚(子姓)封于宋 国,以示政治安抚。后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被周公平息 ,改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国。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诸侯外,各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再对下分封。 诸侯一般将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 土地再分封给他的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 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 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 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 (1)嫡长子继承王位、国君位,其余的庶子 一律分封出去; (2)诸侯之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之爵; (3)诸侯再将部分国土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 邑; (4)卿大夫又将部分采邑分给士作为禄田。 这样,周王朝与分封诸侯国就保证了他们 世世代代的血族统治,万里江山遂成一 家。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 分封抽使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 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由于诸侯 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 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 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 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 多。宗法制的目的 周代宗法,是主 干的一支称“大宗”,旁支 称“小宗”。大宗与小宗都是相对而言的, 如卿大夫嫡系氏族相对于旁支是大宗,相对 于诸侯公室则 是小宗。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为了保证氏族在分裂衍生 的过程中能有 一支作为嫡系主干而永远不衰 ,并永远继承氏族名称和爵位,保持王族的 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 弱,以有利于维系内部秩序,加强对外统 治。二、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 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 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宗法制与分封制只是规定了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格 局,礼乐制度才是治国之道。礼乐制度是西周稳定二 百余年的奥秘。 礼乐制度涵盖了宗教、典礼、政治、文艺各个方面。由礼乐制度产生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至深。夏曾 佑在中国古代史说:“有周一代之事,其关系于 中国者至深,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尚居草味。盖中 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 杨向奎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阐述了一个 重要观点:礼乐文明是儒家学说的渊源,儒家思想陶 冶了民族性格。 前辈史学家的高论告诉我们,礼乐制度是透视西周社 会的一个窗口。周礼大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有关国家的基本典章制度 2、有关贵族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层 面的法律规定周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 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即长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要求下级服从上级,所有贵族服从 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要按血 缘宗法关系来区别亲疏贵贱,亲其所亲 ,尊其所尊。 周礼的基本特征 周礼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 大夫”。 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用来调整内部 关系,贵族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平民一律 不得享有。 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罚的锋芒指向 奴隶和平民,而不是奴隶主贵族。 “明德慎罚” 周公的“明德”:(1)统治者应勤政修德 ,严于律己,力戒荒淫。(2)要惠民、裕 民。即体察民情,宽以待民。 周公的“慎罚”:(1)对犯罪进行具体分 析,区别对待。(2)反对连坐诛族,主张 罪止一人。(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4)刑罚适中。“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 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对礼乐制度的描述 :“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 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 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 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用来显 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差异, 绝对不可混淆。西周的乐制是与各种礼仪活动相配套而实行的制度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 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 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 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 青年。 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 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 ”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 和谐。 “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 “乐”当然是音乐,但是他超越了音乐,带上浓 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 “乐”的功能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情绪喜怒哀乐,产生同类感使君臣之 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万民之间显得附 亲,增加凝聚力、亲和力。 因此,“异”与“同”,两者缺一不可,否则社 会就会失衡。那么,礼乐制度如何体现了“异”与“ 同”呢? 见面的礼节就能说明“异”。 据齐思和先生考证,称王为天子,始于西周。这可不是 简单的称谓变化,其中包含着受命于天的宗教意义,统 治者由此取得与鬼神并列的地位。 按孔子的说法,礼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天子奉天承运,以礼治国,礼就变成了“国之大事” 。 周朝规定,距国都方圆1500里以内的诸侯,每年一次上 朝觐见天子;以外每远500里,间隔时间增加一年,实际 最远的距国都6000里,那就6年上朝一次。诸侯如不按时 朝见天子,就被视作“大不敬”,要受到军事讨伐。 周礼中记载,诸侯见到天子要行“稽首”礼,稽首 就是先拜后跪,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于手前触地, 停留片刻再起身,动作很大,相对缓慢。 这种礼节只用于见天子,到后世发展为三跪九叩。这种 礼节增强了天子高高在上的意识。 诸侯地位相同,见面就不用稽首,而用“顿首 ”礼,也是跪地叩首,但是头触地的时间很 短。现在有人写信,落款后还加“顿首”,意 思就是尊重对方,平等相待。 周代,天子还不像秦以后的专制社会,天子也 要还礼。天子回礼的动作叫“空首”,头不触 地。那时还没发明椅子,人们都席地而坐,所 以,天子的回礼大概也就是弯腰低头。 瞻视天子的视线也有规矩,视线要在脖子到腰 部之间,看见大夫才能平视,视线超过脸部就 是傲慢。 如果诸侯路遇天子,大夫路遇诸侯,士路遇大 夫,下一级的都要下车表示敬意,上一级的则 在车上示意即可。 见面礼节的讲究区分了君臣的上下关系。见面的礼节还能够区分血缘的亲疏关系 那时,一般人见面以推手为礼(可能就像 现在排球场上替换队员时,替换者与被替 换者要轻轻地击一下手掌)。 周礼中说,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 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 ,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 对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 你看,血缘亲疏在礼节上分得多么清楚 啊。 商代可没那么多讲究。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商朝嫡庶 不分,无上下贵贱之别,也没有君臣之分 ,也就不讲究礼。 据此想像,觐见商王可能没什么大规矩。礼节规矩愈大,礼仪就更能区分等级 祭祀天地是隆重的大事。从西周开始,非帝 王是没有权力祭天地的。 那时人们认为泰山顶离天最近,祭天要在泰 山上举行,叫封禅。 春秋时,齐桓公称霸,会盟诸侯。他也想仿 周天子举行封禅,管仲告诉他,你还没有得 到帝王的位置,没有资格封禅。齐桓公也只 好作罢。 由此可见,礼制已经形成了人们的思想意 识。 天子祭天地,诸侯就只能祭自己境内的名山 大川了。礼制说起来很繁杂,各种礼仪要求都有一定的讲究 祭祀时杀猪宰羊也不是随便的。天子的祭祀 大礼要供上牛、羊、猪,诸侯就不许供牛。 西周时,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射箭的靶子 也有讲究,天子的靶布上画熊头,诸侯的靶 布上画麋鹿头,大夫的靶布上画虎、豹头, 士的靶布画猪头,也可画一般的鹿头。 随便乱来就叫“僭越”,要受到谴责和惩罚 的。歌舞都有一定的规格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即8个行列、每 行8人、共64人的舞蹈阵容,诸侯之能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 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 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 想。“乐”怎么就能起到和同的作用呢? 有一礼必有一乐。周天子祭天地时要奏黄钟乐、 和大吕歌、跳云门舞。 奏乐、唱歌、跳舞制造出来的祭祀氛围,一定有宗教 感,使人陶醉其中。上朝也要奏乐、和歌,退朝还要 如此一番。 饮宴也讲究音乐伴奏。在贵族之家,有宾客入门要演 奏钟磬,宾客进入室内演奏停止;饮酒时宾主相互敬 酒伴奏再起,送客要以雍为歌。 有庶人参加的礼仪也讲究音乐。春耕前,天子、诸侯 要出面举行象征性的典礼,叫籍礼,籍礼中要有大型 的音乐演奏。打了胜仗要举行宴会庆贺,更需要奏乐 助兴。西周时,民间常举行乡饮酒礼,庶人都可参 加。 仪式中要尊老,喝酒要礼貌,其间有专门的乐师带歌 手登堂唱诗歌,吹笙的演奏曲子,然后唱与吹的人再 合演,热闹而不混乱。在音乐、歌舞中,拉近了等级之间的距离, 强化了向心力,建立了和谐社会 礼记中专门有乐记一章,其中说:“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