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纪忠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职业化水平的高低代表着新闻业进步与成熟的尺度 ,然而 ,以发行量和收视率为代表的市场导向正在形成某种单向度的媒介话语 ,冲击并消弭新闻学的标准 ,成为制约新闻职业化的隐形障碍 。 实际上 ,新闻业要想成为一门受人尊敬 、高度自律和成熟的职业 ,必须坚持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化的新闻学训练 。新闻职业化的由来职业是现代社会分工的产物 ,按照西方社会学的一般理解 ,职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工作只是职业的一个初级阶段 。 在人类历史上 ,较早以拥有外行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而被信任的神学 、医学和法律 ,率先实现职业化 ,象征着专业知识领域的自主 、自尊以及道德意识的完善 。16 世纪后期 ,欧洲定期发行的新闻印刷品的出现 ,标志着新闻业从人类的其他认识活动和一般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分离出来 。 然而 ,直到 18 世纪 , 在欧洲知识界和上流社会眼中 ,“办报还不是一项被人看重的职业 ”, 新闻不过是一种“没有价值 、缺乏魅力的次文学 ”。在美国 ,直到 19 世纪上半叶 ,作为一项宪法权利的新闻自由与新闻界的滥用自由 ,依然是无法破解的社会性难题 ,新闻职业化的概念始终没有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话语 。至关重要的转折发生在 19 世纪末期 。 这一时期 ,随着大众化报刊的日渐成熟 ,服务于 “公共利益 ”至少在名义上成为新闻业的天职 ,这种变化意味着记者和报纸的地位发生改变 ,“展示了人类关系的一种新模式 ”。 从这时开始 ,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 、 伦理 、规范以及从业者资质等提出各种设想 ,纽约时报先是刊出 “本刊不会污染早餐桌布 ”的报训 ,后又代之以 “刊登一切适宜的新闻 ”。 美联社倡导 “独立 、客观和平衡 ”的 “客观性法则 ”, 逐渐衍变为西方新闻传媒业的 “职业意识形态 ”。 著名报人普利策向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赠一所新闻学院的建议 ,期望 “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 ”,以 “培养更好的记者 ”和 “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至此 ,西方新闻传媒业进入了职业化的快车道 。在中国 ,北宋年间出现了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于是 ,以打探时事政治信息和传抄 “小报 ”为业的人应运而生 。 明代中叶 ,出版和派送刊有社会新闻的京报 ,成为一项把新闻知识背景作为新入行者的主流资质 ,并非要求新闻从业者只能是清一色的新闻专业毕业生 ,其真正含义是要使包括新闻专业以外的优秀人才在进入新闻传媒业之前 ,能够有机会获得基本的新闻学训练 ,并把新闻学基本原理内化为持久的从业规范和精神动力 。新闻职业化进程中的新闻学动力论坛NEWS&WRITING200912潜望镜43公 开的职业 ,但始终没有脱离官方的严密控制 ,基本上没有独立的职业意识 。 清末民初 ,我国真正出现了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职业记者 ,打破了此前由职业革命家 、宣传家或思想家为鼓吹政治主张而附带办报的格局 。 这一时期 ,黄远生提出的记者 “四能 ”, 邵飘萍提出的“外交记者 ”,成为我国新闻职业化的最初探索 。 1918 年 ,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成立 ,标志着我国新闻学的发端 ,中国新闻业开始成为现代社会 “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 ”,“于是 , 国人始知新闻事业之价值 ,新闻记者乃高尚的职业 。 ”在西方 ,如何让新闻界在享受宪法赋予的自由权利的同时 ,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 成为 20 世纪新闻职业化的核心内涵 。 1947 年 ,由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 M哈钦斯任主席的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 ,在9 易其稿的基础上提出了后被通称为 “社会责任理论 ”的核心内容 ,代表了西方新闻传播职业化的最完整的理论探索 。 时至今日 ,西方新闻职业化的内涵逐步演变为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为精神内核的一整套话语 ,它 “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 ,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 ,一种服从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 ”不容动摇的新闻学核心时至今日 ,尽管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 ,使得中西方在新闻传播职业化的道路上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 , 但人们普遍承认 ,新闻传播是一项神圣的社会职业 ,担负着揭示真相 、监测环境和传播真理的伟大使命 。 在这个意义上 ,新闻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系统化的新闻学训练 ,不仅对于我国的新闻职业化具有无可辩驳的价值 ,而且是推进我国新闻职业化进程的动力 。我国现行的新闻机构从革命年代的 “集体的宣传者 、鼓动者和组织者 ”演变而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统领新闻业和新闻学基本原理的精神内核 。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传播学等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量涌入 ,我国新闻理论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 ,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 ,呈现出面向全球化时代的广度和深度 。以此为基点 ,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人文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为新闻传播的职业化提供了坚实的支点 。然而 ,在媒介市场份额的单向度追逐中 ,不少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学采取虚无主义态度 ,过去的 “新闻无学 ”演变为今天的 “新闻理论有什么用 ”? 仔细分析这种虚无态度的本质 ,可以发现某种思维和认知的惯性 。 一方面 ,传统新闻学局限于党报理论和报学的狭窄范式 ,新闻教育实际上是以中文基础知识加上 “采写编评 ”4 门基本功 ,形成 “新闻无学 ”的历史诟病有几分必然的逻辑 ;另一方面 ,我国新闻传媒业在 1949 年后曾长期扮演党政权力机关一部分的角色 ,新闻学基本原理在新闻业界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 这种复杂的历史渊源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 ”为导向的传媒业改革交织在一起 ,使一些人形成了新闻理论无用的错觉 。在推进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进程中 ,重提新闻学动力问题既非杞人忧天 ,也不是学术逻辑的自我陶醉 。 现阶段 ,我国新闻媒体的招新和用人制度没有普遍认可的专业门槛 ,使 “现在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俨然变成了不同专业的 小联合国 ,但是各 国 之间几乎不沟通 。 ”由于新闻学基本原理并没有成为新闻从业者的共享的职业话语 ,某些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学系统知识训练以及新闻学的核心价值缺乏起码的敬畏 ,不仅缺少独立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能力 ,而且不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获取新闻的能力 ,无法向公众提供客观 、公正 、平衡和全面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 可以说 ,这是近年来某些电视新闻节目低俗 、媚俗和浅表化的根本原因 。与此相对照 , 美国 2007 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70 年代初 ,将近 60%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具有大学学历 ,其中 34%是新闻专业毕业 ; 到 2002 年 ,89%具有大学学历 , 其中 36%是新闻专业毕业 ;如果将广播电视 、通讯 、大众传媒和其他传播专业计算在内 ,这一比例将上升到 50%;而其他专业背景的现职新闻工作者 ,绝大部分在大学期间也往往有参与大学报刊或其他传媒实践的经历 。 今天 ,大学新闻教育背景已经成了新入行的求职者的主流资质 。 ”显然 ,新闻学的核心理念以及系统化的新闻学训练 ,不仅是新闻从业者必备的智能基础 ,而且是新闻界专业人士所共享的话语体系的原点 。 离开这个原点 , 新闻职业化就成为无根之木 ,难以生发和成长 。职业化的新闻人才培养把新闻知识背景作为新入行者的主流资质 ,并非要求新闻从业者只能是清一色的新闻专业毕业生 ,其真正含义是要使包括新闻专业以外的优秀人才在进入新闻传媒业之前 ,能够有机会获得基本的新闻学训练 ,并把新闻学基本原理论坛NEWS&WRITING200912潜望镜44论坛NEWS&WRITING200912潜望镜内化为持久的从业规范和精神动力 。2007 年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面向校内非新闻专业学生开设 “全球媒介素养 ”课程 在媒体实验室里体验新闻 ,主办者希望以此开创超越传统的新闻教育 ,在非新闻学院学生中培养见多识广的记者 。 这一探索 ,为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人才和新闻教育改革提供了范例 。 李希光教授认为 :“未来的中国新闻教育应该像开办大学语文那样开办大学新闻素养课程 。除了加大新闻学院学生修外系课程的学分比重外 , 还要向法学院 、医学院 、商学院 、历史系的学生开设新闻基础课和新闻道德课 ,鼓励他们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 ,通过文字 、图片 、电视 、广播或网络来清晰 、深刻 、权威 、通俗地讲述新闻故事 。 ”向新闻专业以外的优秀学生提供新闻学的核心课程 ,对于全社会获得高水平的新闻职业化服务具有基础意义 。 在媒介渠道过剩的时代 ,下一代的全职新闻工作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选题 ,而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为普通人报道新闻提供了可能 。 近几年 ,美国 “公民新闻 ”和 “公民记者 ”等概念的流行 ,已经预示着未来新闻报道者的多元化 。因此 ,在非新闻专业的优秀青年中培养知情的和无偏见的报道者 ,不仅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而且很可能是下一步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 。 对此 ,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系主任帕克斯教授的观点也是很好的佐证 , 他指出 :“大学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在什么地方 ? 我的回答是 : 应该定在改进和提升整个社会的新闻工作水准上 , 使全社会因有高水平的新闻服务而受益 。 ”輥輯訛按照上述思路 ,未来的主流媒体可能会在各行各业寻找若干具有记者资质的普通公民兼职报道新闻 ,甚至可能随时采用信誉高的“公民记者 ”的稿件 。 同时 ,媒体的公信力和 “公民记者 ”的资质信誉连成一体 ,彼此负有重大的连带责任 ,毁誉风险共担 。 例如 ,媒体采用“公民记者 ” 稿件时 , 一般要注明“公民记者 ”资格证书的发证机关 、编号和颁发时间 ,诚恳接受公众监督 ,形成媒体与新闻报道者的良性互动 ,最终使新闻界成为高度自律的行业 。新闻教育从诞生之初 ,就梦想着使新闻业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能够吸引最优秀的 、有责任感的人才 ,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工作 。 历经百年之后 ,这个最初的梦想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应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 。 当然 ,要在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中培养见多识广的记者 ,前提是要有一批学术功底扎实的高素质学者队伍 ,他们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而且能把其它专业知识迁移到新闻话语中 ,以使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仅对新闻业有更深入的理解 ,而且具备随时进入所在专业领域进行报道的能力 。 在此基础上 ,这些接受教育者还要像新闻专业学生一样 ,在新闻话语中获得 “一种对历史 、文化 、社会及人类境况的透彻把握和深刻领悟 ,以及由此生发的一种自觉的社 会 责 任 感 和 高 度 的 历 史 使 命感 。 ”輥輰訛有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才能对新闻报道活动本身心存敬畏 ,践行温家宝总理所倡导的 “用心观察 、用心思考 、用心讲话 、用心作文章 ”。注释 : 郑超然 、程曼丽 、王泰玄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版 ,第 113 页 。 Schudson, M, ThePower of News 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95 转引自黄旦 :从新闻的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1 月 。 美 仙托 艾英戈 :至关重要的新闻 :电视与美国民意 ,新华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187 页 。 美 E M 罗杰斯 :传播学史 :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版 ,第 24 页 。 李彬 :中国新闻社会史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2008 年 版 , 第121 页 。 黄天鹏 :徐宝璜 新闻学 序言 ,参见 :徐宝璜著 新闻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 陆晔 、 潘忠党 :成名的想象 :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 ,新闻学研究 (台湾 )2002 年第 7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