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化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达成化学学业质量要求的基木途径;化学学习评价是化学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诊断和发展功能。教师在化学教学与评价中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1)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 个方面,是从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层面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揭示,是学生科学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3 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综合表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分别是从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视角对化学科学思维的描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是对化学科学实践的表征,“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是对化学科学价值取向的刻画,是化学学科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的具体表现。(2)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应统筹规划化学教学目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依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发展水平、高中化学课程目标、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包括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学段、模块或主题、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例如,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思维方式的具休表现形式。对于这一观念的学习,就可以整体设计为四个阶段:在必修阶段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要求认识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根据元素“位”“构”的特点预测和解释元素的性质;在选择性必修课程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的学习中,要求能根据化学键的特点,解释和预测化合物的性质;在选择性必修课程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的学习中,要求能解释和说明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在选择性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中,要求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点解释和预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应避免教学目标的制订流于形式。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化学教学目标,切忌生硬照搬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 5 个方面,防止教学目标制订的表面化和形式化。2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合理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合理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2)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而内容的结构化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关健。内容的结构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基于知识关联的结构化。它是按照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如化学键知识的结构化如图 2 所示。基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它是从学科本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过程的一种概括,如元素“位”“构”“性”的关系如图 3 所示。基于核心观念的结构化。它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其认识过程的进一步抽象,以促使学生建构和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例如,对元素“位”“构”“性”三者的关系,从学科本原可进一步概括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化学学科的统摄性观念,这一观念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高度重视化学知识的结构化设计,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化对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认识思路”和“核心观念”的结构化设计,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化水平,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3)贴近生活、社会实际,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 STSE 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能够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有关的 STSE 问题。例如,在乙醇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酒在人体内的转化途径、酒驾的检验、不同饮用酒中酒精的浓度、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的可别等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在化学教学中,独师还应重视跨学科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组织,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背景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氢键的教学中,可选择 DNA、蛋白质结构中的氢键,使学生认识氢键与生物体的密切关系。3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例如,可通过“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可通过具体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性质变化规律。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本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重视培养学生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等实验技能,树立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教学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鼓励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开展微型实验;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深度融合、合理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但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化学实验。(2)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践活动,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教师应依据“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水平和学业质量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探究活动应紧密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例如,“实验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探究维生素 C 的还原性”等,使化学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验探究教学要讲究实效,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应避免探究活动泛化、探究过程程式化和表面化;应把握好探究的水平,避免浅尝辄止或随意提升知识难度的做法;应避免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或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4创设真实问题前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创设真实问题前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1)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地表现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真实的 STSE 问题和化学史实等,都是有价值的情境素材。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师可以提供有关“汽车尾气及其危害”的素材,使学生产生运用化学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欲望,提出“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对起床尾气进行绿色化处理?”的问题。“什么是绿色化处理?”“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如何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如何转化、转化需要哪些条件?”等,这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任务,促使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验探究等,正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生态文明的意识得到了增强。(2)积极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建构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教师应尽可能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探究学习任务,应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分类与概括、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符号与表征等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活动,应注意设计真实情境下不同复杂和陌生程度的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5实施实施“教、学、评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化学学习评价包括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和化学学业成就评价(主要有化学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见“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应树立“素养为本”的化学学习评价观,紧紧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化学学业质量标准来确定化学学习评价目标,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活动表现、纸笔测验和学习档案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倡导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功能。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化学学习评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链条。教师应充分认识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有效途径、方式和策略。提问与点评、练习与作业、复习与考试等是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有意识地关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的诊断。例如,“有哪些因素影响物质体积的大小?”这一文图的设计就具有素养诊断价值。有的学生只能基于“宏观”视角思考影响因素,有的学生只能基于“微观”视角思考影响因素,而有的学生却能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视角指出影响因素,并能给予解释。课堂点评应有的放矢,增强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指导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用图示表示 0 价、+2 价和+3 价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针对学生对“铁三角”转化关系认识模型的理解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追问进一步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给予指导。对于仅能列举出个别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生,教师应启发学生进一步提升知识的概括化水平,指导学生从一类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角度进一步抽象“铁三角”转化关系认识模型。教师应注意发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诊断与发展功能,依据课程内容各主题的学业要求,精心编制成精选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题,使“教、学、评”活动有机结合,同步实施,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单元与模块复习应依据内容要求,围绕化学核心概念和观念的结构化来进行,通过提问或绘制概念图等策略,诊断学生化学核心概念和观念的结构化水平;对于处在“知识关联”水平的学生,应引导他们进一步概括核心概念的认识思路,形成基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从而提升化学核心概念和观念的结构化水平,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单元与模块考试应以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为考核重点,试题命制应以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为依据,题目应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综合性,为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下不同复杂程度化学问题提供素养表观的机会。通过考试,教师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化学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情况,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改进建议提供依据。6增进化学学科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增进化学学科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能力(1)增进化学学科理解开展基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对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进一步增进化学学科理解。化学学科理解是指教师对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它不仅仅只是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维方式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