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现代性与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一)新时期启蒙主义发生的历史条件 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任务的急迫性,革命取代了启蒙,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以后中断了,但是在20世纪80年 代得以恢复,形成了新时期启蒙主义思潮,是思想解放和改革 开放背景下的心启蒙运动,是“五四”文学思潮的回归。 1、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与传统文学制度的松弛 ,其中以朦胧诗文学思潮为标志; 3、民间发起的一场新启蒙运动。(二)新时期文学主潮的启蒙主义性质 新时期文学的思想倾向是争取现代性,这一点就确定了它 的启蒙主义性质。 1、“左”的思潮受到批判; 2、“伤痕文学”:蒙昧与文明的冲突 3、朦胧诗:不仅表现对社会的关怀,更表达了自我实现 的追求,是启蒙立场的积极表现; 4、“反思文学”进一步挖掘“文革”及“左”的思潮的历史根 源。 “朦胧诗”文学思潮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食指、北岛 、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精 神内涵的三个层面:一是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 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 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以往 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 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 义上讲,“朦胧诗”崛起,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崛起。 改革文学思潮 所谓“改革文学”,堪称20世纪中国 文学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比之“伤痕文学” 、“知青文学”、“朦胧诗”、“先锋文学” 等,它或许不是最显眼的,但它同改革的关系是最直接的。其 称其为纪念碑,是因为就文学创作而言,它已成为历史与使命 的达成,意义归于历史。 以1979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而拉开了序幕。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张洁沉 重的翅膀 、贾平凹鸡窝洼人家 ,柯云路新星、路 遥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小说发表,引起哄动。 寻根文学思潮 真正大规模打出“文化寻根”大旗是在1985年。 在此以前,作家们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 的批判方面,过于强大的政治压力使文学的实验无法健康正常地 发展。1985年文化寻根意识的崛起,在政治和文化的多重关系 下直接带动了文学上的实验,唤起作家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自觉 关注。 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不约而同发表了各自的宣言,包括阿城、 郑义、韩少功、郑万隆等。 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 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 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 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 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 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作家 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叶辛、刘海等,代表作品 有今夜有暴风雪、我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片神奇的 土地、蹉跎岁月、青春无主等。 小说描写了一群上海知青于70 年代到贵州 偏远山区插队落户的故事,以柯碧舟和杜见春的 命运遭际为主线,以柯碧舟与杜见春、邵玉蓉之 间的感情纠葛为基本情节,生动地记录了一代知识青年所度过的 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真实地展示了他们所走过的那 条虽曲折坎坷、但奋进向前的道路。突出的特点便是有别于若干 以悲叹为主调的知青文学,它没有片面地强调社会环境的险恶和 局限于描写知青们历经磨难、遭受屈辱乃至走向沉沦与毁灭。相 反,把个人的不幸放到整个人民蒙难大的环境背景下去考察,将 其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表现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一代 青年完整的精神风貌。其基调是健康高昂、激励人心的。 如孽债: 小说以全新的 视角展现了知青生活的另一面: 他们曾在飞红流翠、风光旖旎的西双版纳度过“无悔的青春”, 尔后又在大返城潮流的冲击下纷纷返回高楼林立、繁华热闹的 东方大都会上海。地域的反差,时代的变化,使他们走上了迥 异的人生旅途,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他们遗留在西双版 纳的儿女却念念不忘自己的亲生父母,结伴到城市来寻亲,于 是便发生了一系列情与理、情与法的难分难解、无可奈何、令 人怦然心动的故事。 总之,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 对历史反思的深化过程,从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不仅继 承了“五四”的传统,而且也是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得到深 度的开掘。 (三)新时期启蒙主义对革命古典主义的反拨 5070年代的小说创作贯穿着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1958年后是“两结合”。无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还是“两结合”实际上都是新古典主义的中国形式。这一时期主流 小说的古典主义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带有浓厚 的革命色彩。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主流小说的创作实践, 其主流小说主要顺应政治“意识形态、崇尚理性、规约性强”的古 典主义色彩以及“革命的古典主义”。 主要特征: “典型环境”描写、“典型化”人物塑造、英雄主义崇高风格革命古典主义的文学典型:样板戏革命古典主义的文学典型:样板戏 样板戏人物总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钢铸铁浇 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在精神上无限高尚、高大 ,但是却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他 们是一群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英雄。 是按照神话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来的。新时期启蒙主义对革命古典主义的反拨表现新时期启蒙主义对革命古典主义的反拨表现 第一,以人性、人道主义对抗“左”的政治理性 第二,描写普通人的形象,同情普通人的命运,揭示人性 的复杂,抛弃“典型化”及讴歌政治英雄形象创作路线; 第三,抛弃了更恶名古典主义的理想主义崇高风格,表现 出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发现了虚幻理想后面的的真实苦难 ,虚假崇高后面的残酷。(余华的作品)(四)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历史经验 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不足,它阴蔽了现代性的阴暗 面,也障蔽了个体自由与社会进步之间的二律背反以及精 神世界的超越性追求问题。 第一,历史主义的角度和和整体化的价值观:它是从政治 文化而较少从个体价值的角度来思考历史和现实;未涉及 个体与民族命运的差异、对立;社会进步不能代替个体发 展的要求(“大叙事”掩盖“小叙事”); 第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思能力的缺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往往导致自身独立性的丧失,影 响了它的思想深度。(莫言) 第三,乐观主义不仅歪曲了历史,也体现了一种肤浅虚假 的理想主义(光明的尾巴) 第四,对精神自由的关注不够。 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本意:生命中有太 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他认为塞万提斯 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 昆德拉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 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 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第五,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的忏悔意识不足,缺乏精神的 深度, 很少有如鲁迅的作品、巴金随想录作品等。 巴老在文革中也被迫害过,他的爱人 萧珊也在频繁被批斗中病逝。可他还是 “活了下来,而且还健康,头脑也不糊涂”. 是他对正义的坚信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支撑着他熬过艰难的 岁月,使他没有被压垮。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关注。 在随想录中,巴老不仅反思国家和民族,反思别 人,还反思自己,忏悔自己。 相对于其他人的不忏悔和部分忏悔,巴老的忏悔是彻 底的忏悔,这是巴老过人的胸怀和情操。他的自我介绍只 有十个字: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 (五)新时期启蒙文学的历史意义 第一,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终结了革命古典主义; 第二,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恢复了“五四”文学传统,使中国重新 向世界文学开放,融入了世界文学的大潮; 第三,启动了文学现代性,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发展的新起点; 新时期文学带有多种文学思潮的因子,特别是新时期后期和后新 时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写实和现实主义的冲击波)、现 代主义(后朦胧诗、先锋文学)等; 第四、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史新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发挥了推动 改革开放,促进现代建设的历史作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