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8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5页 / 共48页
第6页 / 共48页
第7页 / 共48页
第8页 / 共48页
第9页 / 共48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第十章 传统伦理与中国特色企业 伦理文化的建构 n一、理论背景:中国古代的义利、欲理、人我、志功、生死之辩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作为对理想人格造就过 程中的一些基本环节,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进行 了极多的探讨,并为此留下极为丰厚的思想文化 遗产。显然,我们不可能罗列其中所有的内容, 而只能就其中最主要的范畴作一理论上的归纳。 这些范畴主要有义利、欲理、人我、志功、生死 等关系问题。 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1、义利之辩 n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体系中,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讨论和争论 最多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它也构成中国古代伦理中最基本的一对范畴。n尚义反利主要是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孔子最早探讨义与利的问题:“子 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 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由此,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 ,提出了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命题 。孟子把孔子的义利观进一步发展了。他强调“惟义所在”:“大人者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据孟子 梁惠王篇记载,当孟子游说梁惠王时,梁惠王问他:“何以利吾国 ?”时,孟子的回答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尚义 反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主张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汉代儒家的最主要 代表人物董仲舒也继承了孔孟尚义反利的这一基本思想。所以汉书 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的命题。此命题深得后世儒者的景仰和推崇。譬如,宋代的朱熹就极 推崇董仲舒这样一个思想,认为这一“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与延平李先生书) 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1、义利之辩n作为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荀子却和孔孟的尚义 反利思想有所不同,他从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理论出发, 明确认为义和利皆为人所固有的两种追求,只不过其中义 是第一位的,而利是第二位的。所以,荀子认为:“义与 利者,人之所以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 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故义胜利为治世,利克义者为 乱世。”(荀子大略)也因此,荀子认为“不学问 ,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惟利所在,无 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儒效)由此 可见,荀子在义利的关系问题上比孔孟的观点要更符合人 性存在的本来面目。尤其是他既反对以义反利的片面性, 又鄙视“惟利所在,无所不倾”的不道德行为,这无疑是 非常合理的。 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1、义利之辩n墨子则明确反对儒家的义利观,提出义利统一和并重的思想。墨于认为 义利是统一的,义即利。所以,一方面墨子贵义,声称“天下莫贵于义 ”(墨子贵义)。但另一方面,对什么是“义”的理解,他和同 时代的思想家不同,而是主张义即是利。所以,他主张考察统治者是否 仁义,应当要“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因 此,在墨子看来,百姓人民之利,乃墨子认为的最高的“义”。墨子这 个义利统一的思想到了明清之际发展为义利并重的学说。由于直接秉承 儒家尚义反利思想传统的宋明理学,把义与利绝对割裂了,特别是“正 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语)之类的说法显然是有悖 情理的。于是,明清一大批具有启蒙思想的伦理学家,便在批判宋明理 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并重的观点。这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颜元,他 在其四书正误这部具有启蒙思想的著作中曾这样写道:“后儒乃云 正其谊不谋其利,过矣;宋人喜闻之,以文其空疏无用之学。予尝矫其 偏,改云: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可以说,这一义利并 重的思想,强调在正义明道的前提下追逐功利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已具有了相当进步的启蒙意义。 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1、义利之辩n道家的态度与儒墨均不相同,既排斥利,亦摈弃义。庄子 认为:“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 论)这一义利皆斥的思想源于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基本 观点。因此,由于义利皆属人为,所以,它均遭道家的排 斥和鄙视。n在上述诸种义利之辩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义利统一 是古代思想家认可的理想境界。但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儒 家的尚义反利和重义轻利的传统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心态影 响最大。因着这一影响也就使得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伦理文 化中积淀了一种深沉的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而且,特 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样一个传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道 德理论和实践。 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2、欲理之辩 n在中国古代伦理学家那里,欲,即是指欲望、人欲;理,则 是指理性的规范或称理智的原则。在古人看来,人有七情六 欲。因而对于人欲是否能满足它以及如何满足它,这也成为 伦理思想家们讨论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一探讨在中国古代伦 理思想史上就具体表现为绵延不绝的欲理之辩。n先秦儒家和墨家都主张节欲。孔子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论语为政)孟子则称“养心莫善于寡 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孟子尽 心下)因而,在孔孟看来,人不可能无欲,但欲又是必须 有节制的。这个节制的标准就是“仁义”。所以,孟子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2、欲理之辩n荀子比孔孟更倾向于承认人之欲。他反对片面去欲或寡欲 ,认为人的欲望只要善于节制即是合理的:“虽为天子,欲 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 也。”(荀子正名)所以,荀子对人欲的基本伦理态 度是:“进则近尽,退则求节。”为此,荀子还论述了节欲 的必要性,因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个人的欲望,于是欲望 与欲望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 则穷。”(荀子礼论)至于如何节欲,荀子也认为必 须以道制欲。“以道纠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 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荀子乐论)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2、欲理之辩n墨子也颇有节欲的观点。他重苦行,主张“生不歌,死无 服,以绳墨自矫”。但墨子从唯物论的经验论出发,同样 承认人的基本欲望应该满足。所以,他曾这样说过“民有 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 巨患也。”(墨子非乐上)可见,他主张人之基本 的衣食之欲是必须满足的。因而,墨子节欲观中所反对的 是侈欲:“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 所安,以此夸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墨子 非乐上)据史书记载,墨子及其弟子的一生正是节侈欲 、重苦行的一生,其德行极受后人的敬仰。 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2、欲理之辩n与儒墨不同,道家则明确主张无欲,他们认为欲是危害 人生的。所以,老子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三十七章)当然,老子也无法否认人从根本上 讲是有欲的,故他又声称的“无欲”乃是指人应知足常乐 ,使欲望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 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庄子也主张人生应当无欲。他认为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由此 ,他主张“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显然,道家的无欲说,是以无为说及 天人合一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也是其无为之人生理想 的必然反映。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2、欲理之辩n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也有过放纵欲望的伦理态度。而且,在中国 伦理思想史的发展中,早在先秦时便已有纵欲的理论和实践。荀子 非十二子中曾记载过这一主张:“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是它嚣 魏牟也。”只是这奉行纵欲人生观的它嚣、魏牟其人其事已不见史籍记 载。魏晋时代,在“任其自为”的人生理想指导下,纵欲说开始不仅在 理论上较系统地阐述,而且在实践中被极多的人所奉行。在列子杨 朱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养生,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 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在列子杨朱的作者看来, 世人之所以不敢为所欲为,而要一味地称节欲、寡欲或无欲,此皆为名 声性命所累:“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 ,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谓遁人也。可杀可活 ,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 贪富,何羡货?此之谓顺民也。”显然,这已是一种极端的纵欲主义观 点了。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2、欲理之辩n继魏晋玄学思潮之后,重新恢复儒学权威的宋明理学在欲理问题上则 把儒家的节欲理论发展至极端。譬如朱熹就明确把“理”与“欲”对立起 来,认为必须“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 为学。”(朱子语类十三)因为在朱熹看来,“人欲云者,正天理 之反耳,谓因天理而有人欲,则可;谓人欲亦是天理,则不可。盖天 理中,本无人欲;惟其流之有差,遂生出人欲来。”(答何叔京) 因此,朱熹认为,存理灭欲是德性修养的最重要功夫。n与朱熹相似,宋明理学家一般也者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是, 存理去欲的学说有一个致命的地方,这就是人欲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 事实,否则人之生命将不复存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朱熹只得对“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作一个补充,这就是不得不承认最基本的人 欲乃是天理。所以,当他的学生“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时,朱烹也只得答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耳。” (朱子语类十三)朱熹对存理去欲说的这一补充,貌似使理论完 善了,但实质上恰恰暴露了这一“存天理,灭人欲”之伦理主张的虚 伪性。 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2、欲理之辩n在宋明理学家中,唯有南宋时的陆九渊明确反对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在陆九渊看来理欲是一致的。“谓人欲天理非是。人亦有善有恶,天 亦有善有恶(日月蚀恶星之类),岂可以善皆归之天,恶皆归之人? 此说不是圣人之言。”清初的王夫之则明确提出了天理人欲统一 的观点,所以在周易外传中他有了如下一个著名的命题:“有是 故有非,有欲斯有理。”n理存于欲说的最著名代表是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他明白了 当地声称:“理者,存乎欲者也。”“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之欲 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 谓之非天理乎。”特别有启蒙意义的是,戴震在这个理存于欲说的基 础上,深刻批判了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主张,认为存理灭 欲的实质是“以理杀人”:“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 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 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因而,在戴震看 来,宋明理学家即使一般不否认人的饮食男女之欲,但毕竟制欲太甚 ,使许多人不能达其欲而忧郁致死,而这正是以理杀人。http:/www.5ixue.com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2、欲理之辩n如果对理欲之辩作一简单的评述,我们或许可以 这样认为,纵欲说,无欲说和存理灭欲说均有悖 人性,因而不免失之偏颇。而先秦儒家的节欲说 虽然从根本上讲是比较正确和合理的,但经过后 来宋明理学的改造也变得不近情理了。也因为这 样一个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