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申论试卷 满分:100 分 时限:150 分钟 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 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 40 分钟,作答 110 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北京,有着中国的硅谷创业园中关村,有着中国的华尔街金 融界,有着最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每年,全国各地的人才蜂拥而至,希望在这 个黄金宝地大展拳脚。外地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学生,还有 那些来京开了 4 年眼界的外地大学生们。、 “北京籍的毕业生,理所当然留在北京,除非有万不得已的原因。 ”北 京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 “一般来说,至少 95%以上的北京生源 都会留在北京工作。即使离开,多数也是选择出国,很少有人去外地工作。即 使去,也是到沿海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 ” “我的同学当中除了在北京找 工作或是考研的,其他的都已经出国了。 ”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小苑这样告 诉记者。北京天然的优势吸引着各个层次的人才,那些来京读书的外地大学毕 业生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个经济、政治中心谋得一席之地,因而为留京名额争破 了头颅。即使拿不到通行证,他们也不会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宁愿成为 “北漂一族” 。一位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甚至这样告诉记 者:“我是还没找到工作,可我宁愿在北京找个差点的单位,也不愿意离开这 里。除了出国,其他地方没什么可考虑的。 ” 北京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在采访中说:“北京重点大学居多,这些 学校毕业的学生希望他们今后工作的环境更具挑战性,更能吸收先进的经验和 文化,北京确实是首选。因此,毕业生大量留在北京工作的情况过去是这样, 今后恐怕也很难改变。 ”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之严峻令人惊心,更不用说下岗工人、 进城农民的就业机会之狭窄早已成为一个海内外瞩目的社会问题。一些专家为 此研讨,笔者有幸参加了几次就业问题的座谈,从中得到不少启示。但在敬佩 之余,笔者跟专家们的意见仍有一个关键的不同。大部分专家以为就业环境之 改善有赖于国家决策尤其是就业政策的调整,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的想法。 就像民众看到、中外有识之士承认的,我国的改革开放在民生领域取得了 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但当初“一改就灵” 、 “一放就全民受益”的现象也误导了人们的观念,即民生主体被忽略,人们过于寄望国家公权力乃至资本者们的作 为:工人要有工做,就指望海内外的商人投资办厂;农民要能有饭吃,就看乡 村干部是否有良心;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就看国家政策提供的空间大小。我 没有想到的是,专家们也跟普通人一样作此等想。就像民众看到、中外有识之 士承认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权力、知识和资本等资源不断向下分解、流布从 而再生产创造的过程,这个资源变动之剧烈举世罕见。今天,人们可以开玩笑 说,没有人还在使用 15 年前的财富,没有人还拥有 15 年前的权力,也没有人 使用 15 年前的知识。这个玩笑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不变之变:民族、 社会和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有所积淀。 有人以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已经跟自己的生计无关,因为自己已经小康, 永远进入了某种谋生就业的稳定秩序。他们因此看不到资源只有从中央到地方、 部门分解到每个公民那里才算结束,才能消解瓶颈的制约,才能实现社会持续 经久的繁荣。、我国的民生成就现在是什么状况?用专家学者的话说,我们的工业化 已经失衡,我们的城市化质量不高,由于大部分城市的社会分工、专业化、技 能化偏低,并不算多的大学毕业生们只能挤到少数几个都市里才能人尽其才, 发挥作用。就业的瓶颈因此呈现。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北大某权威人士说:毕业 后卖肉没什么大不了,他其实是自以为有了“刑不上大夫”的精英保险,他不 是我们中间的一员。、如今,大学生的就业率与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知名度等一样成为判 断学校整体实力高低的客观标准。一般说来,学校名气越大,其就业率就越高。 因此,各所高校对此都相当重视,总是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当下时值毕业生 离校之际,可在江西某高校的学生却碰到这样一件“荒唐”事。不久前,江西 某高校就向毕业生下达了一条“死命令” ,要求毕业生在 5 月 10 日前把已签好 的劳动合同递交上去,否则别想拿到毕业证书。这样的强行要求,毕业生们敢 怒不敢言,只得变着法儿通过各种关系搞一份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的就业“劳 动合同” 。于是便出现很多闹剧:父亲朋友的鞋店成了“接收单位” ,儿子变成 “伙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学校网站上说“为了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 业工作,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层层落实。由于工作思路 新、部署早、措施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至 5 月中旬,毕业生就业率达 80。预计到 7 月份,毕业生就业率可达到 90 以上。 ” 、教育问题事关民族振兴大业,在我国这样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度里,培 养一个大学生所花费的代价是昂贵的。国家为此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即便如此,许多家庭仍难以为继。每年,贫困大学生演绎了多少辛酸的“求学梦”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大学生们能够学成投入社会,建功立业、报效祖 国。就业是大学生联结社会的一座“桥梁” ,不能充分就业,他们所学的知识 就会“无用武之地” 。 、今年由于非典疫情和扩招影响,毕业生人数骤增,这就加大了就业压 力。统计表明:至目前为止,尚有 50 万左右大学生未落实就业岗位。面对就 业压力,国家千方百计从各行各业“挤”出就业岗位,优先分配给大学生们。 共青团中央也适时推出“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 ,挑选 6000 名大学生到祖 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接受磨炼,建功立业。另外,国家 人事部强调,今年招录国家公务员将主要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所有措施表 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采取各项措施缓解就业压力。 就业环节处于“教育链”的末端,过去多强调学生自主择业,而忽略了学 校的责任与义务,自主择业并不代表学校不闻不问,对毕业生就业高校仍然应 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帮助毕业生转变观念、提供信息、职业指导、技 术培训等手段促进其充分就业。在就业环节上弄虚作假,炮制“虚高”的就业 率,不仅不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会从根本上损害教育的长远健康的发 展。是严重的“教育腐败” 。它损害了教育的整体形象,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原 则。将包袱转嫁给社会,只会加重社会负担,增加社会压力,同时也给社会稳 定带来潜在的隐患。 、一些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就业率上去了,学校的名气随之提升, 招生也会迎刃而解。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上级也满意。房子、票子、位子、 各种奖励会接踵而来,真可谓名利双收。但是,虚假的就业数字,并不能反映 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大量的毕业生流落到社会,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将 会造成公共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面对校园“强权” ,大学生明显处于 弱势,加上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往往成为这些不正之风的“牺牲品” ,不能有 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虚假的就业率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会误导 考生,影响其正确选择。如任其泛滥,将会对教育的健康发展“贻害无穷” 。、小刘是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毕业生,目前已经到国内一家著名 的报社上班。他说进大学以后,没有认为一切就万事大吉了,而是把它当成一 个新的挑战,他对第一堂课上老师说的那段话记忆深刻:“你们现在都站在同 一起跑线上,但是四年之后你们之间可能将有天壤之别。 ”大一、大二他狠抓 学习,无论是专业还是英语都打下了良好的功底,到了大三,他根据自己的家 庭情况和自身情况,决定先工作以后再考研,于是积极地联系单位实习,先后 在几家报社、电视台实习,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发表了大量文章,还通过了 英语的国家六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因此,在今年找工作的过程中,优势比较明显,既有良好的文化课成绩,又有工作经验,顺利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 作岗位。而他同宿舍的小田就没有这么顺利了,进大学后,他觉得一下子从高 三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解脱出来,校园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没有父母的约束, 经济上又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他要尽情享受象牙塔的生活。对学习只求过关即 可,对未来懵懵懂懂,没有明确目标,四年转眼即过,由于平时准备不够,考 研铩羽而归;找工作时,拿着简历到处寻觅,结果在用人单位那里却屡屡碰壁, 让他懊悔不已。 从长远来看,越是准备充分就越会在求职的道路上走得顺畅些,但是准备 充分并不仅仅是临近毕业那半年的精心包装,而是长期的积累,这种准备甚至 从大一就开始了。因为现在的用人单位不再只看重学历,更看重实际能力,若 有相关工作经验甚至成绩就会优先录用。一家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就表示: “我们这里不是培训中心,没有精力花几年的时间培训一个新手,因此我们更 需要进来就能发挥作用的人才。 ”面对这种趋势,在上学期间实习已经成为越 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小曾是师范大学的学生,她课余时间一直做家教,假期 还到辅导班上课,练就了教学本领,毕业时顺利被一所重点中学录用。一位教 授告诉笔者,他暑假开过两次学术研讨会,都看到在校大学生在酒店和会场做 服务,很多同学还是一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同学认为,有机会实习锻炼,对将 来找工作有利。 、大军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的双学士,今年刚开始找工作时他联系了好几 家单位,其中不乏中国工商银行这样的大单位,用人单位对他的条件基本满意, 但是一谈到薪金,和他原来的期望值都有不小的差距,所以他决定继续寻找更 好的单位,但是此后的过程却越来越不顺,每次面试回来,他的心情就要坏一 分,信心一点点地被消磨掉,后来每当提起去面试他都有些莫明的紧张了,无 奈中他回头去再去联系原来答应接收他的单位,但是单位告诉他那个位置已经 录用了别人。最后他签约的那家单位和自己原来“没看上”的单位相去甚远。 笔者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事例。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或好高骛远或左 顾右盼,还有片面追求物质条件,结果大多是失去了良机。因此,找工作时应 保持头脑清醒并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 、 “想要一出校门就找准自己的位置越来越不容易,先找个工作干着, 不行再跳。 ”对外经贸大学立鸣同学的看法就很实在。外地院校想进京的学生, 也通常做这样的选择。小江是湖南一所高校的毕业生,三年前和北京一家单位 签约,实现了到首都发展的梦想,来京后他发现了更多的机会,后来辞去了原 来的工作。教育部所做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职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大学生的第 一个职业稳定期是 1-3 年,70%的人会在 5 年之内离开第一份工作。专家认为 先就业后择业是一种更趋理性和务实的择业观,第一次就业找不到最理想的工 作时,不妨先有个落脚点,积累工作经验,等待以后寻找更适合的岗位。、重庆各大高校中,本地生源一般占到 70%左右。尽管重庆不算中国的 发达城市,但作为西部重镇,其本地生源一般很少外流,这个趋势一直没有改 变。据不完全统计,重庆高校毕业生中,留在重庆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 86%, 除考研、出国的外,只有 13%的学生留向了外地。流向外地的这 13%,除应聘 到部队工作的以外,其他一般选择的都是深圳、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地 区,而去北京的相对较少,这与北方的寒冷气候不无关系。去外地的这部分人, 大多是想趁着年轻时开拓视野闯荡一番,在发达城市学习了先进经验后再回渝 谋发展。外地较高的经济收入,也是这部分人离开重庆的原因之一。在重庆本 地,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只有 1000 元左右的工资,而沿海发达地区则在 15002000 元间,工资相对较高。尽管有人选择离开重庆,但实际上,大部分 重庆本地的毕业生都认为留在重庆找工作是明智的选择。首先,重庆特有的山 城雾都特色非常吸引他们。偶尔到一马平川的外地旅游没有什么问题,但真要 到那些地方生活,他们认为极难适应,仅从饮食上就可见一斑。其次,近几年 西部开发热潮涌起,重庆在全国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发展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