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 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 - -【概述】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皮肤苔鲜样变为主要特征。皮损好发于颈部、肘关节伸侧、腘窝、股部及腰骶等处,多为局限性,亦可分布比较广泛。本病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其病因不明,但与神经精神因素有明显关系。现代西医学多采用镇静或抗组织胺药物及封闭疗法,但缺乏根治的方法。现代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报道,约开始于 50 年代中期1。采用艾灸针刺之法,通过多病例观察,确有效果。至 60 年代,不少单位用皮肤针叩刺,因方法简便,取效迅速,此法曾经风行一时。有人还挖掘传统方法,据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所载之丹药火法行药物灸治,也获效果2。70 年代后期起,针灸治疗本病取得较大进展,头针、埋线、电针、穴位注射及刺血等方法广泛用于本病治疗,疗效日趋肯定。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目前一般倾向于多种穴位刺激综合运用,而皮肤针叩刺仍是主要方法之一。据我们收集的文章看,平均有效率在 85 以上,其中尚有一定复发病例。【治疗】艾灸艾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皮损区(下无另作说明者,相同)。(二)治法采用着肤灸法。先用纯艾绒制成麦粒大小之艾炷,置于阿是穴周围施灸,灸点之间相距 1.5 厘米,灸前可于灸点上先涂以蒜汁,以增加粘度。待艾炷燃尽后,扫去艾灰,用生理盐水轻轻拭净,盖以敷料。如为惧痛者,可于未燃尽前用压舌板压灭,并可在灸点周围以手轻拍减痛。每次只灸 1 壮,每周 2 次,更换灸点,不计疗程,至皮肤正常为止。此法不化脓,如出现水泡,可穿刺引流并用龙胆紫抹涂。化脓者,用消炎软膏,痊愈后不留疤痕。(三)疗效评价共治 120 例,近期临床痊愈率在 89.0。此法主要用于局限性神经皮炎,对播散型效果较差8。皮肤针皮肤针(一)取穴主穴:脊椎两侧、阿是穴。配穴:头面颈部皮炎加曲池、内关、太渊、合谷;上肢加内关、曲池、肺俞、心俞;下肢加血海、足三里、肾俞;会阴及腹部加脾俞、胃俞、关元、三阴交;播散型加风池、曲池、血海、足三里;巩固调理加肺俞、心俞、脾俞、太渊。脊椎两侧位置:从颈椎至尾椎两旁离正中线约 4 厘米处。据皮炎的部位和性质而选用不同节段:头面颈部皮炎选颈椎两侧,上肢皮炎选颈椎 4 至胸椎 5 之两侧,下肢皮炎选腰骶椎两侧,腹及会阴部皮部皮炎选胸椎 312 及腰骶椎两侧。播散型皮炎选胸椎 312 作为重打叩刺区。阿是穴位置:皮损区及压痛点或有条索状阳性物处。(二)治法选主穴为主,据症酌选配穴。先叩刺阿是穴,以重度叩打法,令轻微出血,继叩打脊椎两侧,用轻中度叩打法,使之潮红。配穴在穴区叩打,亦使之潮红。一般叩打 35 遍。病损区叩打法为:先在周围叩刺,轻度刺激绕打一周,再在病损上反复叩打,叩打时间视病损大小而打,直径 10 厘米的病损区约叩打 46 分钟;脊柱两侧叩打法: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叩打。为增强疗效,叩打后可采用艾条薰灸皮损区至潮红,或涂以癣毒灵。大面积者可用滚剌筒滚剌。皮肤针叩打每日或隔日 1 次(癣毒灵隔日涂 1 次),15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停针 37 天。癣毒灵制备:斑蝥 20 只,土槿皮 24 克,马钱子(打成碎块或切片)、槟榔各 18克,川蜈蚣 14 条。浸于适量的 75乙醇中 1 周,过滤去渣,再加 75乙醇至 1000毫升即可。(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瘙痒消失,紧损完全恢复正常;显效: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尚有少量皮损有轻度苔藓化,瘙痒已止;有效:皮损范围缩小,瘙痒已止;无效: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共治 230 例,临床痊愈 59 例(25.6),显效 59 例(25.6),有效 99 例(43.0),无效 13 例(5.8),总有效率为 94.225。围刺法围刺法(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二)治法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每次取 23 穴。取 28 号 1.5 寸长毫针,从阿是穴(即皮肤区)周围沿皮向中心进针,深度约 0.51 寸。每次据皮损大小,进 1030 针不等,使针尖均集中于皮损区中心,不留针。亦可将余针拔去后仅留四周 4 根针,接通电针仪,频率 500600 次/分,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电针 1520 分钟。上法每日或隔日 1 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 3 日左右。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1520 分钟。(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 126 例,临床痊愈 106 例(84.2),显效 6 例(4.7),有效 12 例(9.5),无效 2 例(1.6),总有效率为 98.47,8。针灸针灸(一)取穴主穴:风池、大椎、曲池、血海、阿是穴。配穴:合谷、委中、足三里、承扶、天柱。(二)治法主穴每次取 34 穴,其中阿是穴必取,配穴 12 穴。一般穴位,毫针刺入得气后,捻转提插施平补平泻法,留针 2530 分钟。阿是穴用围刺法,据皮损大小进针数支至十数支不等,不断捻转,使胀感向四周放散,留针 30 分钟。或采用艾灸法,用艾条点燃后在距灸处的皮肤约 3 厘米处,围绕皮损区边缘缓慢向中心移动进行薰灸,直至皮色转红,表皮发热,据皮损大小每次施灸时间约 2060 分钟。在开始施灸前几分钟,痒感可能增剧,但继续施灸即可消失。也可嘱家属与病人自灸。阿是穴围刺或艾灸可同时进行,亦可隔日交替使用。上法为每日 1 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 35 天。如针灸欠佳者,可用皮肤针在皮质区叩刺后拔罐。(三)疗效评价共治 37 例,临床痊愈 27 例(48.6),有效 8 例(25.7),无效 2 例(5.7),总有效率为 95。本法尚有一定复发率9。耳针耳针(一)取穴:主穴:分 2 组。1、肺、内分泌、皮质下、三焦; 2、耳背静脉、膈、阿是穴。配穴: 痒甚者加神门,热甚者加耳尖,因情志不畅者加心,病久不愈者加枕,热甚瘙痒剧烈者加耳尖放血。阿是穴位置:皮损的耳廓相应部位。(二)治法主穴任选 1 组,配穴仅与第 1 组穴配合,第 1 组穴操作:取主穴 23 穴,配穴 12 穴,均取双侧。先以毫针刺一侧耳,获胀痛等得气感后,留针 1 小时,留针期间可间断运针,平补平泻,每日次,10 次为一疗程。第 2 组穴用放血法,以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次选 12 穴。刺血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将针速刺入约 2 毫米深,挤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片刻,隔日 1 次。上述均 7 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耳针法,共治 69 例,痊愈 59 例,好转 9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为98.612;割治法 31 例(部分配合体穴)31 例,临床痊愈 27 例(87.1),有效 3例(9.7),无效 1 例(3.3),总有效率为 96.810。穴位注射穴位注射(一)取穴主穴:肺俞、心俞、脾俞、至阳。配穴:曲池、血海。(二)治法药液:维生素 B1 注射液(100 毫克/2 毫升)、当归注射液。每次选 23 主穴,疗效欠佳时配配穴。先在背部穴位周围仔细按压,寻找出棱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然后任选上药 1 种,吸入注射器后,用 5 号齿科针头刺中阳性物,待有酸胀感,即作雀啄状提插以加强针感,然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0.30.5 毫升(每次总量在 2 毫升左右;配穴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 20 分钟。隔日 1 次,7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 57 天。(三)疗效评价共治 39 例,临床痊愈 20 例(51.3),显效 7 例(17.9),有效 7 例(17.9),无效 5 例(12.9),总有效率为 87.111。刺血刺血(一)取穴主穴:颈 1骶 4 督脉循行线、膀胱经第 1 和第 2 侧线。配穴:耳背静脉。(二)治法一般仅取主穴,用 28 号 1 寸或 2 寸毫针 57 根撮合在一起,自上至下对经脉线进行点刺,使轻微出血,每次 23 遍,每日或隔日 1 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 7 日。急性期加配穴,点刺耳背静脉,放血 23 滴,每周 2 次。(三)疗效评价共治 100 例,结果痊愈 92 例,显效 3 例,好转 4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为9912。电针电针(一)取穴主穴:大椎、灵台。配穴:皮损在头颈部、双上肢者,加曲池;皮损躯干及双下肢者,加委中;皮损泛发全身者,曲池、委中轮换取之。(二)治法以主穴为主,根据皮肤损害部位选取配穴。治疗时病人取俯卧位,得气后,接G6805 电针仪,每一导线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频率用密波,400 次/分以上,强度以患者右耐受为宜。留针 20 分钟,每日 1 次,10 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 1 周,再行第 2 疗程治疗.一般需治疗 23 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它任何治疗方法。(三)疗效评价共治疗 68 例,结果治愈 53 例,显效 12 例,无效 3 例13。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