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8页
第2页 / 共118页
第3页 / 共118页
第4页 / 共118页
第5页 / 共118页
第6页 / 共118页
第7页 / 共118页
第8页 / 共118页
第9页 / 共118页
第1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转龙镇中学:李炳文散文阅读的 复习散文阅读复习三步走:v 回顾经典v 授之以渔v 临渊垂钓散文的分类v 抒情散文v 记叙散文v 议论散文苏教版散文v七年级上册:v为你打开一扇门 繁星v往事依依 十三岁的际遇v端午日 本命年的回想 v 春 夏 v 济南的冬天 蔚蓝的王国苏教版散文v七年级下册:v一面 v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v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v 柳叶儿苏教版散文v八年级上册:v老山界 枣核v背影 我的母亲v阿里山纪行 蓝蓝的威尼斯v美丽的西双版纳州 都市精灵v幽径悲剧苏教版散文v八年级下册:v海燕 白杨礼赞v石榴 错过v散步苏教版散文v九年级上册:v鼎湖山听泉 林中小溪v飞红滴翠记黄山 画山秀水v散文家谈散文 绿苏教版散文v九年级下册:v藤野先生 生命与和平相爱v热爱生命 享受生活v送行 雪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 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 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 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 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 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 答题时的五种意识 文本意识:以文解文(到原文中找答案 ) 文体意识:用文体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句、过渡 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 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要全,答题 要简洁 分值意识:要学会分析分值后答题散文的考点及试题类型v一、识线索v二、理思路v三、明主题v四、析技法v五、赏语言v六、品词句v七、述感悟例一(湖北襄樊)布 鞋1文章以 布鞋为线索,通过对 的问忆 ,表达了对 之情。(3分) (娄底)母 亲作者:肖复兴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 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 恰当的词语。(2分)v厉彦林 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 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 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 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 ,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 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 ,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 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 阙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 里烘烤,那 阙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 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 阉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 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 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 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 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 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 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 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 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子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 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 ,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 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 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v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 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 ,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 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 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 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 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 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 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 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人民日报2009年4月25日,有改动) 17文章以 为线索,通过对 的问忆,表达了对 之情。(3分) 18请从第段中找出具体表现“我娘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写在在下面 的横线上。(2分) 19认真品味文中第段加线句子,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2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 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20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卜面句中加点词语“贴”的理解。(3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 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21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分)例二(湖北荆州)向一棵树鞠躬 6(2分)本文思路清晰,概括起来说是由 写到 。 (河北)昙花终于怒放 1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 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高兴极了 。 (温州)老 屋 v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 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v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3) 站在老 屋门口例 三 (深圳)大唐柳色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太原)约会荷花 1揣摩文章题目,写出它的两重含义。( 2分) (厦门) 1.通读全文后,请为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 。(2分)例四(湖北荆州)向一棵树鞠躬 7.(3分)本文构思精美,主要运用了 的 表现手法。(内江)镜泊湖的黄昏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 丽。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 ,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 (2分) 例五(温州)老 屋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 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 加以品析。(4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 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 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 慰。例五(江西)闲读梧桐 4.大量运用短句、恰当使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两个 比较突出的特点,试任选其一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2 分) (烟台)绝 唱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 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2)从含义的角度: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 在空中高擎。 赏析:例六(常州) 锄柄上的眼睛 2第小节划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 心理?(2分)(广东汕头)寻石记 1.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 。(3分) 例六向一棵树鞠躬 8(2分)文章开头几段多处着墨来描写砖垛 ,试简析其表达作用。(河北)昙花终于怒放 4.选文第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什么?(陕西)陕北的山 4文章第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 什么作用?(4分)例七(湖北恩施州)向生命鞠躬 6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 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 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太原)约会荷花4文章说“美就是那么简单”,又说美“不是 那么简单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你的课 内外积累写一段话,表述你的看法。(不少 于80字)(6分)一、识线 索:1、分析标题:枣核、背影 2、分析贯穿全文的物、情等。3、游踪或见闻感受 (游记类散文一般以 游踪为线索)如阿里山纪行、鼎 湖山听泉(游踪:寒翠桥补山亭 庆云寺;时间:黄昏晚饭后 夜间)二、理思 路 v 过渡:常见的过渡形式或手段有三种:一是 关联词,如“因此”、“由此观之”、“然而 ”、“但是”、“总之”、“综上所述”等等 ,这类词语一般放在段首或句首。二是过渡句 ,即起承前启后、过渡搭桥作用的句子,一般 放在前一段之后或后一段之前。三是过渡段, 其作用与过渡句相同,放在两个段落或两个层 次之间。有时,过渡段就是一句独立成段的话 。v 照应:通俗说就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 构手段。常常是:交代在前,照应在后;暗示 在前,挑明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照应 分三种情况:开头和结尾照应。正文和标 题照应。有点题照应和解题照应两种。行文 中互相照应。有“远照应”、“近照应”两种 。三、明主题v分析文章开头结尾v分析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v分析文章所隐含的感情 例:九上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课课 文所写的景 物情感活动动的状 况 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飞红 滴翠记记黄 山 画山秀水v象征 : 海燕、白杨礼赞v借物喻人: 海燕、白杨礼赞v对比烘托: 海燕、白杨礼赞v欲扬先抑: 白杨礼赞v以小见大: 白杨礼赞v动静结合: 阿里山纪行v借景抒情: 春、济南的冬天v设置悬念: 枣核四、析技法五、赏语言一、从词语的特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 形式、结构作用等方面入手; 二、再分析对表现人物性格、情节内容、中心主 题、思想情感等作用等; 三、表述应说清专用术语及其本身的常规作用; 四、格式:手法+格的作用+语境作用(对象+特点 +情感)。六、品词 句v1、含义: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原则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语境义:具 体含义深刻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等)v2、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 系上分析考虑。 v3、结构上,应从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