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 1.生平,包括学习、学术经历 2.代表著作及思想述评见“新版序言”思想发展大致分期 1.1918年之前,“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前马 克思主义】:总的说来处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 下,最初是狄尔泰和西美尔的生命哲学,后来还 有李凯尔特和韦伯的新康德主义社会学,后接受 黑格尔的辩证法 2.1919-1929,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救世主式的、 “左”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919.3.21-8.1, 卢卡奇任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人民委员和匈牙利红 军第五师团政委,1919.10流亡维也纳,共产主 义杂志(波兰、匈牙利、奥地利)】(1920)受列宁严肃批评,卢卡奇世界观 转变的开始思想分期-3 3.1930-1945,莫斯科时期【斯大林主义】;1929年到莫 斯科马恩研究院工作,阅读马克思早期著作、亲历对德波 林学派的批判(1929-1930),弄清了马克思同黑格尔和 费尔巴哈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同列宁的关系;1933-1944.12 ,参加国际文学杂志编辑部的工作,深入研究了歌德 、席勒、荷尔德林、巴尔扎克、托马斯曼、普希金、托 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卡连柯、肖霍洛夫、高尔基 等人的作品,论现实主义的历史(1939年俄文译本) 艺术和客观真理(1934)、托尔斯泰和现实主义的 发展(1935)德国文学中的进步与反动(1947年 德文版)思想分期-4 4.1945-1971,回到匈牙利,任布达佩斯大 学哲学与美学教授。60年代形成以他为核 心的“布达佩斯学派”。【批判的、更新的马 克思主义】参照主要著作生平 Georg Lukacs(捷尔吉卢卡奇)1885.4.131971.6.4, 匈牙利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是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出生在布达 佩斯一个富有的犹太银行家家庭,父亲是匈牙利最大的银 行“布达佩斯信托公司”的董事;1901年被授予匈牙利贵族 称号。 学习经历:1902年布达佩斯文科中学毕业,进入布达佩斯 大学,学习法律、国民经济学、文学、哲学等,1906年到 柏林学习,10月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1909年布 达佩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戏剧的形式),因青年 黑格尔(和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完成于 1938年, 1948年出版)从苏联科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生平(续) 1912-1917年间,在柏林、海德堡攻读德国古典哲学和现 代西方哲学,在海德堡,他领会了存在主义的先驱祁克果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真谛,还和那些活着的大师如胡 塞尔、狄尔泰、李凯尔特、文德尔班、马克斯韦伯、西 美尔、拉斯克、恩斯特布洛赫等密切接触。这段时间当 是卢卡奇创造性理论思考的基础。 1930-1931,在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工作,研读 了当时还未发表的1844年手稿,“在阅读马克思手稿 的过程中,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有的唯心主义偏见都 被扫到一边去了”。 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再度去莫斯科,一直到二战结束。 卢卡奇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其实很微妙。“苏联的哲学家 们将永远记住乔治卢卡奇这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对世 界文化、哲学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与斯大林主义的微妙关系 支持斯大林反希特勒的斗争,支持斯大林 对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思想的 批判,支持斯大林对列宁的社会主义可以 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的捍卫。 对斯大林搞个人迷信、搞清洗运动以及对 德国古典哲学取敌视态度等做法不满。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积极参与“裴多菲俱 乐部”批判斯大林和教条主义。因文惹祸的几个事件 为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探讨匈牙利、中西欧 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原因而写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1923)一出版就在共产国际内部受到严厉批 判,被逐出共产主义编辑部,卢卡奇也为此 书进行过多次自我批评,其中“新版序言(1967) ”是发自内心的;可在西方却受到不少左派知识分 子的极力推崇【特别是梅洛-庞蒂,他奉历史与 阶级意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成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某些流派(如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的思想源泉。勃鲁姆提纲(Blum Theses) 1928年受托起草匈共二大的报告匈牙利 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关于匈牙利共产党任 务的纲领即勃鲁姆提纲用建立在资 产阶级民主基础上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 主专政”,即工农民主专政【不久之后即成 了匈牙利政治的现实】取代“无产阶级专政” ,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争取人民阵线同盟军 ;被共产国际和党内反对派斥为“取消主义” ,他为此被迫作自我批评(右倾机会主义 )并一度停止政治活动。文学和民主和对斯大林主义的 批判 1949年因文学和民主 主张“社会主义是从民主中产生 出来的”(重提勃鲁姆提纲的“人民民主”观点),而被 指控没有跟上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势,宣扬“人民民主” 和“人民民主的文学”,反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 主义”。“表现主义的争论”(与布莱希特)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积极参加“裴多菲俱乐部”,批评揭 发当时匈共领导承袭苏联模式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的 错误,主张改革,在纳吉政府中担任文化部长后因反对政 府退出华约而辞职。“匈牙利事件”(1956)结束后 , 1957年回到匈牙利,但因参加纳吉政府(1956年10月) 被开除党籍,1967年恢复【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匈牙利事件(1953.10.23-11.4)“是匈牙利人就站到我们这边来”、“俄国佬滚出去”、“把拉科西投入多 瑙河”、“我们要纳吉”等口号。接替了拉科西马加什任匈牙利劳动人民 党第一书记的格罗艾尔诺于晚上8点在电台发表了措辞严厉的讲话。 他把几十万示威群众称为“匈牙利人民的敌人” ,将人们对匈苏不平等 关系的指责斥为“卑鄙的谎言,怀有敌意的杜撰”。 24日中午,纳吉在 通过电台发表的“告匈牙利人民书”中向人民承诺:政府将在“1953年6 月决议”的原则基础上,全力实现国家在党的生活、国家生活、政治 生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彻底民主化,“走符合我们民族特点的 建设社会主义的匈牙利道路”。 24日下午,在没有获得匈牙利政府正 式邀请的情况下,苏联发动了代号为“行动波”的第一次干预行动。 。 “一场匈牙利和苏联之间的冲突开始了”。 【苏联第二次干预:28日以后苏联领导人的态度明显转变,赫鲁晓夫 在3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宣布,苏联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在匈牙 利整顿秩序”。】25日,布达佩斯发生两起流血事件:纳吉期待着匈 牙利事件能有一个“波兰式”的解决结果。然而此时,苏联模式和苏联 控制带来的痛苦和怨恨刺激着匈牙利人,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吸引着 他们,波兰的成功鼓舞着他们,西方的宣传煽动着他们,苏军的坦克 威逼着他们,多年来压抑在心头的民族屈辱感在激励着他们。 3日晚10点,帕尔将军率领的匈牙利代表团与苏 方开始谈判。史料表明,谈判进行一半即被苏联 克格勃主席萨罗夫率人打断,匈代表团成员被抓 。4日凌晨,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 宣告成立。一刻钟后,纳吉向全国人民发表了最 后一次讲话,“今天黎明时分,苏联军队开始进攻 我们的首都,其明显的用意是推翻匈牙利合法的 民主政府”。匈牙利军队没有进行抵抗。15分钟后 ,苏军以17个师的兵力向布达佩斯发动了代号为“ 强风”的军事行动,并迅速地控制了匈牙利全境。 历时13天的事件给匈牙利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 失和人员伤亡。纳吉及其政府成员携家人共47人前往南斯 拉夫驻匈使馆寻求政治避难。11月22 日,在得到匈牙利 方面将纳吉等人送回各自家中并保障其安全的承诺后,南 斯拉夫同意纳吉等人离开使馆。可是,纳吉等人坐的车刚 驶离使馆就遭到苏军的劫持,23日纳吉被送至罗马尼亚, 软禁在靠近布加勒斯特的斯那科夫政府别墅。1958年1月 28 日,“纳吉案件”的审理在布达佩斯正式拉开帷幕。纳吉 被指控犯有“发动并领导阴谋推翻人民民主制度的罪行和 叛国罪”。 1958年6月16日,媒体公布了匈牙利人民共 和国司法部关于判处纳吉伊姆雷和他的同谋者死刑和徒 刑的公告。 在匈牙利本土,这一事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被定性为“ 反革命案件”,但在东欧剧变后又被称为“人民起义”,“与 1848年1849年的革命和自由斗争具有同等的意义”。 主要著作 1.心灵与形式(1910,写于1910-1911,曾在西方 杂志陆续发布); 现代戏剧发展史(1911【1908年2月发布,获克里斯 蒂娜奖金,1908年初学马克思主义】); 海德堡艺术哲学(写于1912-1914);审美文化 (1913美学写于1914-1915)、小说理论( 1916,写于1914-1915)(对阿多诺思想的暗中启迪) 2.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与存在于时间的呼 应)、列宁:对他的思想的联系(一致性)的研究( 1924)【即“思想体系”】N.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1925)等主要著作续 3.青年黑格尔(1938年写成,1948年出版) 、歌德和他的时代(1947)、托马斯曼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1948)、 理性的毁灭【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即对自己 过去的清算】(1955年发表)马克思、恩格斯 与拉萨尔关于济金根的论争(1933)(拉萨尔 写作的一个剧本的名字,主人公也是此名) 4.现实主义问题(1954)、美学史论文集 (1954)4.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批判地重新 评价自己一生的活动 4.1957年发表批判现实主义的当代意义自 传补遗马克思主义美学入门,审美特征 (1963,美学第一卷)、社会存在本体 论(197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构之准备、尝 试)欲从本体论上为人际关系奠立根据,以完成 一部伦理学著作为垂暮之年的使命,因为他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意愿在于关心人、关心人的价 值、尊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命运和前途 ,马克思在其著述与实践中已指明但生前未来得 及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在本体论而 非认识论,“回到存在”的口号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比较1.黑格尔通过论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展开其全部辩证法内容。他 把绝对精神看做是“实体-主体”,绝对精神通过自身的运动外化为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外化】过程最后回复到自身。实体 成就为主体的过程。出发点-目的,仿佛一个圆圈。 2.黑格尔用这种相互作用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猜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 性,并把历史看做人的自我创造的过程,从而把历史观从形而上学中 解放出来而成为辩证的。 3.黑格尔把“实体即主体”针对康德的不可知论提出(现象与物自体的 划分)作为论证主体和客体统一性【同一性】的基础。【 unity/identity】 1)卢卡奇把人作为“实体-主体”:在以往的社会中,人们由于活动的 分散性而不能把自己理解为社会存在,因此主体创造了客体却反被客 体支配,主体异化于客体之中;在无产阶级产生后,整个社会就是这 个阶级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阶级的命运也就成为一个总体的社会的 命运,因而对于这个阶级来说,自我意识同时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的正 确认识,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自我意识-自 我认识】续比较2)在卢卡奇那里,主体和客体同一的实现,不仅在于人是创造历史 的“实体-主体”,还在于人发展成为无产阶级之时,就把社会的一切都 包摄进自身,这样才能克服自身的异化,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人。 3)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来阐 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卢卡奇则从从“ “实体实体- -主体主体” ”、主体包摄客体出、主体包摄客体出 发发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样卢卡奇就把自然界排除在外,因为 自然界不是人创造的,而是独立于人及其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