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3页
第2页 / 共93页
第3页 / 共93页
第4页 / 共93页
第5页 / 共93页
第6页 / 共93页
第7页 / 共93页
第8页 / 共93页
第9页 / 共93页
第1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顾益康 2009年l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 务。并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 进城镇化健康发展。”l 这是中央顺应“两个趋向”,从我国总体 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实际 出发,着力于解决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 急的“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顺利推进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事业所作出的与时 俱进的战略决策。 l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l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和改 善民生的战略重点,并强调,“解决好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 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律 性的认识二、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思考三、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重点任务一、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规律性的认识l (一)从宏观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新 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l 1、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l (1)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国际化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 时期。l 这一时代背景凸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l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 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经济持续快 速增长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加剧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复杂 局面,面临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 不断扩大的问题。这表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 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 既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 十分敏感的社会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 期。l 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个时期,发展中国 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l 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就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 速发展,顺利吃到现代化“馅饼”,例如韩 国的“新村建设运动”。l 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速度,导致城乡、地区和贫富差距过度扩大 ,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陷阱”, 例如拉美“陷阱” 的教训。 l 韩国“新村建设运动”l 宗旨:建设更美好的家乡,追求更美好 生活 l 内容: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传统农业和发展农协组织,新农村教育运动和 培育新型农民。 l 新农村教育运动:以勤勉、自助、合作 为基本 精神,开展现代国民素质教育, 倡导做 “四有”农民,即对自己有信心、对家庭 有责任、对家乡有贡献、对国家有作为。 l 经验:一手抓工业化、城市化,一手抓 新农村 建设;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 设; 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发挥国家的 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l 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两种前途的抉择,这两 种前途取决于我们在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 化历史进程中,是不是能够尽快纠正城乡差别发 展战略,改变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打破城乡二 元经济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妥善解决好“ 三农”问题。l 就是说要让9亿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 程中有序的实现分工分业分化,让更多的农民稳 定的到二三产业就业,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 安居乐业的市民,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成 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大部 分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让所有的农民都过上宽 裕文明的生活。 l 前些年严峻的问题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 存在着一味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工业化 、要土地不要农民的城镇化等众多不健康的倾向 ,民生问题被弱化。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 弱势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青壮 年农民为外出打工成为未能享受平等的待遇农民 工,农业劳动力则变成“3860”部队的状况。如 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的改变,现代化进程就会 出现曲折。l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 务,实际上就是要纠正这种不健康的问题,要求 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手抓市场化、工业化、 城市化的健康推进,一手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l (2)我国“三农”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仍处于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l 这一时代背景凸现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l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三农”面貌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必须看到,“三农”发展滞后 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差距扩大的 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突破。l 面临着农民增收难、农业增效难、农村建设 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就医难、农民求学难、农民 养老难、农村文明难、农民减负难、农民维权难等 十大难题,这些难题不但影响影响“三农”的发展 ,而且危及城市的安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三农”发展 仍然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 l (3)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发展新阶段。l 这一时代背景凸现新农村的可行性。l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 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 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 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 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 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 趋向。” 并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 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要更加自觉地调 整国民收入分配,更加自觉地统筹城乡发展,更 加自觉地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是对国际 发展经验的精辟概括,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 科学判断。l 2、六大战略意义l (1)是确保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一着妙棋。l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难点。 l (3)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 大动力。 l (4)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l (5)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l (6)是破解众多“三农”难题的组合重拳。 l 概括起来说,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 村的生动实践。l 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己任的中国 共产党人,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作为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奋斗 找到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走向现代化的正 确道路,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 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通过新民主 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消灭 封建土地制度、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 历史使命l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最早探索者。1918年,开始接触社 会主义思想的毛泽东就提出了创立新学校 、实行新教育、造就新青年、建设新农村 、创造新社会的宏大构想,草拟了一个颇 为详细的“新农村建设计划”,在计划中 用十多个“公共组织”的形式构画了理想 中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一些 知识分子,如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费 孝通等把改造旧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点放到 改造中国落后的农业、农村、农民上,在河 北、山东等地进行了新乡村建设的实验。实 践证明,仅靠知识分子的努力和探索是不可 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落后的问题,必然靠政党和政权的力量来解决。毛泽东对晏阳初、梁漱溟等知识分子进行的新 乡村建设和新乡村教育也有非常中肯的评价。1931 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创办乡村建设学院,试图 以新乡村教育入手,建设新乡村组织构架,培养乡 村发展新组织,从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入手来解决中 国的社会发展问题。1938年1月,梁漱溟到延安参 观时送给毛泽东乡村建设理论一书,毛泽东阅 后对梁漱溟说:你对中国社会历史分析的独到见解 不少是对的,但你的主张总的说是改良主义的路子 ,而我认为,改良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 社会需要彻底的革命。实践证明,毛泽东通过新民 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才能建设好新农村的观点和 路子是正确的。l 建立新中国后,毛泽东最关心的也是新农 村建设。从推进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建立人 民公社到制定“农业八字宪法”和全国农业发 展纲要。当时,干部群众还用“楼上楼下、电 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 、饭后水果糖”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新农村的美好 前景。在全国掀起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这 段时间的新农村建设有成绩、有成效、有曲折、 也有失误。l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时期的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l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说,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好重中之重“三农 ”问题的大战略,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 的总任务、总抓手。l 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说,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意味着是要实现美好的愿景、创造美 好的生活、建设美好的家园。l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是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l 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 务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到2020年都过上全面 小康的宽裕生活。也就是说到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周年的时候,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能不能如期完成这一历史 任务,是对我们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 大考验。今天,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为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主题的深 刻含义也在于此。l 纵观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百年历史,是中 国共产党百年的夙愿、百年的探索、百年的承 诺,也是中国农民百年的梦想、百年的追求、 百年的愿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增强新 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l (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新农村 建设的目标任务。l 一是 “五句话”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l 二是“五大建设”协调推进的丰富内涵,即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其内 涵比以往的新农村建设都要丰富得多,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 统工程。 l 三是 “五大时代特征”: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 要体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准; 要体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要体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l 总的就是要建设繁荣、文明、民主、和谐、共富的新 农村。 l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 大历史任务。必须科学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和 中长期目标的关系。l 近期目标应该是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 直接、最现实的难题,增进农民的福祉入手去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l 中期目标是现在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际 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新农村建设。l 远期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l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必须把近 期、中期和长远的建设目标统一起来,必须坚持 以远期的目标为导向,从近期目标入手去努力实 现中期目标。必须科学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远景蓝图、中期规划和近期的建设计划,以 现代化的远景蓝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努力方向。l 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对浙江提出的“干 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作出了关于全面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