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一节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 一、小学语文课程性质诸说 综合性 统一性 工具性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三种属性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工具性 人文性 综合性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一、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 1、社会发展的制约性 2、教育总目标:四有新人和“四好 少年” 二、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 1、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回顾 文与道的关系 2、新中国成立后对小学语文课程目 标的认识发展 3、小学语文课标中提出的小学语文 课程目标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缘起 背景 目标缘起:一场争鸣 忧思中国语文教育 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的三篇 文章。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 ,此刊刊登 了一位小学生家长、一 位中学语文教师、一位大学文科教 师的三篇文章:女儿的作业 中学语文教学手记 文学教育的 悲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2 162b0100cib1.htmltype=v5_one&l abel=rela_prevarticle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管走到哪里,几乎所有的 语文教学方法都大同小异,千篇一 律; 第二,教师、学生和命 题者都围绕 着考试打仗,题目所要求的答案越 来越苛刻; 第三,教材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利润 而被有关部门垄断 。 http:/www.govyi.com/chuzhongjiao xue/chuzhonglunwen/chuzhongyu wenlunwen/200706/22268.shtml语文教育误尽苍生 1998年3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在“专题报道” 栏目中,抢先发了的两篇文章 误尽苍生我 们失去了什么。 误尽苍生一文认为高中语文课本以及相关 的“教参”、考卷,给人总的感觉是烦琐而荒 唐, 试题花样层出不穷,出题考人成瘾成癖。因而 ,这实际上已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而是一件 误尽天下苍生 的大事。所有的老师学生们天下 所有当父母都得为这种烦琐荒唐付出财力、精 力。 我们失去了什么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 问题是人 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并分析应 试教育在我国的几种显著特色一是课程的 难度、深度已成各国之最。 语文教学误区的出路与途径 北京文学1998年第7 期又发表 了清理与反思著名学者教授 谈中国教育的专访稿。该文中四 位著名教授( 文学家、美学家、文 艺理论家)从理念上对语文教育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清理, 试图找到走 出语文教学误区的出路与途径。 1998年11月25日,教育部基教司专 门邀请部分在京学者教授,召开 “中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讨会”,共商语 文教学改革大计 。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 思考1998年2月底至3月中旬中国教育报专辟的“调查报道” 栏 目围绕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语文教 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困惑有哪些、语文教学改革 的出 路何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中小学语文教育有“应试教育”影响下片 面追求升学率的 问题,也有学科本身的问题。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语文教学急功近 利、舍本求末,忽 视对人的全面培养 2.提出“阅读教学亟待加强”的论题。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 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的状况。语文教学过 分注重考试内容而忽视基础的培养,其结 果使人的思维 变得越来越教条、刻板的问题。 3.希望语文教学“走出识字教学的误区”。 变单纯的传授技 巧为综合性的训练 ,走出僵化的教学模式。 4.“呼吁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 5.分析了当前考试指挥棒仍然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要 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其根本出路在于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 如何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 1999年6月上旬,中国教育报 又陆续 四期刊登该报记者的系列报道如何改革 (一)指出“在生活 中学习语文”,符合学 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 (二)认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根本出路 是“走出串讲串问的模式”。 (三)认为阅读量不够,语言的吸收与积 累太少,必然影响学生的表达。 (四)阐明要转变教材观,因为“教材无非 是个例子”。因此,语文教学要以 学生活动 为主,加强语言训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把教材作为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阅读能 力的材料。 “语文教学的成绩 、问题及改进方法” 1998年3月7日,中国 教育学会中语会、人教社中 语室、人教社报刊社、北京市中语会等单位在北 京联合召开了以为主题的座谈会。肯定二十年来 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同时也应看到,语文教学 的问题的 确堪忧。语文教学投入与实际效果的反 差存在着问题: 第一,从教育思想上来看还存在着 僵化保守的倾 向。第二,来自教材方面的问题。 第三,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第四,考试的影响。标准化试题比重太大,禁锢 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平时练习只进行简单的 训练。 第五 ,教法方面的问题。教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 形式,缺乏理性的思维。 第六,缺乏踏踏实实的科学研究。 在这场语文教育大讨论中,光明日报 人民教育、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 等媒体,以及诸多语文 刊物也纷纷加入。 面对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及种种不解、怀 疑和批评,很多大众媒体也认为,需要改 革的并非 语文一科。正是由于语文学科的 自身特点,所以语文教师 的磨炼、成长和 成熟必定有一个艰苦且较长的过程。 社会各界之所以能够颇为自信地对语文教 学发表意见,是当今 社会公众普遍受教育 程度提高的结果。对语文教学坦诚地提出 批评和建议,其本质无疑是一种关心和爱 护。语 文教学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表明 促进教育蓬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和大气候 正在逐渐形成。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政治背景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举措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 知识经济正迅速来临,教育能否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已 经成为国家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力量;最后就是计算机网络 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兴起,势必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 模式乃至办学的体制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2001年6月,历时2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新 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全国现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的38个区(县、市)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2003年,在实验使用反馈和调研基础上,组织修订课程 标准。2004年到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 全面推广新课程。到2005年秋季,全国中小学阶段各起 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体系。二、教育实践背景教育自身存在的 主要问题(一)课程形态仍然是传统的学科课程 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 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课程实施中,以教师、课 堂和书本为中心,采用讲授、灌输方式,忽视交流、合作、 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 (二)课程观念陈旧 一方面把课程载体构成狭隘化为“教材”,缺乏课程包的现代 观念;另一方面把课程实质构成狭隘化为“教学内容”,将内 容与目的目标、教学方法、评价等割裂开来。 (三)目的不明与目标混乱 教育目的和目标是最薄弱的。集中表现为目的不明和目标 混乱。在教育目的上,有“培养劳动者”、“培养接班人和建 设者”、“培养四有新人”和“培育四有公民”等多种提法, 还有其他不同提法,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五)内容膨胀 教育内容根本上还是西方近代形成的百科全书式 分科内容体系,是一个陈旧的但独立的内容体系 。体系不改,老内容出不去,新内容又必须进来 ,结果必然是内容膨胀。于是,教师学生负担越 来越重,学生体质下降,近视眼比例越来越高, 教育脱离实际需要,用非所学等等。 (六)方法异化 满堂灌,题海战术,频繁考试,体罚,办各种类 型补习班,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逃学作弊 愈演愈烈。!” (七)课程评价扭曲 重视评价的工具性,忽视评价的本体性;重视成 就性评价,忽视诊断性评价;重视结果性评价, 忽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 评价;重视量化评价,忽视定性评价;重视科学 性评价,忽视人文性评价三、新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 的成就表现 第一,初步推动了统一要求前提下的多样化,所 谓“一纲多本”的教材体系,课程资源建设正成为新 课程的一个突破点; 第二,改变了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纳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三,打破了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 选修课程; 第四,打破了只有分科课程的状况,开始发展综 合课程;第五,改变了过分集中的管理制度,建 立了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体制。 第六,教师等教育工作人员和社会基本接受和认 同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做法,教育教学观念发生 根本变革,学生主体性日益深入人心和受到尊重 ; 第七,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 的变化。第三节语文新课程标准 四、国家课程标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标志 (一)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 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相对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具有以下性质。 1.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它不是对内容的具体 规定(大纲或教科书),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 描述。 2.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 ,而不是最高要求。 3.标准的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 可理解的。 4.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 (课程)的开发者。 5.标准的范围应涉及“所有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 展“领域:其中包含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 6.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它是教材编写、 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二)课程标准的结构课程标准的要件有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前言部分 这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 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各学科课程领 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 设计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内容标准部分 这一部分按照学习领域、主题、目标要素(如英 语课程: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 策略、文化意识)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 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 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 行描述。如对于知识的了解,“内容标准”没有仅仅 停留在简单地以“了解”一词描述对有关知识内容的 要求上,而是以“说出”、“背诵”。“辨认”、“列举”、 “复述”等操作性较强的动词来进一步刻画“了解”的 具体含义,以便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把握要 求。 “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 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内容标准“没有采用 “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等陈述方式实施建议部分 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课程标 准提供了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 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建议等。此外,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 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 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 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 切实感受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其设计 思想,为具体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可资 借鉴的案例,从而尽可能减少课程标 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三)课程标准的特点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 各个部分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