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 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 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 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 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理论和实践1 西方管理理论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及我国企业管理理念的演变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孕育产生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 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4 个阶段,这期间发生了 3 次大的理论变革。第一次重大变革是 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创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 第二次重大变革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它适应了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 高和企业劳动与劳动构成不断变化的要求,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提出了人本管理 原理,从而再一次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现代管理理论 的产生,使西方从管理思想到管理实践都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2O 世纪 7O 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资本主义国家跨 国公司的海外公司急剧增加,由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异,使 原本有效的管理行不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不同程度改革和开放政策,这使 企业管理的理念也在发生许多变化;信息化、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与之相呼应西方管理理论也有 了新发展,即管理的综合、软化和对知识经济管理的探索。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中,普遍重视对人的研究,不同的管理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对 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每一次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是基于对 人的认识的飞跃,各种管理理论的不同,也多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不同。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 3 个阶段,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管理理念。第一阶段: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一阶段主要实行的是以物为 本的企业管理理念;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阶段基本 上是实行以财(钱)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我 国企业管理者开始选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第一阶段,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注重于企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员 工缺乏人性化的管理;以财(钱)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 的第一目标,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既重视产品的 质和量,更重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人本性的特点。2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传统的企业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它无视人性和人的创造性,因而这种管理 制度压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把对 人、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到以对人管理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 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 得长久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 立以员工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员工重于产品,其意义可以从以下 3 个层面来认识:一是从 企业管理两重性原理层面来认识,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随着世 界性的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企业传统的劳动方式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发生重 大变革,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使人在生产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员工不再是受制于机器的附属物,而成为生产中的真正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仍按传统的 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势必压抑员工的活力和热情。因此,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 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本性、亲和 力,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更聪明地工作,追求管理的人情味、艺术化,形成不同个体的特 色优势,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二是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以员工为中心而展开,人是 企业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应采取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 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 用。三是从企业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相互关系层面来认识。作为企业管理,直接目 标是生产优质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但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 产品和服务,是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广义的人本管理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 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 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 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 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 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兰石集团 多年来在员工中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五小(即: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 议)创新、工人先锋号、先进操作法等活动,每年为企业创效益 300 万元以上,并打造和培 育了一支兰石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员工队伍。3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以人的管理和使用为根本,以 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核心,在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31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方而,坚持 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旧的等级工资加 奖金的分配机制,实行合理公平的新分配方式。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通 过体系的运作,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贡献大小进行客观公正的 评价。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学习、创新的热情,使职工安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后 劲。知识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需要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给每位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既要善于吸引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 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要对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兰石集团结合企业实际实施人才 库工程,每年把经过业绩考评符合条件的工人、技术、管理人员按基础层、中坚层、高端 层进入人才库,并分别每月发给 100、200、300 元的津贴,营造出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 合理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体现出对员 工的尊重,是员工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32 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人的一切行动内在力源于他的思想意识、 情感、价值、自身需求等内在因素。其中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情感是人对客 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能产生亲切感,有 了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就大,彼此的影响力就越深。如果企业能够善待每一个员工,领 导能够体贴关心下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员工对你充满信任, 其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 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其结果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由表象信息存储地向信息空间的转变,在分布式数字化资源系统和集成信息服务体系 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个性化定制机制,形成适应学校教学与科研需要的动态过滤、析取和 组合的资源、工具和服务集合,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构建一个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交流与 工作的虚拟空间。31 驱动性馆藏文献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鉴别、评价、筛选、揭示、整序、分析、 提炼、浓缩、研究的过程,就是使信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就是使信息从隐含走向浅显 的过程,就是给信息重新定位的过程,就是给信息新价值赋予的过程,就是创造新信息系 统的过程,同时也是集合信息、加速信息交流的过程。基于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服务形式,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应充分集成和动态组合各种 资源、工具与服务的个性化使用环境、个性化资源共享等,馆藏文献信息服务模式逐步成 为图书馆信息服务资源的常态,馆藏文献信息服务机制不再游离于教学与科研活动和教学 与科研环境之外,让师生读者需求真正成为主导要素。32 交互性基于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服务形式,馆藏文献数字化建 设应充分聚合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动态机制,着力于为师生读者利用信息、提炼知识、解决问题,并成为教学环境和科学发展的有机部分。智能化代理、网络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馆藏文献信息服务在交互性和个性化方面提 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 OPAC 提供了基于师生读者查阅为中心的阅读过程和环境,影响 与引导师生读者阅读倾向,支持基于疑问或异步的学习过程,显著增强了系统与服务的交 互性。33 知识性馆藏文献信息与数据的挖掘,提升了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馆藏文献 信息检索服务由浅变深、由表及里、由少到多,通过 MARC 数据信息的析取、链接、嵌人 和重组来形成,恰好符合教学与科研需要的知识产品成为可能。34 开放性基于教学与科研的服务机制要求,以开放标准来定义文献数字化信息系统 的各层信息模式,引人诸如数字对象、开放链接、分布式代理、开放系统框架等概念和技 术,建立开放的馆藏文献数字信息组织技术机制,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可描述、可解 析、可抽取、可转换、可链接、可嵌入、可互操作、可重组、可扩展,馆藏文献书目数据 库成为一种有机系统,馆藏文献和信息系统也成为动态变化、联系和组合的有机体,可随 着教学与科研的信息需要、利用过程和新信息产生而以不同形式来呈现、组合和变化,从 而支持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处理和服务功能。很显然,基于教学与科研的信息服务形式将 成为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的发展方向。总之,适应网络化的工作环境、技术手段及服务范围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拓展和优 化馆藏文献数字化的信息量,是每位馆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学校信息服务中心的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信息资源必将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 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利用现有的编目手段搜集、整理和编目信息资源,直接影响到读者 对馆藏文献资源的获取、利用和服务的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地方高校图书馆认真研究的问 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