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范畴体系主体把握客体的基本环节环节一 存在和事物(一)存 在1.存在即“有”,与“虚无”;2.意识之外的存在,即客观存在;3.观念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 ,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 的东西”,“被抽象的、孤立的理解的、被固定为 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马克思“有,纯有,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规定。有在无规 定性的直接性中,只是与它自身相同,而且也不是 与他物不同,对内对外都没有差异”。“存在或有可以界说为我即是我,为绝对无差 别性或统一性”黑格尔逻辑学(二)事 物:1.对象在现实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别性的 统一2.具有个体性的确定性的存在。3.凡是构成人们的认识对象,包含差别 性和同一性的确定的存在,都是事物 。一个实物、一类实物;属性和关系;观念和思想。二 质和量(一)质1.某物之所以是某物而与它物相区别的 规定性。2.作为对象存在的事物是一种有限制的 确定存在。3.质是对象的还未分解的属性、特征的 总和,它以事物的全部具体特征表现 着事物的规定性。(二)量量是表示事物的等级、程度、规模、范围的 规定性。1.量表现的是同质事物之间的关系。2.量和质同时存在;在认识过程中质在量 先。3.量是比质更高、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认识 的范畴。4.量是连续性和分离性的统一。5.表现为内涵量和外延量两种形式。(三)质 和量的关 系1.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是对 存在的直接限制。2.质具有不可比较性,量可以。3.相互依赖,在统一中存在。4.互相转化:质量互变规律。三 一和多(一)涵 义1.可分性与不可分性;2.“一性”即事物的自身同一性,“多 性”即各个有别的“一”之间的差异 性;(二)适 用场合1.从对象的存在看,表现为:质和量之间的关 系。2.从对象的构成看,某一对象的各个不同要素 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多”,这些要素的统一 所构成的事物的整体是“一”。3.从对象的属性看,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是“ 一”,事物之间的个别性、特殊性是“多” 。4.从对象的量上看,“数”即是一和多的统一 。(三)关 系1.互相包含,互为前提;2.否定性的自身关系。四 本质和现象(一)涵 义1.本质:决定客观事物具有各种表现的 根据,是客观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 的方面。2.现象:本质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经验 的、感性的认识可以了解到的客观事 物外部的特性和特征,是客观事物外 在的、比较活动异变的方面。(二)区 别与联系1.本质是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现象中 的根据,而现象则是本质的个别的表 现;2.本质作为现象的基础,是比较单纯的 ;而现象中则包括整个现实,现象比 本质、规律更丰富。3.本质是比较稳定、平静的东西,现象 则是比较不稳定、不平静的东西。(三)全 面看待本 质和现象 的关系1.在现实中,本质和现象总是结合在一 起的。2.“否定肯定关系”黑格尔3.真象与假象4.从现象入手认识本质(三)本 质和现象 的客观性1.否认本质的客观实在性现象论2.承认本质的客观实在性唯心主义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现象只是感觉的总和”;罗素:“科学只应记述各种现象、科学的抽象本身并不是什么 现实的本质的反映,根本不必要去寻找什么不存在的形上的本 质”;波普尔:本质不过是根本不存在的“幽灵”;语义哲学:“唯一实在是词的结构和组合”(我们所碰到所研 究的);雅斯贝尔斯:整个世界不过是“虚幻的假象”;柏拉图:理念作为世界的最后本质是独立存在的、永恒的;新托马斯主义:上帝这一超验的实体才是唯一实在的本质;黑格尔:本质是精神性的绝对理念。3.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只在于反映事物内容深浅的不同 ,认识程度不同,并非真实和不真实的区别。二者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在对立统一中才有真实性 。事物的本质作为思维把握的对象,是贯穿在现实中 的客观的东西。只有透过现象才能达到本质。五 内容和形式(一)涵 义1.内容:事物构成要素的总和;2.形式:事物构成要素的结合方式或 结构方式。3.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二)关 系1.内在统一的关系:任何形式总是特定 内容的形式;任何内容只有通过一定 的形式才能存在。2.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3.内容是主导,形式依赖内容;同时, 形式具有自身独立性。六 实体和属性(一)涵 义1.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感性特质 经思维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质和规定; 2.实体是多种属性的统一体。(二)作 为认识的 对象,实 体和属性 均可单独 存在。1.实体是具有独立不依的自存性,它是属 性的载体,属性必须依附于实体才能存 在。2.实体是变化的主体,属性的变化只能发 生在主体身上。3.二者的地位和意义不同:实体是认识的 基本对象,是认识的目的;属性则是认 识的从属目的。(三)几 种误解1.实体“抽象存在”2.实体“属性的聚合”3.实体“物质最后构成”小结:1.实体与属性的关系是现实存在的具体事 物和其所具有的特质和规定性的关系;2.实体与属性之间表现为一种必然的联系 。3.实体是一切关系的存在的总体。七 原因和结果1.反映运动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 的相互制约、依存关系的哲学范畴。2.我们把引起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现象叫 原因;3.把在制约关系中被产生的另一些现象 (即原因的后果)叫结果。八 根据和条件1.用以区分规定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因的 一对范畴;2.根据是规定事物所发生的变化的性质 的原因;3.条件是根据得以实现出来的凭借的各 种因素的总和。九 必然和偶然1.反映过程中事物自身的确定性联系与 依条件为转移的非确定性联系之间的 关系的一对范畴;2.必然性是由事物自身的本质或根据决 定的、在变化中所具有的确定性的联 系;3.偶然性是变化过程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中所表现的非确定性联系。十 可能和现实1.过程所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之间的联 系;2.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潜在状态 ;3.现实性是已经产生出来的事物或现象 的当下存在,是比可能性更高、更丰 富的范畴。4.现实、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十一 个别、特殊、一般1.对事物自身包含的环节或一个事物与 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区分;2.个别:个体或个性;3.特殊:特殊的东西或特殊性;4.一般(共性):又称“普遍”,是具 共同属性的许多事物所属的类,或指 共同事物的共性。5.个性和共性是“关系”范畴的核心内 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