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让让学生从情境中感悟数学学生从情境中感悟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既合理而又富有活力,既关注而又尊重学生的情境,是每个教师竭力追求的。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和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运行。在情境体验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努力尝试。一、在游戏情境中体验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包括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后者尤为重要。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挥索活动不能没有问题作驱动,教师的教学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包揽下来,而是要善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所存疑,激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只要有了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索活动才能是主动的,才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探索活动才能收到实效。下面是我精心创设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游戏情境,足以印证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渴望,使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时,创设了下面的情境: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呢?(两位戴青蛙头饰的学生蹦跳地出来,生回答是青蛙)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教师:有一天,稻田里飞来了很多破坏庄稼的害虫。青蛙妈妈和小青蛙看到飞来了那么多害虫,就忙着吃起了害虫。 (扮演青蛙的学生做吃害虫的动作)过了一会儿,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吃完了害虫,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扮演青蛙妈妈的)学生说:“孩子,我吃了 56 只害虫。 ”(扮演小青蛙的)学生说:“我吃了 30 只害虫。 ”师: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 1:青蛙妈妈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几只害虫?生 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生 3:小青蛙比青蛙妈妈少吃了几只害虫?生 4:青蛙妈妈吃得多一些,还是多得多?生 5:青蛙妈妈在小青蛙的左边还是右边?面对一年级学生,他们持续性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基于这样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是孩子们探求新知的一条必由之路。数学学习本身该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则更应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让他们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二、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学生的特点就是爱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学习比较物体多少时,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始,我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动物乐园,一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课中,开展了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扮成可爱的小动物上台握手,动手摆小棒,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给数学卡片找朋友等等,都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大于、小于、等于号的含义。结果,学生在活动中开心地微笑,静静地思考,悄悄地商量,无不流露出对数学学习全过程的积极参与,2轻松领悟。三、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教材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作为教师,根据新课程的精神,我让学生把认知和情感合二为一,在模拟情境中获取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一课时,我将讲台作为汽车,找五名学生当乘客,第一站到了,上来了两名乘客,第二站到了又上来三名乘客,提问:你能根据刚才的情境列一个算式吗?学生对于这种经常在身边发生的事在课堂上出现很大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很快列出算式,理解了运算意义。数学既源于生活,又要用于生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如认识人民币,在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小顾客去购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在参与中发展个性。学生在参与购物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在购物中算钱、付钱、找钱这一系列的问题:当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购物情境之后,学生开始活动,活动中出现了“我买了一只铅笔盒,价钱要 6 元,给他 10 元,找了我 4 元。 ”“我喜欢那个布娃娃,它的价钱是 20 元,我只有 10 元,还差 10 元。”“我想买一只风筝和一个足球,共 25 元,我只有 10 元,还差 15 元。 ”等情况,这样学生就真正投入到了这一情境中,兴趣极高地主动探索研究,在这一生活情境中,学到了自己需要的数学。总之,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要以小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学会学习。创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与情境的有效策略与误误区分析区分析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尤其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但人们似乎又走入了一些“误区”,我们更应该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生活情境、教学情境的关系如何?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较正。 关键词:情境 问题情境 生活情境 教学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随之带来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育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知识面宽泛了,学习情趣浓厚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师生关系也融恰了。但在带来这些变化的同时,于似乎,整个课堂都在围绕情境做“文章”,总觉得没有新奇的情境就像少了点什么,就不能给人以瞩目的“亮点”,这样使创设情境走入了一些“误区”或“极端”。我们应该思考创设情境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数学教学究竟应该需要怎样的情境?3问题情境与生活情境、教学情境的关系如何?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更多地投以审视的目光,企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是时代负于于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但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超越时代的需要,我们在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变换,并不意味着割断历史,不只是做简单的相互替换,必须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较正。 一、问题情境应具有现实性,不可庸俗化。一、问题情境应具有现实性,不可庸俗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这样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这是目前数学课堂中闪烁的最大“亮点”。然而,数学教学怎样与生活联系起来?怎样使创设的问题情境体现生活化?具有现实性? 数学,对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让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许多教师已意识到了提供生活化的现实情境的重要性。教学中,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法,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此作为参照物,体验 1 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不只是停留在“查缺补漏,整理知识”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也证明,好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活动。而有的教师在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时只注重形式,走人了一种为“为生活而生活化”的误区。片断 1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例 2。(人教课标版,以下同) 师:小朋友们,一个新的玩具店“小小文具店”开业了, 里面有许多好玩的玩具呢!你们想到玩具店去看一看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商店情节图(每个玩具上都有价格标签),学生表现得很兴奋,因为他们对玩具理所当然的喜欢。这个情节可谓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接下来的过程就有些走“远”了。 师:你最喜欢哪一个玩具? 教师提问了多名学生,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其中不乏个性化的兴趣与爱好。 师:如果你要买玩具,你最想买哪一个?要用多少钱? 学生兴趣高涨,都想表明自己想买的玩具和知道的价钱,教师又让很多小朋友做出了自己的回答。看到这里,听者可能以为是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到这儿时间已过了 10 多分钟,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习什么。 我们知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退位减”。教学中设计的“买文具”情节,其目的只是让学生意识到计算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教师在这儿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玩具的价钱,迟迟未接触到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情境有作用吗?有效益吗? 这样的生活情境有“漫无边际,冲淡主题”之弊端。创设的生活情境游离于教学内 容之外,即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不能达到有机、和谐的统一。对学生来说,这样的生活情境没有新的学习意义,也使他们在其过程中找不到思维的方向,不能对后面的学习活动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我们应该把握创设生活情境的“度”,不要用很长的篇幅去渲染与数学问题无关的情境,不要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到与数学无关的活动中。当时间过去了很长后还没有涉及数学内容,看不到数学问题之所在,这样岂不是犹如皮厚的“沙田柚”,剥不开也吃不着?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二、问题情境应具有原型性,不可简单化。二、问题情境应具有原型性,不可简单化。问题情境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它应该能够牵引学生与教师的心灵, 能够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因此,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恰如其分,一定要将相关的数学模型以最简洁、最恰当、最准确的“生活原型”呈现出来。课改以来,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但缺乏寻找数学模型最合适的“生活原型”的意识,使“生活原型”简单化,至使创设的生活情境与要反映的数学问题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片断 2一年级下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例 2。 例 2 用“小猫观鱼图”,通过两只小猫从不同方位观察鱼缸获得不同的数学信息、提 出不同的问题为素材,引起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进行计算。从左边的小花猫的对话中得知:“鱼缸里有 13 条金鱼,其中花金鱼有 8 条”的信息,提出“黑金鱼有几条”的问题;从右边的小花猫的对话中得知:“鱼缸里有 13 条金鱼,其中黑金鱼有 5 条”的信息,提出“花金鱼有几条”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信息中得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即通过 8+5=13,得到 13-5=8 和 13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