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坛 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慧能与禅宗 慧能(公元638-713年)俗姓卢,世 居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他在禅宗五祖 弘忍门下学佛。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慧能创立的禅宗,不仅与印度佛教以 及中国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与旧 有的各派禅学不同,它是佛教内部的 一次革新。禅宗的根本特点是强调精 神的领悟,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 ,它自称是“教外别传”。 其经典便是坛经。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禅宗的思想佛性本有 无住生心 顿悟法门二、坛经的基本义理 “无念”中以“诸法无我”最为重要 ,因为这是人生得以解脱的最重要的法 门。 世界上的那些芸芸众生因为不懂“ 无我”原理,执著地在“我”字上下功 夫,所以这样一来,名利、宠辱、贫富 、得失,便就无不成为绳索缰锁,把个 自我捆缚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灵性。 三、坛经的历史与现实影响 从坛经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看,禅宗在摆 脱外来宗教束缚同时,还与中国传统思想结成联 盟。 禅宗的佛性论不仅与儒家的忠教论接近,而 且还竭力与庄子的虚静思想,玄学的得意忘言理 论以及旷达放浪、蔑视礼法的风尚相调和,它体 现的是独特的民族性格。诗人与禅宗 佛印了元,字觉老,本出身于富庶之家 ,后因皇帝赐与度牒而出家。苏东坡移居湖 州过金山时,结识了佛印。元丰二(1079年) ,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 ,与佛印了元建立了更为密切的情谊。 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 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 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 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 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 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 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 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 无学士坐处。” 东坡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 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 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 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 带就要留下本寺,做为纪念。”苏东坡便答应 了。 佛印禅师反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 苏东坡为之语塞。 色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诸行无常、刹那不 住、没有一样永恒实在,故不能安坐于此。 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 于金山寺。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 走着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 的姿势十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 上好像一团牛粪。”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 口中出来的却是粪。” 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悟道者眼中,佛与牛粪自性本自清净。东坡与佛 印禅师时常一唱一和,嬉笑怒骂,以诸公案,遗教 后世。 一般人谈到苏东坡和禅,喜欢列举他与佛印的传 奇故事,却忽略了苏东坡曾写过许多佛与禅的诗歌 。这些诗歌十分优美,观点独到,很有悟境,可以 看出苏东坡是有真实修证之人。否则不会四度贬官 ,还能维持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 古来的大禅师,也有许多肯定东坡的悟境,像大 慧宗杲禅师就给予其极高的肯定。明末四大高僧之 一的紫柏尊者甚至认为苏东坡的文字处处有开悟之 机,只要参透了诗中玄机,就能如“沸然消雪”的开 悟。台湾当代高僧忏公上人也开示过:“苏东坡居士 是开悟之人,只是很少人能够体会罢了!” 从宋朝之后,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 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 庐山三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 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题金 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 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 惠州、儋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已不 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能随 遇而安。而被常人视为是受苦的贬谪之地 黄州、惠州、儋州,却是他一生过得最丰富且 快意的一段日子。苏东坡毕竟是慧根深植,在 充满浮沉不定的一生中,他始终能潇洒面对, 也正因为如此的性格,使得他的诗词文中,总 具有明朗空灵的自然之气,这或许是东坡再一 次乘愿下世渡众的另一段因缘吧!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 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普陀山 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 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 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 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 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 ,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 1.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2.解救苦难地藏菩萨 3.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4.德行圆满普贤菩萨 传说浙江普陀山上的“不去观音像”正是此 处原物。 后梁贞明二年,日本僧人慧锷在五台观音 殿获观音像,渡海回国,途径浙江普陀山与珞 珈山之间的莲花洋,忽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 。停舟待发,始时风和,船行则再现狂风白浪 ,如此三番。慧锷双手合十,高宣佛号,水面 即时浪平,船却寸不难行。观之,周围铁莲遍 布,进退不得。慧锷回顾三天遭遇,恍然大悟 :“莫非观音菩萨不肯东渡?”于是跪像祈祷: “如若日人无缘见佛,请菩萨明向,小僧另建 寺院,供奉我佛。”祷毕,海现一铁牛尽食铁 莲,佛意大明。慧锷即返普陀山与紫竹林建院 供奉观音菩萨,这就是后来普陀山的“不肯去 观音院”那尊观音像也被称为“不肯去观音”。 五台山由于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所以 五峰之上分别供奉不同的文殊菩萨化身,他们分别是 :西台的狮子文殊、南台的智慧文殊、中台的儒童文 殊、北台的无垢文殊、东台的聪明文殊。为了人们便 于朝 拜五峰不同的文殊菩萨,显通寺特在观音殿后建造一 个“大文殊殿”。殿前左右筑有两座“八角碑亭”,亭内 各立一通白玉石碑,碑高两米余,宽不足一米。左碑 碑文是康熙御笔,右碑无字,和左碑相映,人称“无 字碑”。站在两碑之间仰观前方灵鹫山恰似一条巨龙 昂头高卧,绚烂的菩萨顶牌楼端坐山头正如龙头。两 根幡竿挺挺直立向翘起的龙角,直插云端。中间长长 的石阶从牌楼上延伸而下正象巨龙吐出的舌头。 巨龙活灵活现。 传说康熙来此观的此景,惊恐万分,生怕此地真 有真龙天子争夺自己的天下,口中不禁出声:“菩萨 顶”,陪同方丈听康熙皇帝念叨“菩萨顶”赶忙向前讲 解:“启奏皇上,那灵鹫山是条卧龙,菩萨顶的牌楼 正是龙头,那龙上顶云天,下临大地,所以香火十分 旺盛。”,康熙皇帝正为此烦恼,再三揣摩菩萨顶终 找出让自己欣慰的理由,于是对陪同方丈说:“此龙 没有眼睛,乃是一条死龙!”这个不懂皇上心理的方 丈赶忙解释说:“启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这龙是 有眼睛的,你看这殿前左右各有两圆形水池,每日午 时太阳照在水池之上,阳光反射正落那菩萨顶两侧, 行成两个圆形光点正如两只龙眼,炯炯有神。”康熙 皇帝闻得此言更是惊恐,随令僧人将大文殊殿前水池 填平,筑亭立碑,亲题碑文,因国事急办,只书一碑 ,便留下了一通“无字碑”。 传说康熙皇帝有次来五台山显通寺朝拜,途中看 上一姑娘名叫梅枝,随赋诗明意:“骑骏马,过皇庄, 遇一女子,碾黄粱。轻起笤,慢簸扬,回首辄步整容 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坐拂蛾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 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当他来到寺院主持率众僧身 披袈裟、头顶檀香迎接,来到大雄宝殿正值殿内举办 受戒仪式,康熙好奇执意要参加,方丈怕有怕疼者奇 异怪状吓到笼体,赶忙阻拦。康熙愠色问之原因,方 丈应变答之,皇上天庭发亮,地阁有光,是桃花运之 兆,如若参加仪式会冲退此运。康熙想起梅枝姑娘龙 颜大悦,当场脱掉龙袍赠给寺院,并吩咐方丈每年正 月初一和七月十五穿龙袍代替康熙皇上进香拜佛。 过了大雄宝殿就是“无量殿”了。 大明年间五台山玉花池的老和尚,在山西盂县化 缘得一堆废铁,便请当地工匠铸成五百罗汉,苦于无 法搬运。这和尚唉声叹气自语道:“这些罗汉要是能 自己走上五台,该多好啊!”,众罗汉闻的此言居然 真的走动起来,老和尚高兴地领着这五百罗汉浩浩荡 荡地回到了五台玉花池。庙里的小和尚见师傅领一群 罗汉进门,惊喜万分,连忙把罗汉请进罗汉殿,进一 个数一个,共有四百九十九个,偏偏少了一个罗汉, 大家分头寻找,原来那罗汉傍晚掉队,自己走到一个 叫下柳院寺沟村的地方去了,罗汉迷路见一村妇在井 边洗衣,赶忙问道“请问大嫂,这里距五台山玉花池 有多远?”。村妇答曰:“六十里”,罗汉又问:“我是 五台山玉花池的罗汉,请问大嫂我今天还能不能赶到 山上?”那村妇笑道:“太阳已经落山,别说是人,就 是铁罗汉也上不去了!”罗汉闻得一个“铁”字,被点 破了真相,现了原形,立刻僵坐在井边,后人把井填 平,建庙宇供奉这一罗汉,所以五台山上的五百罗汉 只有四百九十九个。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