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九年级化学教学中一些误区江西省宜春市三中 黄宝玲一.不研究课标, 没理解三维目标的整体性 化学课程标准是编写化学教材、进行化学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化学课程的基础。无论是从育人的角度还是从备考的角度看,吃透课程标准均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只研究教材,不研究课标 ,有一些教师不知道什么 是三维目标。还有的老师 简单地把三维目标看成是 在化学知识、技能上加上 情感,加上科学方法的介 绍。 n关于三维目标的落实。其实知识本 质上是一种结果,而智慧主要表现 在过程之中,知识可以传授,但智 慧是无法传授的,如同幸福是不能 传授的一样。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其 实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情感 态度价值观。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良好习惯、向上的精 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案例爱护水资源 查阅资料、调查研究 在自己的体内有多少水? 水在自己体内有什么重要性? 水稻生长的条件? 工厂厂址如何选择? 水资源受到污染有哪些原因? 水体污染会带来什么危害?主题汇报 “水的重要性 ”“我应如何爱惜水 ”“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 二.过多关注 问题结论,忽 视过程方法新课程化学教学中,有 一些教师过分关注正确 结果,不重视展示思维 碰撞的曲折过程,这不 仅对能力培养不利,也 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教学案例 “测定空气成分 ” n活动过程与实验结果探究:n1)点燃红磷,观察到哪些现象?n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n3)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又观察到什么现象?由 此可以获得哪些结论?n4)整个实验过程,可以获得哪些结论?n实录案例:n生1: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说明了红磷能与氧气反应;n生2:说明氧气支持燃烧;n生3:反应过程冒白烟,说明变成一种新物质;n生4:实验后,燃烧匙内还有红磷剩余,说明氧气含量一定;n生5: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约占水面上空间的1/5 ,说明空气中氧气 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n生6: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约占水面上空间的1/5,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n生7:说明占空气体积4/5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n生8:说明占空气体积4/5的气体难溶于水。n实录案例:集气瓶中放少量水的作用是什么?n用燃烧法测定氧气的含量,对燃料的选择 要注意哪些问题?n为什么我们所做的实验与拉瓦斯所做的实 验结论有所不同?追问: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如果他的实验中氧气小于理论值,试 着帮他分析一下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 些? 仔细观图,重新审视实验探究过程,你还有 些疑问?或你有哪些发现?三.不利用课程 意识来整合教 材造成课时量 不足(1) 有的教师错误的 认为凡是教材上有的 内容,都要进行讲解 ,结果导致课时不足 。 (2)有些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不透 彻,对所教内容的深度、广度 把握不准,又担心学生在中考 时会吃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大了教学难 度。把一些自认为可能会考的 内容大讲特讲,造成课时不足。 n(3)在新课程的课堂 上,学生的生成性问 题很多。有的教师对 这些生成性问题处理 不当,影响了预定教 学任务的完成。【案例】某学生在20时,向质量均为10g的四份水 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M固体,搅拌至充分溶解(如 有不能溶解的M,则过滤除去),得到溶液。该学生 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1)序号得到的溶液属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 (2)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知,20时,100g水中最多 能溶解M物质 g, 该物质属于 (填“微溶”、“可溶 ”或“易溶”)性物质; (3)要让M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一般采取冷却热饱 和溶液的方法,可知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是 。 点评:试题出现违背课程目 标要求的做法,按课标要求 课本上的资料不能要求学生 死记硬背,但试题却出现了 这种问题。比如该试题的第 (2)问,要学生判断“易溶、 可溶、微溶”,但没给予资料 ,增加学生的负担。四.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一些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 方式理解成外在的东西,即 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 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 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 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 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 实际教学中还有一种误区, 即认为班额过大,如60多人 的班级中小组合作学习不宜 展开,因而不能进行合作、 交流。事实上,学生合作的 形式很多,不分组照样可以 进行。 【案例1】一节开展合作学习的化学课教学内容: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 使用铝质饮料罐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使每一位同学参与 其中,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和掌握铝的性 质,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分组:将46位同学按优化分组原则 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2、各组民主选举 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和主持人等。n教学过程:n课题布置: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人教版 化学必修第57页)。2、召集小组长讨论并提出要求:(1)活 动形式自由选择;(2)在充分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积极性的基础 上由小组讨论分配任务;(3)形成书面材料;3、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方案、进行角色和任务的分配,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参与到各小 组的讨论中进行指导与交流并由记录员进行活动记录。4、课堂教 学: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展示各小组活动成果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活动形式。(1)主题辩论会。围绕是否应 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这一主题设正反两方,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 开辩论。(2)新闻发布会。由小组成员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和各方 面专家召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由小组成员扮演)问。(3)非常 六加一。由主持人提出各种有关铝制品的问题向同学征求答案并通 过咂蛋送奖的方式调动同学的参与热情。(4)梦想剧场。小品: (场景一)小强放学回家,精神不好。妈妈带他到医院检查,发现 是铝中毒。于是决定控告铝质饮料公司。(场景二)模拟法庭。出 庭人员有各方代表,并由原告和被告律师进行法庭辩论。(场景三 )由环保官员、回收工人代表、铝质品工人、人大代表、相关专家 等组成的合议庭讨论并由法官作出判决。5、总结表扬阶段:对学 生策划的活动方案作出总结,并对优秀的进行表扬,将本次策划活 动方案的书面材料整理为平时成绩记录下来。【案例2】寻找生活中的“ 碳”化学活动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化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以轻松愉快 的心情,探索与认识自己身边的化学,形成学化学的持 续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熟悉生活中 的“碳”,掌握相关的信息收集手段;提高与他人的合作 交流能力,促进班级学生的共同成长。设计思路1.自主合作探究;2.活动流程图(略): 3.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并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最后,以自评与互评情况综合给以评价。n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与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生活中的碳,初 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化学信息并进行有效综合分析的能力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其主动与他 人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2.学会运用有效手段,收集和加工化学资料与信息,能用文字、 图表和化学语言来表述有关信息。3.从碳在自然界的演变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关 心人类生存的环境、能源与健康。2.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逐步掌握由 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3.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懂得交流、改进与分享,体验分工、合 作在小组活动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与人际交往能力,树立集体观念与竞争意 识。活动过程(一)课前准备1.课题布置寻找生活中的“碳”(结论需用作品展 示)2. 方式方法辅导(见表1)表1n(二)评分规则1.以竞赛打分形式,学生给满分8分 (去除最高与最低分,以均分计);教师 给满分2分,二者加得该组总分;2.每组发言人上台展示本组作品并 报出自评参考分,但本组不得给自己打分 ;3.其他组各自商量后,由组长报出 自己组所给分数;4.教师报分并作一定解释,记分员 计算后宣布该组得分;5.小组得分基本为各组员得分。n(三)评价内容1.资料丰富、翔实与新颖,表现手法多样 性;2.小组成员自编、自制、自演及分工合 作的程度;3.作品的可视性及趣味性,知识的思考 深度与拓展度;4.发言人的风采和对同学质疑解答的准 确与否,活动中小组的整体表现;5.组队时的集体互助意识,每个组员的 主观能动性;6.在各小组中,个别发挥作用较小的学 生分层次给分。 n(四)各组汇报(见表2) 表2(在活动中,各小组对汇报进行质疑、讨论与交流, 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解答)。n(五)教师点评1.合作学习过程立课题查资料讨论交流甄别筛 选剪辑成文。2.合作学习感受在合作中,思维相互激发获得共鸣, 懂得协作与分享,在“做中学”。3.评比选出“最佳作品”“最佳合作”“最 佳设计”“最佳展示”。4.教师作品展示“碳和碳的一家”“温室效应的危害 ”(PPT.),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五.不关注学生 的差异,没留 给学生质疑的 机会n化学教学中有的老师在 解决完一个问题后,总是 急忙去解决下一个问题, 而不给学生留一点质疑的 时间,这就是不关注学生 个别差异的表现。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学会等待是必须 的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固然需要等 待,思维敏捷的学生同样需要等待, 只是等待的地方和程度不同而已。不 少思维敏捷的学生,常常失之肤浅、 粗心,而要使学生细致和深刻同样是 需要等待的。其实,等待是成人对儿 童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师对学生差异 的尊重和理解。” 【案例】化学式的读法 “为什么有的物质要把化学 式中原子的数目读出来,如 二氧化碳,而有的却不需要 读出原子的数目,如氯化钙 ?” MnO2、 MgCl2、 COCuO、 Fe2O3 【案例分析】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开发 、收集和创造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即 使是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也要用问题解决的 思想来处理。如上述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要把 原子的数目读出来的化学式,再根据其中元素、化 合价等去寻找规律。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个 学生都在问题意识中寻求答案,然后学会按规律读 出物质的化学式;而按传统思路,要求学生按课本 出现的化学式的名称去记,学生只有按教师的要求 机械记忆,没学过的就读不出来。这两种教法折射 出不同的教学观念,一个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教 学的起点是学生自身的经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 中学习知识,而另一个关注的是知识点,是教学内 容。 案例:天长没 有差生,只有 有差异的学生差异无处不在,差异教育随 时可行我们的教育观点承认差 异、发现差异、发展差异 案例分析 六. 讲实验而 不做实验或只 作演示实验实验教学对激发和培养学生 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离开了实验教学,科学教学 只是“纸上谈兵”,也会把原 本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 堆枯燥难懂的材料。课程标准修订后有了明确要求“ 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 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类实验,即氧 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 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燃烧的条件、金 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定 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酸、碱的化学性质、溶液酸碱性的检 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有的教师形成了一种以“ 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 育理念,所以不重视实 验教学,常常将教材上 的实验转化为简单的知 识传授。 “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比较严重,认为 “做实验与讲实验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