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5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5页 / 共55页
第6页 / 共55页
第7页 / 共55页
第8页 / 共55页
第9页 / 共55页
第1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成果专题复习切社古代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 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 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 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 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时 期和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复习目标导航复习目标导航专题概述:本专题侧重于中国古代 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和特征,包括各 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 成就和特征,经济格局,特别是经济 重心的南移问题,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重农抑 商政策。专题知识归纳专题知识归纳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实现和 新制度的确立。 (2)经济上: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 经济的奖励措施)、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和引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的推广、 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现。(3)民族上: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相互的学 习与交流,从而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全国的共 同发展。 (4)科技上: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和 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5)外交上: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 文化的交流,引进的外来文化,促进了我国 经济文化的发展。 (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调整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 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 唐:轻徭溥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 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 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 作物交流。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相对减 轻了农民的负担。 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 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 提高。古代的土地制度1.在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 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2.在奴隶社会: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 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 王土”。井田制作为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始 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 的表现。随着春秋末年私田数量的增多,井田制逐 步走向瓦解。 3.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 的个体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1)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 产关系的基础。 (2)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 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3)封建的土地国有制: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 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 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 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 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 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 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 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夏商周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 形。 2.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 的“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3.秦汉实行编户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 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4.北魏实行租调制,其中调是户税,以农 户为单位,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5.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 ,这种变化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 6.北宋实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7.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是大学士张居正对赋 税制度的一大改革。 8.清初实行了地丁银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 人头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下来。1.由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按田亩征税,可以两税 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 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 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 代役,可以“庸”制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徭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转 变,可以征收地丁银为标志。我国古代赋税的征收趋势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工程建设; 耕作技术的提高; 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 种的引进; 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产工具的革新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 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 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 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西域 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 用的犁壁;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 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 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水锥、水 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 一牛一人犁耕法。 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类类 别别工 程灌溉溉工程春秋战战国时时期我国水利事业业有较较大发发展。春秋 时时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槔灌溉溉水田,春秋时时楚 国孙孙叔敖修芍陂。 战战国时时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 建综综合性的防洪灌溉溉工程都江堰;郑郑国在咸阳 附近开凿凿了郑郑国渠,灌溉溉田地400万亩亩;赵赵国修 筑了治理漳水的西门门豹渠。 汉汉武帝时时,在关中郑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凿了六辅辅 渠和白渠。 唐朝时时,在黄河、长长江流域开凿凿一系列灌溉溉渠 。 王安石变变法期间间,各地兴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处, 灌溉农溉农 田。2.水利兴修类类 别别工 程运河工程秦政府为为解决运军军粮的困难难,派史禄开 凿凿灵渠,沟通湘水、漓水。 隋炀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凿大运河,加强南 北交通,促进进南北经济经济 文化交流。 元世祖时时,为为解决运粮困难难,开凿凿会通 河、通惠河。治黄工程禹用疏导导的办办法把洪水引到江河里再流 入海洋。 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东汉 明帝时时王景治 理黄河。 唐朝在黄河、长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 。3、农耕技术的提高灌溉技术。春秋时期的桔槔、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 堰、郑国渠、西门豹渠,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 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 的正常发展。耕作和管理技术。两汉时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 法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 技术;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 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 很多。1.中国古代的农作物是由自己培植开始的,包 括原始社会的粟、水稻、蔬菜、麻,商朝有黍 、稷、麦、稻、桑、麻。 2.西汉:从西域传入的农作物品种有葡萄、苜 蓿、核桃、胡罗卜等。 3.唐朝:有从波斯引入的胡椒、波斯枣等。 4.宋朝:从越南引入的占城稻。 5.明朝:则大量引入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 薯、烟草等。 4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5、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种植区域的扩大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 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西域的葡萄、石榴、目蓿、 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 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 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 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元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 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 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 入我国。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 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2)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 (3)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4)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贸的 指导思想。 (5)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 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在纺织业方面就领先于世 界,丝织业尤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手工业 发展,为古代人们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 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 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的发展服务而处 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 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 场时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发展的概况商周: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春秋战国: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魏晋: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 机构;吴国缫丝质量高,蜀锦著名。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 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 多。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明代浙江嘉 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 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 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 展史上一次飞跃。 秦: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 出白瓷。 隋唐: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 青瓷、邢州的白瓷;还出现了秘色瓷。 北宋制瓷业发达,定窑白瓷、汝窑青瓷享有盛名 ,景德镇为著名瓷都。 明清: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分工很细,有十几道工 序。 清代景德镇制瓷业扩大规模并出现瓷器工场。2古代陶瓷业的发展商周:青铜铸造业兴盛,西周时青铜器产品趋向生 活化。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 就;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 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 艺。明朝: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 ;云南采矿业也很有名。清朝: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冶铸业的发展(冶铁业)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 繁盛 时期。 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 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 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贵名 器;战国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青铜雕塑艺 术也有创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图案。4.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两汉: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发 明了橹、舵、布帆和使用锚。 三国:吴国造船技术很高,卫温曾率万人船队到 达夷洲。 隋唐: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而且最早出 现了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 。 宋元:北宋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 区。南宋造船业中心有明州、泉州、广州,海船载 运量大。 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从郑和率船队先后七 次远洋航行成功上得 出.5.造纸业的发展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魏晋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简族, 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造纸中心:洛阳、长安、 建业、扬州。6.手工工艺专著: 战国:考工记 明清:天工开物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2)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