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5页
第2页 / 共65页
第3页 / 共65页
第4页 / 共65页
第5页 / 共65页
第6页 / 共65页
第7页 / 共65页
第8页 / 共65页
第9页 / 共65页
第1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讲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一、民间谚语 (一)民间谚语的概念n民间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 的真理或哲理,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 有特点的民间文学体裁。它形式短小,形 象生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 不少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 有的还有深刻的科学性、哲理性和教训意 味。n谚语一般不独立存在,而是在 人们讲话、写文章时加以引用, 谚语有完整的结构和思想,语言 巧妙、流畅,是短小的韵文作品 ,有一定的文学性。n谚语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 已出现了谚语。易经、诗经 、诸子著作以及少数民族古老的史诗 中都保存和引用了许多古代人民的谚 语。如“如出而作,日入而息”、“失 之毫厘,差以千里”、“虽鞭之长,不 及马腹”、“远水不救近火”等。n先秦以后,历代都有谚语产生和流传,如 后魏的齐民要术、宋代的农书、 元代的农政全书和田家五行志、 明代的古今谚、清代的古谣谚等 书中,都不同数量地收录了我国古代谚语 。谚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人 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不 断地发展、创新。n中国古代对谚语的认识,在古文献中有 多种解释。如左传隐公十一年陆德 明释文:“谚,音彦,俗言也。”礼记 大学郑玄注:“谚,鱼变反,俗语也。 ”说文解字:“谚,传言也。”汉书 五行志颜师古注:“谚,俗所传言也 。”国语越语韦注:“谚,俗之善谣 也。”尚书无逸某氏传:“俚语曰谚 。”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 。” n这些解释都是侧重于语言方面,认 为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俗语。外 国某些研究者则认为“谚语为日常经 验之女儿”、“谚语为街上的智慧”( 具体见薛诚之谚语,文学年 报第二期,燕京大学国文学会一 九三六年版)。n我们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谚 语的本质和作用,认为:谚语是劳 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生产斗 争、阶级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经验的 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 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 传言。(二)民间谚语的范围狭义的民间谚语就是指上面所 说的富有教育意义和哲理性的 传言。广义的既包括“俚谚”, 也包括“俗语”,即所有流传在 民间的脍炙人口的传言都在谚 语范围之中。我们支持狭义的 谚语概念和范围。(三 )民间谚语的作用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语言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它极大 地丰富了民间语言的口头文学的宝库 。它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向劳动 人民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它在 指导人民分清善恶是非、鼓舞斗争意 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 发挥了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四)民间谚语的基本内容和类型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经验和 智慧的结晶,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 面面,内容十分丰 富。主要有以下三种 类型(教材分为政治 谚语、道德谚语、科 学谚语三种):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农 谚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我国地大物博, 自然条件复杂,农业历史悠久,作物种 类繁多,因此自古以来就产生了很多关 于农牧、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禽 家畜饲养等方面的谚语。这些谚语总结 、保存和传播了观察的结果和生产的经 验,是短小有效的教科书。如:n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n麦盖三床被,头枕馍馍睡。n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n星星稀,淋死鸡;星星稠,晒死牛。n燕子钻天蛇过道,水缸穿裙山戴帽大雨将临。n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n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久见。n好树结好桃,好地出好苗。n棉花锄七遍,疙瘩一连串。n田间管理如绣花,工夫越细越到家。n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去玉米雄穗)。n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n上粪不浇水,庄稼噘着嘴。n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n一年劳动在于秋,谷不到仓不算收。n农家第一宝,六畜挤满槽。n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n节气一把火,时间不让人。n赵葆德先生的流传在六安的节气谚语(分上 、中、下三篇发表于皖西日报下午版2004 年10月10日、16日、23日)介绍了在皖西地区流 传的节气谚语。如:n春打五九尾,家家拽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 耕牛。n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无雨春水少。n清明晒死柳,一抱麦子打一斗。n谷雨栽早秧,节气正相当。n芒种芒种,忙忙种种,芒种一过,白忙白种。n我国有关部门解放后曾编辑出版过一些农谚书籍, 如天气谚语、内蒙古农谚选、农谚里的 科学道理等。n还有一些反映各地风物掌故、自然风光、土特产的 谚语也可归入自然谚语一类。如:n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广西)n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 幽。(四川)n吉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n2、反映阶级斗争情况和经验的谚语。谚语反 映了人们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形象地概括了阶 级斗争的经验教训。如:n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花蚕着好丝。n财主的铜钱,穷人的性命。n地主算盘响,穷人心里慌。n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n有佛的地方妖魔多,有福的地方罪恶多。(蒙 古族)n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n钱落公人手,鱼落猫儿口。n皇帝是土匪,土匪是皇帝。n财主门前孝子多。n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n蛇放在竹筒里也直不了。n狼在梦里也想着羊。n见蛇不打三分罪。n放虎归山,必有后患。n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总结人民群众丰 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健康的 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谚语是劳动人 民判断是非的标准和指导行动的指南。如:n七十二行,种田为王。n孔子、孟子,当不得我们挑谷子。n不是靠天吃饭,全靠两手动弹。n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n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n一家盖不起龙王庙,一人造不起洛阳桥。n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n土帮土成墙,穷帮穷成王。n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景颇族)n浇树浇根,交人交心。n宁交双脚跳,不交咪咪笑。n不经一事,不长一智。n要吃龙肉,亲自下海。n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n不怕年老,就怕心老(彝族)。(五)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n1、精练是谚语的最基本的特征。谚语一 般只用一、两句话,少则三、四个字,多 则十多个字,就能概括一条经验,或说明 一个道理。因此鲁迅称谚语是“炼话”,高 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 它里面却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整部书的思 想和情感。”如:n斤鸡叫 众人是圣人 n堂上一点朱,下民千滴血。n2、谚语是充满文学性的“论说文”,也是 包涵哲理和科学性的小诗,形象性是很突 出的。其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对 比、对偶、回环、颠倒、排比等。如:n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n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n人多好做事,水大好行船。n头马不行百马愁,上梁不正下梁歪。n3、整齐和谐是谚语的另一特点。谚语除少数单句 外,大都由两句或四句组成。形式整齐、对称, 音韵和谐、流畅,富有音乐美感,因此读来琅琅 上口,易于记诵。如:n人薄土,土薄人。n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n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n笑破不笑补,笑过不笑改。n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架,往日有气。n酒杯虽小淹死人,筷条不粗打断腰。n谚语不仅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 也给古今优秀作家和仁人志士提供了丰富 的营养。如曹雪芹、施耐庵、吴敬梓、老 舍、赵树理、周立波、鲁迅、毛泽东等人 的作品中都有很多谚语。这种认真学习和 运用民间谚语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今天仍然要搜集、整理、出版谚语方 面的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谚语、运用谚 语,充分发挥民间谚语在生产、生活、思 想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n我们要防止一些珍贵的谚语因为生活的变 化而逐渐消失,对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保 存就显得十 分重要。这一 点在国外已有 了类似的行为, 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二、民间谜语(一) 民间谜语的含义和作用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 式作品。它是表现 人民智慧、培养和测 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 言艺术。 n谜字“从言、迷”(说文解字),即它是 一种具有迷惑作用的语言艺术。其主要特征 就是对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隐喻和 暗示去表现,让人依据暗示所提供的根据、 线索,经过思考猜出这个事物。n谜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谜面谜底。 谜面又叫喻体,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谜 底又叫本体,是谜语的题旨,是问题的答案 。谜面与谜底之间由事物的共同点、相似点 联系着。 谜语就是通过这样的隐喻和暗示对事物 的重要特征进行概括、描写,让人猜 测的艺术作品,所以解谜,就是解难 题,猜答案,故又叫“猜谜”、“猜谜谜 ”。谜语既是人民智慧的产物,也是用 来检测和培养人们智慧、增长知识、 锻炼思维能力的艺术工具,还可以起 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因此很受人民群 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欢迎。 (1)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老来分了家,衣裳都 撕破。大蒜 (2)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钉银钉。星星 (3)弟兄两个一般大,隔着毛山看不见。耳朵 (4)东一片,西一片,隔着毛山看不见。耳朵n民歌里有盘歌、猜歌、问歌、对歌,往往就 是通过谜语来进行。这类作品也可以算作谜 语,因它是用于吟唱,所以也叫“谜歌”。如 :n问: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水边?什 么弯弯街上卖?什么弯弯姑娘前? n答:月亮弯弯弯上天,白藕弯弯在水边,黄 瓜弯弯街上卖,木梳弯弯姑娘前。(二)民间谜语的源流谜语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是社会发 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的智力水平提高 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希腊神话中 记载着原始谜语的使用情况,我国许多少 数民族在尚无文字,文学处于萌芽状态时 就有了谜语。我国汉民族谜语的原始情况 ,古籍中缺乏记载,已很难详细考究,不 过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n钟敬文先生认为谜语在传说的黄帝时代就已 出现,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逐肉。”有人认为是谜语诗,其谜底是“弹弓” 。看来,谜语的起源相当古老。先秦历史文 献中已有“隐语”,“廋(SOU)辞”,如国 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 对也。”已出现了猜谜活动。荀子的蚕赋 等,很象是用谜语的形式写的赋。 n我国古代文论中第一篇涉及谜语的文 心雕龙谐隐说:“荀卿蚕赋,已兆其 体。”传说汉代东方朔作“蚊谜”:“利喙 细身,昼匿出昏,嗜肉恶烟,指掌所扪 。”更接近民间谜语,当时谜语在民间 已经流行。唐宋时谜语大大繁盛起来, 成为斗智和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列入 百戏之中。n元明清时期,猜谜之风更盛,当时的一些 谜语流传至今。明末冯梦龙编有黄山谜 ,其中有我国有文字记录的较早的一批 民间谜语。n我国古代把谜语叫做“廋辞”、“隐语”,在 文献记载中多用于政治、外交活动中,有 时也用于生活礼仪和宗教仪式之中,可见 其使用范围之广。但它更多的是用于社会 生活之中。谜语在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 具有多种功能,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n(三)谜语的种类和内容n谜语的题材包罗万象,涉及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内容和 种类都很多。根据n谜底所属事物性质,n可以分为物谜、事n谜、字谜三种。1、物谜:以具体事物为谜底。有关宇宙万物、生产生活、 人体器官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成为谜底,并据此制 谜、解谜。谜语大多属于这一类。如:n从南来个黑大汉,腰里插着两把扇,走一步,扇 一扇,阿弥陀佛好热天。乌鸦n一只黄鼠鼠,地上刨土土。扫帚n 小小诸葛亮,坐在屋角上。摆下八卦阵,要捉飞 来将。蜘蛛n 姊妹二人一个娘,一个白来一个黄。白的白在春 耕时,黄的黄在秋收忙。梨树n再如一组“茶谜”:n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 杯里。茶叶。n茶神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是“羽 (指茶圣陆羽)化而登天”。n山中无老虎打一茶名,谜底是“猴 魁(猴子称大王)”。 n2、事谜:n以人们的某些行为动作和某些自然现象作谜底形 成的谜语。如:n四四方方一戏台,生旦净丑走出来,会演的不会 唱,会唱的不上台。演木偶戏n人行千里脚不移,吃鱼吃肉肚中饥,银钱到手仍 无有,下雨下雪不湿衣。做梦n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