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案 鉴赏古诗中的形象1.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完成下面的问题。独坐敬亭山李 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分析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位孤僻高傲的诗人形象。众鸟高飞远去,孤云独悠闲,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了诗人的孤独。孤云独闲,正是诗人的形象!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又是何等清高孤傲!(形象2分,分析2分)2.阅读曾巩的西楼,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1)简析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4分)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拍打着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景象2分,分析2分)(2)诗人借助所写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 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分析和情感各1分)3.阅读张渭的早梅,完成下面的问题。早 梅张 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简析诗人借梅展示了什么样的自我形象。(4分)答案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天寒而近水先发, 显出梅之坚强;“迥”字表现早梅之孤单;“白玉条”“冬雪”则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这一切正借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形象和分析各2分)4.阅读李贺的马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马 诗李 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2分)答案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2)借马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 借马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同时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个要点,各1分)5.阅读刘羽的白鹭图,回答后面的问题。白鹭图刘 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简析诗人借白鹭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案 白鹭独立芳洲,一生无人理解,只好独向斜阳感叹已白头老去,借此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而无人理解但又清高自赏的思想情感。(形象和情感各2分)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鹧鸪天苏 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主要从远眺近观、仰视俯视,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赏析。(要有角度,有分析)如:由远及近,林断处见到远山,近处“乱蝉衰草小池塘”;上下结合,既写了天上的“翻空白鸟”,也写了池塘里的“红蕖”;动静结合,动的有白鸟翻飞,静的有衰草红蕖;有声有色,写了乱蝉,还写了白鸟和红蕖。(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词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方面。)(角度、形象和分析各2分)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 悲愤的知识分子偏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救物济世 (忧国忧民)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近体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的为偏格,这首诗为 格。(1分)(2)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不容真”,“真”指 。 (4分)(3)此诗描写了一个形象。(3分)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 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 和 。(2分)(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答案 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水近干枯,林 疏倒斜,银根暴露,满眼荒疏。(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3分)答案 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黄叶村疏林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为什么?(6分)答案 颔联(第二联)。(2分)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或:颈联(第三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阮郎归 曾 觌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 塘,双双蹴水忙。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 衔将归画梁。(1)就有关宋词的知识填空。(1分)从风格流派来看,本首词属于 流派。(2)结尾二句是全篇的警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分析。(3分)答案 暮春时节,落红阵阵,有的飘零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殊为人怜惜;写燕子惜花,同时也是将诗人怜惜美好事物的心情反映出来。婉约(3)全文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联系全词,分析咏物的这一特点。(4分)答案 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衔”正是燕子的动作。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 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1.设问形式(1)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2)描绘了什么景色(景象)?(3)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4)通过什么形象表达什么情感?2.答题步骤(1)直答:题目怎么问我们怎么答,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到我们的答案要点。(2)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形象(人物、景色、景象等)。3.答题关键(1)抓关键词形象的特点在诗中关键上会有明显的体现。如第1题中“鸟飞尽”“孤云”“闲”“两不厌”等看出诗人的孤独、清高。又如第2题诗中“数声雷”“急雨来”等字眼可看出暴风雨来临时的壮观声势。(2)想象体会读诗要学会品悟,品悟要懂得想象。将自己幻化成诗人,置身其境,方能体味诗人的心境和情感,才能准确把握形象特点。返回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