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9页
第2页 / 共79页
第3页 / 共79页
第4页 / 共79页
第5页 / 共79页
第6页 / 共79页
第7页 / 共79页
第8页 / 共79页
第9页 / 共79页
第1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 教材分析本书学习主题 两个主题:古代历史的发展;古代的文明 四个方面: (1)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第一单元 ) (2)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些特点(六个单元 ) (3)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第三单元) (4)祖先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第四、五、六单元)第一单元的学习标准 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基本 线索 内容标准: (1)了解中国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认识 古代文明的起源 (2)了解主要王朝的兴替和疆域的变化,认 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特点和统一的趋势 (3)了解中华民族融合和发展的线索,认识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 同创造了祖国的文化第一单元 线索: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 (国家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阶段:远古时期(第一课) 早期王朝(第二课) 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第三、四课) 几个问题: (1)朝代的更替 (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统一 (3)疆域的形成 (4)中华民族的形成各民族共同缔造第一课 石器开辟的世界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 时期:170万前约公元前2070年 元谋人 夏朝建立 特点:1、远古遗址最多 2、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3、区域不同生产、生活特点不同 4、炎黄部落构成华夏族的主干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远远古 居民生 产产生 活衣食住行用原始 人群采集 、狩 猎猎兽兽皮 、 树树叶野果 、 肉等洞穴 步行打制 石器半坡 氏族原始 农业农业 (农农 耕)麻布 衣服粟地穴式 房屋磨制石器、彩陶、 玉器河姆 渡水稻干栏栏式 房屋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图的作用 (1)远古遗址分布特点 主要在河流地区 分布广泛 各时期都有(2)不同区域的生活 河姆渡干栏式和半坡地穴式房屋2、对华夏族祖先的认识 炎黄帝的贡献 (1)传说中的发明 (2)统一黄河各部落, 形成华夏族的主干 对禅让制的认识 推荐书目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著第二课 青铜时代的王朝 第二阶段:早期的王朝 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 夏朝建立 秦统一六国前 三代更替:夏 商 周(西周 东周) 春秋、战国概念解释 文明:文明是人类的开化状态,是相对于蒙昧、 野蛮的概念。国家的产生和文字的发明是文明时 代的标志 青铜文明: (1)青铜时代是使用青铜制作工具、武器、生活 用品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 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2)在此时代创造的物质文明,被称作“青铜文 明”。 青铜时代:指夏、商、周三代。先秦时期的特点 1、中华文明的开始国家建立和文 字出现(奴隶制王朝夏,商代甲骨文) 2、青铜文明发达:数量多、品种多、 工艺高、艺术高、分布广 3、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国家制度 与经济基础,巩固疆域和国家管理 4、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与变革趋向 统一 1、先秦各代特点: 夏朝第一个王朝; 商朝疆域扩展、文字成熟; 西周是三代最鼎盛时期; 东周动荡、变革,走向统一 2、淡化社会性质 3、甲骨文成熟的文字及其价值 4、分封制:分封形式、作用 5、东周变革的原因 6、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异同 春秋争霸特点: 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 ,实际天子依附诸侯; 重礼仪,表现宗法社会的贵族风尚等 战国争霸特点: 蔑视周天子、消灭敌国、铲除宗族, 无视礼仪,惟利是图,养士成风,布衣卿 相,来去任便,自由择主等,表现了官僚 制度和平民社会的活力和新鲜气象 形态特点:争霸先后相继,七雄同时并存第三课 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上 ) 时期:公元前221年907年 秦朝建立唐朝灭亡 朝代:秦 西汉 东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 唐 主题: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总特点:统一 分立 统一注意几个问题: 1、各朝代的特点: 秦开创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巩固,形成大一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对峙,出现过短期统一; 隋结束分裂,大统一; 唐封建国家的辉煌 2、对秦始皇措施的认识 (1)全方位的措施 (2)作用对后世影响大 (3)如何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作用 (4)对“焚书坑儒”的评价3、中国 疆域的形 成发展是 中国古代 统一国家 形成发展 的最重要 方面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为巩固汉朝统治 背景: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作用:思想统一、儒家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评价:二观点 认为只许儒家存在,禁绝其他学说,是极端 错误的;禁锢了头脑,钳制了思想,是专制主义的 表现,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作 认为从大一统政治目的出发,这一思想适应 当时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突出儒家主 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无可非议 与焚书坑儒相比:目的、手段、作用等5、唐朝国势强盛 原因: (1)隋朝大统一,前期经济繁荣 (2)唐朝前期统治者有效统治措施 (三位皇帝) 表现:全面强盛 (本单元中的唐疆域、对外交往、世界地位 ) (其余各单元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 系中涉及唐部分等)6、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秦始皇或汉武帝) 评价标准: 看他较前人有什么新的发展 看他能否顺应统一的潮流 看他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 要对人物做出全面评价第四课 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下 ) 时期:907年1840年前 五代十国鸦片战争前 朝代:五代十国 宋辽夏金 元 明 清 主题:统一国家的发展 总特点:藩镇割据 政权对峙 统一注意几个问题 1、各朝代特点: 五代十国 藩镇割据; 北宋 局部统一; 辽、西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与宋对峙; 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 建立的统一政权 明清 专制主义封建统一国家达到顶峰 2、宋辽夏金对峙: 状态:政权并立; 关系: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友好往来; 结果:共同发展、民族融合北宋、辽、夏、金对峙图 3、元朝对疆域的管辖 台湾、西藏、云南等地首次由中央政府管辖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西藏:设宣政院辖区 4、清朝奠定了今天的疆域基础 (1)民族政策恩威并重 (2)新疆:设伊犁将军(粉碎噶尔丹、回部贵族叛乱) (3)西藏:设驻藏大臣管辖 (4)台湾:统一 (5)疆域四至: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 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 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 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5、明清经济发展:明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康乾盛世 6、正确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7、对闭关自守政策的认识: (1)自汉到明初,中国对外采取开放政策, 但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2)明末出现,清严重 (3)原因:中国自给自足,不需要外商品; 有封建统治固步自封; 担心反清势力北上; 外来殖民者威胁; 害怕内外勾结 (4)后果:保守、闭塞;停滞不前,远离世界潮流; 落后于世界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 主题: 中华民族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与前四课关系: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统一国家形成发展 是同步的; 并且紧密联系 主要内容: 民族关系;共同缔造中华文明几 个 问 题 1、民族形成的条件: 不同区域和自然条件 经济生活 形成不同民族 2、中华民族形成 炎黄部落 华夏族 汉族 中华民族 3、民族交流 (1)形式: 基本形式:边境贸易、迁徙杂居、官府和亲; 特殊形式:冲突战争 (2)总趋势:友好交往 (3)结果:民族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中华民族 4、民族融合: (1)途径(与交流相同) (2)相互融合 (3)结果:一些民族消失、一些民族出现活动区冼夫人 冼夫人是我国南方百越俚人首领,先后被陈、隋皇朝 敕封为“石龙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 人”,死后谥封为“诚敬夫人”。后来,又被明太祖和 清朝同治皇帝分别谥封为“高凉郡太夫人”、“慈佑太 夫人” 一个少数民族的妇女获得如此殊荣,在中国历史上 绝无仅有的。北史、隋书都有她的传记,资 治通鉴也有她的事迹记述 1、 推行民族和睦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 2、 打击分裂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障地 方安宁 3、 在百越族中发展封建经济、文化。 推动社会进步第二单元的学习标准 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 内容标准: 1、知道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演变 ,探究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描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变迁 ,评价科举制对社会的影响 3、列举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改革 ,分析改革的原因和意义第二单元 线索: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的关系 与第一单元关系:相互联系政治体制政策调整 国家与民族 形成过程中 不断政治改革官僚体制第六课 至高无上的皇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时期:秦朝开始辛亥革命结束 2、特征: (1)君主专制:帝位终身、皇统世袭;集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