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6页
第2页 / 共136页
第3页 / 共136页
第4页 / 共136页
第5页 / 共136页
第6页 / 共136页
第7页 / 共136页
第8页 / 共136页
第9页 / 共136页
第10页 / 共136页
亲,该文档总共1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主讲人 北京体育大学 武国政一、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n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践证明,如果运动员 的力量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要提 高机能能力,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掌握 合理的运动技术是不可能的。可以说, 力量素质水平是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前 提和条件。 因此,合理地进行力量训练 ,掌握现代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教 练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关键。 1.运动训练中的适应、负荷与应激原理n 1.1训练适应原理n“训练适应”是反映运动员机体在长期训练和 外界环境(指自然环境与训练、比赛环境、其 中主要是训练负荷)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生 物学方面的“动态平衡”(指能量消耗与补充 的动态平衡)。这种适应能满足竞技比赛所需 要的各种机能能力,并按照“刺激反应适 应再刺激再反应再适应”的规律变化。n运动训练的任务就是通过合理的训练负 荷,打破机体原有的生物适应与平衡, 使机体在新的水平上产生新的生物适应 与平衡。1.1.1训练适应的构成因素 n训练适应是指运动员通过长期训练所获 得的能适应比赛需要的各种机体运动能 力的生物适应性,即通常所说的竞技能 力。因此,训练适应的构成因素就是各 种竞技能力的最佳生物适应性。n它包括:呼吸循环与能量代谢系统的训练 适应:n这种训练适应主要表现在心血管、呼吸 及能量代谢方面的生物适应。这种训练 适应决定着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大 强度比赛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安静与运 动时机能出现节省化(如安静时心律减 少,血压降低;定量负荷时心律、血压 、心输出量相对较少,肺活量、最大肺 通气量与最大吸氧量增加等)。支撑运动器官的训练适应:n这种训练适应主要表现在肌肉、骨骼和 关节结构上的生物适应性变化。如肌肉 收缩力量的提高,骨骼与关节结构上的 生物适应性的变化。例如,柔韧性和协 调性提高,肌肉能源物质和肌红蛋白的 增高,酶的活性提高等。这种训练适应 直接决定了力量、速度和支撑运动效果 的提高。神经、心理方面的训练适应:n主要指神经系统建立各种动作条件反射 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复杂多 变的训练与比赛环境的影响。n这种训练适应是掌握复杂技术动作、提 高机能、形成良好、稳定的竞技心理状 态的基础。健康训练适应:n这是指合理的生活制度、营养、饮食对 运动训练产生的积极作用,使运动员的 健康水平提高,伤病率下降。n对保证训练进程和比赛至关重要,尤其 对优秀运动员显得更加重要。运动员的自我完善与比赛适应 :n主要指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和技 术、战术能力的完善,以及比赛中运动 员的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提高等。n这些都是提高专项能力、专项运动技术 水平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提 高。1.1.2训练适应的生理机制:n训练适应过程主要是人的机体对外部刺 激的一种生理适应过程。n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训练适应的形成 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刺 激阶段。n机体被施加的刺激包括:n训练中的训练负荷、场地与器材等;n比赛中的比赛负荷、比赛环境与比赛条件等;n生活中的饮食、作息制度与时差等。n这些刺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运动员进步与提 高的速度与幅度。 第二阶段:对刺激产生直接的 应答性反应阶段。 n运动员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其机体内 外感受器产生兴奋,将兴奋传输到内脏 和运动器官,使之尽快处于工作状态, 对外来刺激做出运动必需的应答性反应 。 第三阶段:对刺激产生局部或整 体的适应阶段(短期适应)。n机体器官与系统接受刺激之后,机能状 况由开始的急剧上升逐渐趋于平衡,此 时,机体的某项应答指标虽不再上升, 但仍能承受得住同等的外界刺激,这就 表明机体已对该刺激产生了适应。第四阶段:结构与机能改造阶段 (长期适应形成阶段)。n在全面增加与系统重复各种外部训练刺 激的基础上,使各相应的机能系统与组 织器官产生明显的结构与机能的改造,第五阶段:训练适应的衰竭阶段 。n通常只要采用“维持性负荷”就可以保持已达 到的训练适应水平。完全停止训练或急剧地长 时间的降低训练负荷会引起训练适应的消退, 各种已获得的机能和结构的改造就会消失。产 生训练适应所用的时间越短,其消退地速度越 快n 例如,在两个月紧张的力量训练后完全停止 训练,经过两周后,力量素质就会明显下降经 过25个月后就降回到原来的水平。n因此,一方面要避免适应的消退和再适应过程 的反复出现,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用长时间高强 度的刺激去盲目的追求更高的训练适应。1.2训练负荷原理:n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最重要的控制与影 响因素。n了解和掌握负荷与应急的基本原理是进 行科学训练的关键。1.2.1.运动负荷的概念:n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在承受一定的外部 刺激时,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表现 出来的应答反应的程度。1.2.2.运动负荷的结构与分类 :n运动负荷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结构 构成的完整系统。1.2.2.1.负荷强度与负荷量:n运动员的任何身体活动,都会引起人体产生解 剖、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练习量(负荷 量),练习强度(负荷强度)及练习密度等负 荷因素,都会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教练员在 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考虑到以上各个方面,并 根据专项比赛的机能和心理特点,形成符合运 动员人体特点的训练计划。因此教练员必须在 赛前训练阶段正确地确定出应当强调哪些负荷 因素,才能达到预定的成绩。一般来说,以速 度和力量为主的项目,应当强调训练(负荷) 强度;而对于要求高难技术动作的项目则应当 首先重视训练难度。篮球运动是以全面的运动 素质和完美的技巧相结合的集体配合项目,所 以,即应该强调负荷强度,又应该重视训练难 度。1.2.2.1.1.负荷强度:n也称练习强度。是指单位时间或单个动作中的 所完成的训练量或所表现出的生理、心理负荷 反应量。在现代训练中负荷强度在比赛和训练 安排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训练已由突出训练 量而转向突出训练强度,这是因为比赛负荷的 核心是负荷强度,运动成绩就是一种最主要的 强度指标,竞技比赛主要是比“强度”而不是比“ 量”。为此,现代运动训练对负荷强度的研究 越来越深入。为了提高或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负荷刺激强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阈值水 平。在力量训练中,低于运动员最大力量30% 的强度是没有训练效果的。能够使心肺功能的 训练产生效果的最低心律阈值,应达到130次/ 分。运动员应采用超过其最大能力60%的刺激 强度进行训练才能获得提高运动成绩的训练效 果。n训练中采用较低训练强度训练,提高速度就 会缓慢,但却可以保证机体的充分适应及运 动成绩的稳步增长。n与此相反,大强度负荷刺激的结果是成绩提 高迅速,但机体所产生的适应不稳定,成绩 的提高因没有扎实的基础而呈现起伏不定。n因此,训练中应采用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交替 增加的方法。1.2.2.1.2.负荷量:n也称作练习量。是指在持续、连贯的身体 活动时,运动员机体在承受一定外部刺激 总量时表现出来的内部负荷的程度。负荷 量是达到较高训练水平的前提。负荷量主 要包括训练量、比赛量、心理刺激量(训 练和比赛中运动员所承受的外部心理刺激 的总量)、内部心理量(多次测得指标的 总量,如反应时、注意力等)。n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训练的负荷量将变得非 常重要。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在训练量方面 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他们必须完成足够的训练 量。科学而有效地增加训练量,是现代训练首 先需要重视的问题。大运动量训练无疑会带来 生理上的适应,不断地增加训练量对于任何需 要有氧代谢供能的运动项目都是十分关键的问 题;同样,对于那些要求完美的技术、战术技 能的运动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量的 重复练习,是高度完美、高质量动作的保证, 也是提高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和动作可靠性 的保证。1.2.3.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n现代运动训练中科学地安排和调控运动 负荷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保持良好 竞技状态的根本性手段。n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是运动训练的核心 问题,也是现代训练理论和教练艺术的 体现。n安排运动负荷首先应明确对运动员机体形成刺激的外 部负荷的各种练习手段使用的定量要求,及所使用的 练习手段对机体和训练效果将产生怎样的综合效应。n同一水平的运动总负荷可以由不同地量和强度组合而 成,也就是说,相同的运动负荷既可以通过突出强度 、控制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突出量、控制强度来实 现。然而,负荷总量的组合方式不同,所产生的训练 效果也不相同。n突出训练负荷量对机体的刺激较缓和,所产生的训练 适应程度较低,但相对较稳定,有利于延长超量恢复 保持的时间,但超量恢复的程度低,出现时间也较晚 。n突出负荷强度,则对机体刺激较强烈,能较快的提高 机体适应水平,而且超量恢复出现较早,水平较高, 但保持时间较短,不太巩固,容易消退。因此,必须 根据运动负荷的目的和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全面的考 虑和安排运动负荷,制定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最佳组 合方案。现代训练中运动负荷节奏的安排 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2.3.1.波浪型节奏:n负荷变化呈逐渐上升和逐渐下降的趋势 ,变化较缓和,对机体刺激不太急剧, 容易恢复,容易适应。n这种节奏形式的安排在任何训练阶段均 可使用,尤其适合于少年儿童训练。1.2.3.2.斜线渐进型节奏:n这种节奏的安排使负荷量斜线上升。n多在某一短期训练阶段运用(如准备期 ),少年儿童时期运用多,但上升斜律 不能太大。1.2.3.3.直线恒量型节奏:n在训练过程中,这样的安排使训练负荷 基本保持稳定。n这种负荷节奏主要适合于耐力或体操、 技巧等项目。1.2.3.4.阶梯型节奏:n这种节奏的安排使负荷的增加按阶段逐 步上升保持,不出现明显的下降,而 且总有两次是相似的,其它两次一高一 低。n这种安排有多种组合形式,常用于中周 期的负荷安排,尤其是比赛期的前期和 准备期的第二阶段。1.2.3.5.跳跃型节奏:n这是现代训练中的一种有效地大强度负 荷安排形式。主要按以下方式进行:n第一步 : 负荷剧烈增大(如从65%提高 到90%)。n目的是为了打破机体原有的训练适应的 动态平衡;n第二步:负荷剧烈下降(如从90%下降 到60%)。n目的是使机体迅速恢复并产生明显的超 量恢复;n第三步:逐步增加负荷到稍低于突然增 加时的负荷水平(如从60%提高到80% )。n其目的是使机体再一次接受逐步提高的 负荷刺激;n第四步:保持一段稍低负荷水平,使机 体对这一负荷产生适应;n第五步:负荷提高到略超过突然增大时 的那个负荷水平(如从80%重新提高到 90%或90%以上)。n从而使机体承受负荷的能力达到一个新 的水平。n跳跃式负荷节奏n多用于准备期的第二阶段(专门准备阶 段)或比赛期(围绕重大比赛)。n主要适合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少年儿童 初期训练不宜采用。训练中运动负荷安排的一般顺序 :n 先增加量,后增加强度。无论是训练课的负荷安 排,还是全年或多年训练安排,一般都是负荷量首 先加大,之后逐步减量、同时增大强度;n先加一般训练负荷量,后加专项训练负荷量。即在 加量中先加一般训练负荷量,然后在减一般训练量 的同时增加专项训练负荷量;n准备性训练阶段先加量,后加强度;比赛性训练阶 段则先减量后减强度。n先安排无氧非乳酸性负荷的训练内容(如速度力量 练习),后安排无氧糖酵解性负荷的训练内容(如 速度耐力练习),最后安排有氧性质负荷的训练内 容(如一般耐力练习);n先安排技术性负荷练习,后安排体能性负荷练习;n先安排训练性负荷练习,后安排比赛性负荷练习;n先安排生理性负荷练习,后安排心理性负荷练习。n合理的负荷练习程序,可以充分利用负 荷之间的良性迁移作用,使机体产生良 性的负荷效益积累,并可预防受伤和促 进机体恢复。1.3超量负荷与应激原理:n运动负荷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要想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就得不断的提 高运动负荷水平,打破机体对原有负荷 的平衡状态,达到一个新的负荷水平。 然后,稳定一段时间后,再增加负荷, 以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水平 的目的。这就是所谓超量负荷原理。n应激是指人体对外部突发性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