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沈阳文化沈阳文化 满族文化教案满族文化教案满族文化相关讲义满族文化相关讲义引子引子:鉴于当地学生为满族,授课开始时首先可让班上同学发言,让他们介绍他们民族的节日、习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最后,由老师做总结,引出本课时授课内容。1.满族简介满族简介: 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 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 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 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 个满族乡。2000 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 1,068 万。 2.历史渊源历史渊源: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 6000-7000 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1和茶啊冲文 化。公元前 22 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长春市) ,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 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 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2,距今 3000 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 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 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 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 ”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 22 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 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 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 ”禹定九州时,周 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 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 北宋至明时的女真。1689 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 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 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 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史书上关于满族的祖先和中原往来最早的记载见于周代,周武王时,肃慎人贡献过“楷 矢石奢”。成王时,肃慎又派使来贡。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人在列举其疆土 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 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 (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辽、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 都是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3 3. .满满族族文文化化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 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1119 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由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 大字和汉字为基础创立的女真文字,后世谓女真大字。1138 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 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后世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 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 语,语音加缀,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 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 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大,到 16 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 满文的满族写法 (manju)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 文是 1599 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 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 1632 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加以改进。 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 “新满文”或“达氏 满文”。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 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 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雍、乾三朝,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 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 目前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 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 改为“叶”、 “那”“钱”等。新疆的锡伯族人使用的锡伯文是民国 36 年(1947 年)在满文基础 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不过, 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满族人开始学习满语,并且正在逐步扩大范 围和影响,同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也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 校(政府建立) 、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了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 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 协会。 2)服饰)服饰 概述(1)旗装)旗装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 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 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 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 头发。 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 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 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 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发饰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 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 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 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 16 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 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 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 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 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2)满族头饰)满族头饰 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 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 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 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 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 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除“旗装”、 “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 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 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 “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 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 “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 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 510 厘米左右,有的可达 1416 厘米,最高的可 达 25 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 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 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 “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 “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 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 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 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 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 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3)满族服饰)满族服饰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 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 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 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 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 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服装特点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 10 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 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 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 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 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 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 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图为满族妇女在 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 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 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 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 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 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 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3)民居)民居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 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 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 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 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 “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 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 “恐夜间虎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