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球化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战略滕 星 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全球化已成为国际与中国社会最热门 的话题。在该话题下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全球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谁在主导全球化?谁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如何理解全球化 与民族主义?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主义等?不管争论者所持的观点是 如此的不可协调和对立。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东 方或西方、穷人或富人、男人和女人,都不得不承认,在知识经济 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全球化的加快趋势已是一个人们无法回避的不 争事实。全球化是一把双刃的剑,它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关 键是我们如何面对它。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而“三农”问题研究, 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应是重中之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农村基 础教育发展面临着资源配置的短缺与不平等,本文试从历史与现实 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略作分析。案例1:182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世界实际产出是原来 的50倍。但是,这些巨大的收获分配十分不均。19世纪初,在世 界上最富和最穷的国家之间,人均实际所得比率是3:1,到了 1900年是10:1,到了2000年是60:1。今天,世界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为6000美元左右,在最富的国家是 2.9万美元,在最穷的国家是500美元。高收入国家中的10亿人所 赚的钱几乎占世界所有总额的60%:中等收入的国家中的15亿人 所赚的钱占20%强:剩下的才归低收入国家的35亿人。 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社会中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社会中面临的挑战面临的挑战( (一)、近二百年来世界人口财富增长与分配差距急剧扩大(一)、近二百年来世界人口、财富增长与分配差距急剧扩大v案例2:据联合国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称 ,占全球1/5人口约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 全球总市场的82;而占全球人口3/4的发展中 国家分别仅占14和18%,第十届联合国贸发 会议的一份报告指出:整个90年代,对于最不 发达国家而言,是不平等的、贫困的10年,也 是越来越被边缘化和排挤在国际社会之外的10 年,她们普遍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实事 求是地讲,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在经济 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经济腾飞的神话,但却付 出了沉痛的代价。(二)、知识经济社会来临时,发展中 国家尚未普及初等教育v案例3:2000年4月下旬在塞内加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世界教育论坛“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 干事松浦晃一郎指出,从1990年各国领导人在泰国举 行的第一次“世界教育论坛”会议承诺2000年之前“普 及教育”之后,国际社会值得自豪的事情就是如今人们 一致认为发展要靠教育,然而,各国政府刚刚接受了” 教育为本“的思想,发展中国家又面临着另一个挑战: 知识经济。松浦晃一郎进一步指出:发达国家在大力 开发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跟不上 ,知识经济的效益与教育成正比,从而扩大了富国与 穷国之间的差距,后者尚在艰难地提高读写能力,根 本无力投资于以掌握技术为目的的高等教育。 (三)、知识与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v案例4: 知识和财富也许会日益集中到某些人手里,麻省理工学院的 一份研究报告说明了这种趋势:该校毕业生开办了4000多家企业, 这些企业在1994年共有员工110万人,年销售额为2320亿美元,相 当于世界上经济实力居第24位的国家。要想要知识经济不至于 作茧自缚只使少数人富起来,我们就必须确保发展中国家既得到基 础教育也在知识经济中拥有一席之地。v 上述情况正像泰国未来发展研究所所长吉恩沙差廖翁沙指出 的那样,将全球经济转变成以知识以基础的经济,那些掌握更多技 术、研究和开发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人或团体得到了获取世界财富 的最好机会。知识经济将改变个人、组织或国家的基础结构,到头 来,我们不再称一个国家是一个“穷国”还是“富国”,而是称它们是 “知识欠缺国”还是“知识丰富国”,这就是所谓的赢者全赢(Winner takes all)的理论和数字化分水岭(Digital dividing ridge)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榜样印度的案例v 然而,知识经济推动的全球化收益并非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唯 一的专利,印度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 榜样。v案例5: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培 养了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工程师大军,2000年印度软件产品的 出口总额将达到57亿美元;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1/4, 8年后,印度的信息技术产品的产出总额可以达到500亿美元,占 印度总出口的33。今后3年,印度的因特网用户将从现在的200 万人增加到7000万。尽管印度边远乡村还没有像样的道路,淡水 供应和集装箱码头,但是,印度的乡镇居民已开始在网上出售他 们的商品或是查看价格。v 印度的案例的表明,在信息技术的大潮中,只有一个法则: 就是适者生存。如果发展中国家顺应这一潮流,她们也能在知识 经济推动的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一席之地,获得其应得的份额。那 么,在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不应再扮演国 家发展战略中的灰姑娘角色,尽管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既要普及基 础教育又要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以便参与全球化过程的两难境地 。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若干关系思考v 今年初,中央将社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我国的 农村地区,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因此,农村基 础教育也将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 据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存在的差距,加快农村教育的发 展,为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开发配备合适的人力资源 ,这是摆在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 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从理论上来探讨如何根 据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乃是当前“三农”问题的首 要任务。为此,我们要处理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关系 。1.物的开发与人的开发的关系 v 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博士的研究认为,基础设施 建设存量增加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可以提高0.86%, 电话普及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提高0.52%。然 而,儿童入学率如果提高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增加 0.360.59%;人口增长每下降一个千分点,儿童入学 率提高一个千分点,这两个加一起,就可以使人均 GDP提高0.7%到1.2% 。因此,农村要重视人力资源的 开发,要处理好物的开发与人的开发的关系,也就是 说,要处理好经济投入与教育投入的关系。2.政府投入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关系 v 在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条件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 素的流动,应尽量由市场规律来调节,而不是由政府来投入与调 配。政府应做市场经济不做的事情,即政府主要应加大教育、卫 生、等公共事业的投入。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卫 生等公共资金长期投入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由此导致普遍劳 动力文化素质较城市偏低。笔者曾在求是杂志1989年第2期撰 文指出,农村地区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是低质量的教育与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恶性循环;二是低人口素质与落后的文化习俗的 恶性循环。打破这两种恶性循环的突破口是加大国家对农村基础 教育的有效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特别是前期基础教育的投入 ,应是政府行为,这是世界各国的有效经验。鉴于农村经济发展 落后,基础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中央政府在教育投入上应拿大 头,并制定相应政策调动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积极性。3.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重视“三农”问题中,我们既要按经济规 律办事,也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彻底改变以牺 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短期经济发展模式,要树 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进行的长期经 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各种经济建设规划和 项目必须将环保因素纳入其中。总之,必须处 理好农村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西部农村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逾1亿人口 的少数民族,2/3居住在西部。西部大开发必然要涉及 到族群关系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 系问题。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各项 民族政策,对搞好西部大开发显得极为重要。西部开发 实际上是一个双向教育的过程,一方面,少数民族要更 新观念,学习现代知识、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 则;另一方面,到西部民族地区进行建设的汉族也要学 习必要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 习惯,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民族法规与政策。汉族与 少数民族在西部大开发中,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5.社会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 v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呈加快趋势,随着中国即将进 入WTO组织,中国的社会一体化进程也必将加快。西部大开发实质 上是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将西部融入到国家和全球社会一体化的 进程中去。然而,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矛盾是人类当前面临 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各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少 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西部大 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如何在提高西部少数民族融 入国家与全球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中,又能够保护好少数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而且也是对整个 人类的一大贡献。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文化 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要向保护生物多样性那样,保护好中华民族 文化的多样性。西部少数民族学校要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亦称“多元一体化教育”),要成为所在社区现代文化科技知识与 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心与传播中心。6.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v 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校教育,而且更 要关注社会教育,要持有大教育的观念。劳务输出本身就是一种大教 育。农村劳动力去东部城市沿海打工,不仅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可以更新观念并学到一技之长,而且这是一种几乎无须政 府投入的大教育。胡鞍钢博士指出:“西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劳 动力不能有效流动”。特别是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由于语言、文化的 障碍和受某些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很少也很难走到东部沿海城 市,这是一个在西部开发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 的重视,在落实该项工程时,要赋予相关的民族政策作保障。笔者作 为亚洲开发银行顾问期间曾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作田野工作 ,了解到这样一个个案,即昭觉县政府与北京扶贫工作组为使当地群 众脱贫曾组织200名彝族初中毕业生到北京乡镇企业打工,但不到一 年时间,他们全都跑回了凉山。可是,同是四川贫困山区的汉族年轻 的打工仔和打工妹,他们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纷纷闯向东南沿海一 带,每年不仅为四川汇回巨额汇款,而且学到了新的观念和技术。这 里有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因此,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劳务输出 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族群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要事先予以培训 并制定相关的民族政策作保障。总之,在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而且也要重视社会教育,要持有一种大 教育观。 7.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 v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普初”、“普九”的难 点。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应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九五”期间,国 家对西部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普初”、“普 九”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由于“普初”、“普九”的完成率与 地方干部的政绩相挂钩等原因,笔者通过田野工作了解到,许多地 方的“普初”、“普九”统计指标有相当大的水分。如笔者在一些 民族地区考察时了解到,有些地方50%以上的女童没有入学,但却 公然列在该地方“普初”、“普九”完成率的指标上。因此,在近 期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国家需要制定相应措施,保证准确核实 西部人口文化程度,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奠定可靠的基础。 由于西部开发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