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廷敬家族史 第三集 斗筑可居上一讲中我们讲到,为了防御起义军的侵扰,陈氏家族修建了河山楼。但此时的起义军,在首领王自用的领导下,逐步形成了推翻明朝腐败统治的政治理想,势力不断壮大。那么,面对日益壮大的起义军队伍,陈氏家族将做何打算?他们将采取什么样的举措? 起义军的势力不断壮大,中道庄的陈氏家族更为担心。虽然河山楼坚不可摧,足以担当一面,楼之内可容人千口之多,但粮食包裹不能多藏,牛马等牲畜也无处躲避,每每遭到杀掠。陈昌言对此事日夜思虑,想找一个万全之策。于是他想到,修一座楼已经很有成效,如果能修一座城堡肯定会更加安全可靠。何况中道庄本来就不很大,所居住的又都是陈氏同宗之人,如果能共同修筑一个城堡自守应该不是难事。于是他就把族人集中起来,申说他的想法,晓以同舟共济的道理,希望能筑一城以图永固之利。但是陈氏族人各藏私心,大多是重金钱而轻性命,人多嘴杂,众说纷纭,无法形成统一意见。陈昌言也无法相强,只好打算把自已这一家所居住的地方围起来修一座城堡。可是他的房产所相邻的地基都是同宗族人的产业,人家又不肯相让,他只好恳请亲友帮助说合。破费很多钱财,再以自已的产业相兑换,这样才勉强将相邻的房产地基谈妥。有了河山楼的经历,陈昌言修城堡的信心非常坚定。那么,将要修建的这座城堡将会如何规划呢?崇祯六年(1633)七月二十一日,陈氏的筑堡工程动工了,工程修了八个月,到次年即崇祯七年(163)的二月才峻工。这座城堡周围大约有百丈,高二丈,垛口二百,开西北两门,门均用铁皮包裹,门上修有城楼。铁门之外,设有粗大的木栅栏。一切闲人往来,只能在栅栏外,不得擅自入内。城堡东面的山最高,敌人居高临下,不利于防守。所以在东墙上,覆以椽瓦,使敌人的石头、箭不能从上空坠落,守卫的垛夫可以不受到威胁。城堡的东北角上,筑春秋阁,祀奉关圣帝君;东南角上,筑文昌阁,祀奉文昌帝君。关圣、文昌二神,一文一武,以保佑庇护。这项工程共花费白银一千余两。城堡修成之后,陈氏又训练了守城的家丁,添置了武器,备了火器,贮积了粮食煤炭,万事俱备,没有什么担忧了。陈昌言把这座城堡取名叫做“斗筑居”。 “斗”,是一种量器,十升为一斗。 “筑” 指居室。 “斗筑”是指如象斗那么大的一个小居室,如同说“斗室 ”、“斗城”。 “斗筑可居”就是说这座小城堡虽然只有斗那么大,却可以安居乐业。陈昌言在城堡上题写了“斗筑可居” 的匾额,并作 斗筑居铭,以告 诫子孙创业不易,守成更难,让子孙后代和睦相处,牢记祖训,时时小心,防水防火,维护城堡,保全家业。把倾巨资修建起来的城堡叫做“斗筑居”,寄托了陈昌言对安居乐业的期望,同时也没忘记读书入仕的祖训。那么,此时的农民起义军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在这种乱世之中,陈氏家族的愿望能否实现呢?农民起义军在山西南部特别是在晋城地区,得到了贫苦农民的支持和响应,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并且在与官兵的多次作战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崇祯六年夏,起义军首领王自用在河南济源中箭身亡。王自用牺牲后,各路起义军拥推高迎祥为首领。这年冬季,起义军在官军的重重围攻之下,乘黄河结冰之时,从豫北渡过黄河,进入河南中部和西部。起义军活动的区域扩大了,不仅限于山西、陕西一隅,从此拉开了明末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开始了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农民战争。在农民起义军渡过黄河南下中原之后,晋城地区又恢复了暂时的平静,中道庄的陈氏家族也回到了原来的发展轨道上。陈氏三兄弟的老大陈昌言,字禹前,号道庄,一号泉山。幼时非常聪明,与普通孩子大不一样,考中了秀才之后,进入州学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崇祯三年秋天,陈昌言到太原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崇祯四年起义军进入阳城,崇祯五年陈氏修建了河山楼,崇祯六年春陈氏开始修建斗筑居城。在修建斗筑居城期间,陈昌言又赴北京参加了崇祯七年(1634)春天的会试和殿试,二月二十七日放了榜,陈昌言高中进士,这时他 37 岁(音落出字幕 陈氏家族的第二位进士陈昌言)。陈氏家族从第一个进士第五代陈天佑到第二个进士第八代陈昌言,中间整整经过了 90 年的时间。这期间,不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乱频仍,陈氏家族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入仕的理想。那么,做了官的陈昌言政绩如何呢?陈昌言是陈氏家族第二个进士,当即被授为山东乐亭县知县。知县是一个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正七品。这年秋天,陈昌言就起程到山东乐亭县去上任。在任乐亭知县期间,陈昌言努力做一个好官、清官。朝廷的吏部每三年要对官员组织一次考绩,审定职官的才德优劣,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陈昌言在乐亭的政绩较好,所以经过考绩,被调到京城里当京官。他离任之后,乐亭的百姓还为他立了生祠祭祀。陈昌言调入京城,到都察院担任监察御史,主要职责是充当皇帝的耳目,对百官进行监督弹劾。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分属于十三道,共一百多人,陈昌言是浙江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位不高,仍然是正七品,但御史掌管风纪,纠察百官,职务很重要,受人重视。当时的官场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名莫美,成进士;官莫高,为御史。白胤谦泉山陈公墓志铭意思是说,不必追求美名,只需要成为进士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高官,只需要成为御史就可以了。监察御史还经常被皇帝派出去到各省巡视,称为巡按御史,俗称“八府巡按 ”,代天行事,既是皇帝的耳目,又是代皇帝巡狩,小事可独断,大事启奏朝廷。在明代,省一级的管理机构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个衙门,叫做三司。三司的长官布政使为从二品,按察使为正三品,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巡按御使只有七品,但因为巡按御史是代皇帝办事,类似于钦差大臣,也驻在省城,和省里的三司长官的权势相当,甚至还在三司长官之上。在明朝初期,三司长官出门处理公务是骑马,巡按御史出巡时规定是骑驴。到宣德年间,有一个巡按御史叫胡智,感觉骑驴没有气派,颇失体面,就给皇帝上疏说,巡按既然是代替皇帝办事,在三司长官之上,那就应该和三司的长官一样,出门时也应该骑马。皇帝看到他的请求就欣然批准了。自此,御史出巡不但骑马,而且还“绣衣持斧” ,以显示其为皇帝特派,可掌生杀大权。陈昌言就曾经被皇帝派出巡按山东。在巡按山东的一年之中,他就向朝廷上了几十道奏疏,纠劾贪官污吏,处分不法官员,对权贵毫不畏惧,铁面无私,直声达于朝野。陈昌言在外做官,家中的事就由弟弟陈昌期主持。陈昌期排行第二,是陈廷敬的父亲。那么,陈昌期对家中的事会怎样安排呢?再说陈氏三兄弟的老二陈昌期,字大来,号鱼山。其兄昌言在外做官,昌期在籍治家,奉养老母范氏。崇祯十五年(1642),陈昌期在斗筑居城外,又买了四十亩地,写信告诉了大哥陈昌言,陈昌言立即对这四十亩地作了安排,他说:今于斗筑外,又买得闲田四十亩许,高下可因,堪理别墅。余意于居之北一区作稷事,终岁问农,为力本计;其南一区作止园,为书堂,引水通渠,栽花灌木,可以课读,可以陶情,老足矣。陈昌言家弟书至诗序按陈昌言的计划,要在斗筑居城外修建一座别墅。别墅北面的土地用来种庄稼,南面可以修建止园、书堂,作为自己将来养老读书的地方。陈昌期按照大哥的吩付,立刻动工在斗筑居前修建了别墅,这个别墅就是后来的大学士第,即陈廷敬的相府。当时没有修建止园、书堂,是因为陈昌言还不到辞官养老的年龄,更主要的原因是时局动荡。崇祯十五年,农民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大明朝廷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濒于崩溃。此时的陈氏家族,面对这样的局势会做何打算?基于国内外的形势,战乱随时可能发生,所以陈家修建别墅之后,必须同时再修城堡加以保护,这样工程量已经很大了。所以陈氏在修建别墅的同时,又把斗筑居城向西进行了扩展,修成了中道庄城。中道庄城仍然是非常坚固的防御性城堡式建筑,共有四门,中道庄门是正门,另外还有南门、北门和西偏门。陈昌言于这年也回到了家中,主持修建陈氏别墅和中道庄城的工程,并在城正门的石匾题写了“中道庄” 三个大字,上款 为“崇祯壬午孟春”,下款为 “道庄主人建”。崇祯壬午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道庄主人是陈昌言的号。到次年即崇祯十六年(1643)的夏天,工程峻工后,陈昌言才又辞家返任,他在途中写诗寄给二弟昌期,其中有这样两句:风雨征途空碌碌,兵戈王事正皇皇。癸未季夏发家园,越二日立秋,寄大来弟“碌碌”是烦忙劳苦的意思。 “兵戈”是指战争, “王事” 是指国家大事, “皇皇 ”即“惶惶”,是恐惧不安的意思。 这句诗正反映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十分令封建士大夫担忧。晋城地区虽然出现了暂时的平静,但农民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满清贵族在关外虎视眈眈,时局还会出现什么变化?陈氏家族将会作出怎样的抉择?请看下集:甲申巨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