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神一、单项选择题 1众多中国古代建筑将哲学想象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之中,已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 征。发源于民间的徽派建筑,虽为人作却宛自天成,达到了“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 的和谐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 “物我为一”的精神追求。这表明( ) 传统建筑的价值在于思想性 传统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A B C D 2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它总结了春秋至 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 学、人类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这表明( ) 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 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独树一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B C D 3作家王蒙曾说:“百十年来谈中华文化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汉字。汉字给我们 的信息量实在是太丰富了,它既是一副美术作品,也表达着声音,还打着历史的典籍,表 达早已经不能够说话的那些人的智慧和感情。 ”可见汉字具有的重要价值( )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是中华文化的 基本载体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 B C D 42017 年 12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 讲话,引用中国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强调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 放包容的世界。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 ) 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的个性 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要共 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 要共商共建共享文化一体化体制机制 A B C D 5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岭南文化是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分 支。其中,广府文化中的广府话,是与海外语融合之后形成的独特方言;潮汕文化吸取海 外文化的优秀成分,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客家文化在进入北部湾后也拥有了海洋文化的 特色。岭南文化的这种特色表明( ) 地理环境决定了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色 岭南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通2过兼收并蓄,岭南文化吸收了海洋文化的特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地域特色 A B C D 62017 年 5 月 15 日,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外国团长配 偶参观故宫,并向来宾们介绍了故宫建筑特色,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名称中都有一个 “和”字,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和平、和谐的珍视和向往。可见( )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传统建筑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 B C D 7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活动,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 为贴切的是( ) A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 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 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8在血雨腥风、内忧外患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换取了 国家新生。然而一些人,把恶搞先烈当“时髦” ,以调侃英雄为“能事” ,用灰暗的心理、 扭曲的心态在网上质疑英雄人物的事迹,诋毁英雄。下列评论正确的有( ) 抹黑英雄就是抹黑历史,崇尚英雄就有民族未来 玷污英雄光辉形象,缺失良知、 超越道德底线 论证置疑能明辨是非,网络表达也须充分尊重 先烈壮举熔铸精神丰 碑,中华民族精神岂容亵渎 A B C D 9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 江南三大地理板块。它们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 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 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或新安文化)三大亚文化板块。由此可见( ) 中华文化能与其他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文化有明显的区域性 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 B C D 10李克强总理在英国智库发表演讲时说,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虽然东西方 文明源头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可贵。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因为(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 包容是发展本民族文化 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 包容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文化多样性是 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包容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A B C D 11 诗经中的“夙夜在公” 、贾谊的“国而忘家”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事例与这种精神最相 契合的是( ) A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B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D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12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欧美以及联合国大会上的多次演讲中,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实 现中国梦的需求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三重视角,向世界发出清晰承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 展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以和为贵”的和 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 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3人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 “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 “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 “礼之用,和为贵。 ”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 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 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 5000 多年历 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之中”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 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 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 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享誉全球。保留和继承中国味道,让中国味道满 园飘香,是发展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美食节目中国味道寻找传家菜以“寻找传家菜”为核 心主旨,透过美食向观众呈现一个个普通人身上的人情温暖和技艺传承。节目通过展示一 道道传家菜的传奇故事、独门技艺,以及一个又一个沉浸于美食世界的传奇人生,让埋没 于市井的美味珍馐,隐藏在普通家庭餐桌上的家常菜,在节目中大放异彩。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保留和继承中国味道,让中国味道满园飘香。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教育部决定:2017 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 14 年抗战概念,8 年抗战一律改为 14 年抗 战。抗日战争是以 8 年算,还是以 14 年算?一直以来,这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 2011 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 80 周年时, 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提出了“14 年抗日战 争”的概念;2014 年 9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 69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可见,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 允、最权威的评价。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李宗远说,14 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 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张玉来说,14 年抗战史的书写,有 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4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 1931 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 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张玉来认为,应以 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 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 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 14 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单元综合测评单元综合测评( (十一十一) )1C 表述错误,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价值在于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说法正确,但是题干没有提到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选;题干中发源于民间的 徽派建筑,虽为人作却宛自天成,达到了“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的和谐境界,体现 了“天人合一” “物我为一”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传统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符合题意。 题干中“众多中国古代建筑将哲学想象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之中,已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 象征。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符合题意。故选 C。 2C 材料中对于黄帝内经的阐述表明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 和整体性的特点,正确。说法本身错误,不选。实现文化创新不必一定要独树一帜, 不选。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内容丰富,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正确。故选 C。 3B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错误。汉字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正确。文字的出现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错误。故选 B。 4C 我们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个性,但不代表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的个性,不 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 律平等的原则,正确。要“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交 流中要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正确。在文化交流中共建文化一体化体制机制 的观点不正确,不选。故选 C。 5D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 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是错误的。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 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岭南文化的这种特色表明中 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地域特色,通过兼收并蓄,岭南文化吸收了海洋文化的特色,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 D。 6A 表述错误,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与题意无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