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期末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22010杭州市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 此作赏析。2010成都市语文试卷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 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分)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分) 考题特点:1.重在内容理解、情感把握、语言品味;2.题型以填空题、简答题居多;3.题材大多选用课外的绝句,涉及各种 主题。考试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能力层次:C运用与评价 一、理解内容 二、把握情感 三、赏析语言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应是绿肥红瘦 3、无边落木萧萧下玉楼春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作品中的一个”闹“字自古被人称道,说 说它的妙用。1、品味词语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 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 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表现了 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1.从表现手法入手2.结合全句内容进行分析,即描 绘了什么内容3.结合全诗(全词)进行赏析, 说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点( 描绘的内容)+表达作用(情感)答题要点: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品味语句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塞外 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 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表 现了作者为国家担忧的复杂的情感。1.从表现手法入手2.指出诗句或词句描写的内容3.结合全诗或全词谈谈在诗词中的作用4.谈谈作者的情感 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点(描绘的内容 )+表达作用(情感)答题要点:一、巧用修辞 (1)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 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 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 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皎洁。 一、巧用修辞 (2)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 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 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 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 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一、巧用修辞 (3)3拟人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 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二、表现手法(1)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 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 、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 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 征富丽;等等。 二、表现手法(2)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 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 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 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 纯洁的操守。 二、表现手法(3)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 ,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 写景方式有: (三)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 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 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 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 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 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 二、表现手法(4) (四)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 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 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 法外,还用了以动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 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 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二、表现手法(5)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 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 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 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 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 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 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 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 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 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实战练 兵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颔联所描写的 内容。2.说说“喧”“动”的妙处。3.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天色已经晚了,一轮明月挂在高空, 皎洁的月光从如盖的青松间倾泻下来。山泉 清洌,淙淙流淌在山石之上,在月光下闪闪 发光,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 因“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 而见“渔舟”返棹。一“喧”一“动”,顿使静 谧的翠竹青莲、青松明月之间充满浓郁的 生活情趣,衬托出诗人自身超尘脱俗的心 理状态表达作者对安静纯朴生活的热爱、对 污浊官场的厌恶。 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_、_、_、_等 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 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桂花 (春)山(涧) (明)月 (山)鸟 幽静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诗人的 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茂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 媚好,白发谁家翁媪(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 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说说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注意:辛词大多抒发爱国忧民之情和壮志难 酬之感,具有一种雄浑、豪放、沉郁、悲凉 的格调。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的乡村生活热爱之情。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工描与白描)、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与景(抒情方式), 托物言志、衬托、象征、想象、对比、虚实结合 、比兴、正侧(面)结合,化用典故,动静结 合等等 3、语言特色:清新淡雅、明快浅显、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有感染力等 等 4、意境:幽静、萧瑟、冷清、悲凉、苍茫、恬 静、生机勃勃、静谧等等意象:人、事、物、景等 .6.情感:欢快、喜悦、热爱、向往、恬淡、孤寂 、无奈、失望、忧愁、憎恶、同情、惋惜、惆 怅迷惘、孤独寂寞、恬淡闲适、欢快愉悦 、激愤悲凉、安贫乐道、寄情山水、忧国 忧民、思念家乡亲人、惜别,愤懑、离愁别恨 、怅然若失、怀古伤今、感时伤世 格调(风格):悲壮苍凉(不得志者)、豪 放洒脱(豪放派)、淡泊宁静(山水田园 诗)、雄浑开阔(边塞诗)、委婉缠绵( 婉约派) 作用:画龙点晴、言近意远、音韵和谐、 余音绕梁等熟记答题表达格式 1、意象含义分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品味关键语句:含义+手法(修辞、表现手 法)+表达作用(情感) 3、表现手法的作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 义主旨情感)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诗+诗歌 写了什么(特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 评价(总分总式)大家来练练!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长。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辛苦。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问:1、诗的前三联站在母亲的角度描写了 对儿子的一片深情。颔联_、_两个字表 现了母亲在寒衣、家信中寄予的深情。2、根据诗句联想儿子面对母亲的关心 和问话时心情是怎样的?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唐842年八月,正是北雁南飞的季节,回鹘南侵,唐边民大批失散,犹 如孤雁分飞。(1)“仙掌”两句写孤雁夜间飞过汉宫,哀叫声触动了 失宠独处的后妃。(2)“菰米”两句是劝雁儿,南方水边也有可食的 东西。 问:(1)这首诗托物寓意,其中暗指人民因战乱而流离失 所的两句是_。(2)诗中采用隐喻的写法,用“灯暗数声”喻指_。(3)这首诗以凄凉的笔调,表面上写孤雁离群的痛苦 ,实际上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 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 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1、词的上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2、后人评价这首词写景抒情发议论,结合得非 常好,词的下片中写景的句子是_?发议论 的句子是_?3、读了这首词你能感受到了词人怎样的处世态 度?友情提醒: 没有古代文化的沉淀,就不能说你是一个文化人 。今后无论你走到哪、从事什么职业,都多多少少要 跟古典文化打交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浩如 烟海的古代典籍又怎么能只凭老师讲几堂课就能说得 清楚的呢。祖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