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核心点一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区域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 、蒙古接壤。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东北区的区位优势是: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面、北面、西面与朝鲜 、俄罗斯、蒙古接壤,东隔日本海、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并与华北 地区相连接。 特点影响 气候 条件温带带湿润润、半湿润润季风风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量300 1 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 热热同季制约约着区域农业农业 的生产产品种 、耕作制度、生产产季节节;可 满满足一年一熟;易受低温冷 害影响 地形、 土壤 条件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东东北黑 土、黑钙钙土广布、土层层深厚、有 机质质含量高影响农业农业 生产产的类类型该该 地土壤有利于农业农业 生产产社会、 经济经济 条件是重要的工业业基地,为农业发为农业发 展 提供机械设备设备 、化肥等;交通发发 达,对对外联联系方便;开发发晚,人 口密度低有利于农业产业农业产业 化的发发展 ,形成农农牧兴兴工,工促农农牧的 经济经济 格局为发为发 展外向型农农 业业提供机遇使农业经营规农业经营规 模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有利于绿绿 色农业农业 、大农业农业 的发发展核心点二 农业布局特点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 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 类型主要有耕作业、林业及畜牧业。 下列是对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比较,主要从分布区、农作物 种类及分布考虑,如表所示。农业农业 区主要分布区主要农农作物 名称分布 耕作 农业农业 区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辽辽河平原玉米很普遍,由南向 北逐渐渐减少 小麦和大豆由南向北逐渐渐增 多水稻辽辽河、松花江流 域的大型 灌区以及东东部山 区的河谷盆地林业业和 特产产区大、小兴兴 安岭和长长 白山区森林区大、小兴兴安岭鹿茸、人参长长白山区苹果、梨延边边柞蚕茧茧辽东辽东 低山丘陵和 半岛岛丘陵苹果辽辽南 畜牧业产业产 区西部高原 、 松嫩 平原西部 及部分林 区草地三河牛、三河 马马呼伦贝伦贝 尔市三河 地区东东北红红牛松嫩平原西部东北地区为什么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业?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和东部山区河谷 盆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热、水以及土 壤条件能够种植水稻。因此,这一地区为东北地 区主要的水稻产区。但是,在东北的其他地区, 随着纬度的升高,积温逐渐减少,在农业发展过 程中仍可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等措 施,使水稻种植向北扩展到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核心点一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 北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特点表现现原因(条件)影响大规规模 机械化 生产产建立国营农场营农场 100多个,拥拥有大重 型拖拉机2万多台,联联合收割机7 000多台,使用大型机械进进行机械 化生产产,东东北地区成为为我国农业农业 机械化(尤其是大型机械化)程度最 高的地区之一人口稀少,土 地肥沃,地形 平坦,集中连连 片,耕地面积积 广有利于推广先 进进技术术,实现实现 机械化生产产; 商品率高地区专专 业业化生 产产就作物品种来说说,水稻和小麦(春 小麦为为主)是本区的重要细细粮作物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东部的山间间河 谷盆地和辽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 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为为集 中。松嫩平原玉米分布较较集中,已 经经形成了我国著名的“玉米带带”建立在地理条 件内部分异的 基础础上是农业农业 科技进进 步,商品生产产 发发展,生产产地 域分工高度发发 展的结结果思维拓展 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叫分区专业化生产 ,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 商品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它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 ,尤其在美国。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 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 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 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核心点二 农业的发展方向 1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如图)2.不同区域农业发农业发 展方向与重点:东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农业发 展方向及重点:农业农业 区域农业发农业发 展的方向农业发农业发 展的重点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农产 品需求市 场场,继续继续 强化商品粮、豆等 大宗农产农产 品的生产产,以确保 国家粮食需求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农产 品进进入国内市场场能 力为为重点,发发展适应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优质 、 专专用品种,提高产产品质质量和竞竞争力;加 快发发展农产农产 品加工业业,促进进粮食转转化, 延长产业链长产业链 条。推进农业进农业 向规规模化、专专 业业化和生态态化方向发发展,建设绿设绿 色食品 基地 西部草 原区围绕围绕 生态态建设设与增加农农牧民 收入两大主题题,结结合退耕还还 林、还还草工程的实实施,大力 发发展生态农业态农业 和舍饲饲畜牧 业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设,发发展草业经济业经济 ,推 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围栏 限牧工程的顺顺利实实 施,发发展集约约化草食性畜牧业业山区以森林资资源保育为为核心,在 抓好“天然林保护护工程”的 同时时,多元开发发特色农业产农业产 品,在半山区实现实现 “立体开 发发”,在山区发发展特色农业农业 和特色产产品配套加工业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 药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经济 作物, 实现实现 由原料型生产产向原料及产产品加工并 举举的转变转变思维维拓展 东东北地区实现农业实现农业 可持续发续发 展的原则则:必须须从改善农业农业 生态环态环 境入 手,坚坚持开发发、利用与治理、保护护相结结合,坚坚持经济经济 效益、生态态效益的统统一。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图1和图2,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3题。2.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双选)( ) A.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B.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C.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D.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3.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双选) A.水土资源丰富 B.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 C.水资源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D.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BC CD读区域图 ,完成1、2题。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2.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DD.读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2007年)表,回答79题。7.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是( ) A.上海 B.黑龙江 C.吉林 D.浙江 8.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少但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水热充足 C.地形平坦 D.机械化水平高 9.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面向市场,强化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B.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C.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D.积极开发宜农荒地BBD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核心点一 改革开放前沿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珠江三角洲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 近东南亚。亚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我国广东省政府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 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第二产业所 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 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出路,为珠 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3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 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4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这样的区位条件 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 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5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 密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 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核心点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 ;1990年以后,珠江 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 (1)第一阶段特征及成因 19791990年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发挥当地的 优惠政策、廉价土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服务设施优势,吸引外资,引进生产 设备、技术指导以及原料、配件、图样,进行加工、组装,发展工业生产。(2)第二阶阶段特征及成因 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业化进进入第二阶阶段:抓住世界 经济经济 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发展和发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轮产业结 构调调整,推进进高新技术产业发术产业发 展的机遇,进进行产业产业 升级级,重点 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术产业 ,取代劳动劳动 密集型产业产业 ,并使之成为为主导产导产 业业。(3)珠江三角洲工业业化对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动作用 一方面,许许多乡乡村地区迅速变变成城镇镇,使城镇镇数量猛增,呈 现现出城市与乡乡村交错错分布的景观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规模迅速 扩扩大。两方面综综合的结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 提高,成为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思维维拓展 东东莞的工业业化与城市化进进程核心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2城市建设设相对对落后3生态环态环 境问题问题 日趋严趋严 重核心点二 解决问题的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 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以 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 等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因而形 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局面,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 。另外,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 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步趋同,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 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在积 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 心的大珠江三角城市群。3加强规划与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制定了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 、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外来人 口加强管理,一方面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 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另一方面出台 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