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1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5页 / 共71页
第6页 / 共71页
第7页 / 共71页
第8页 / 共71页
第9页 / 共71页
第1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卡尔马克思1845年春 写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888年,恩格斯把将其作为新 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 附录,第一次公诸于世。 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 哲学家。他最初研究神学,后来赞赏黑格 尔的哲学,属于黑格尔左派。1828年,费 尔巴哈在爱尔兰根大学当讲师。1830年他 匿名发表了论死与不朽的思想,批判 了灵魂不灭说,宣布无神论,触犯了基督 教教义,遭到德国封建统洽者的迫害。 1836年被撵出了大学讲坛,迁居布鲁克堡 村,“在大自然的殿堂中”,度过了35年 。他从1839年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 , 和黑格尔学派决裂,转变成人本主义的唯 物主义者。 此后又相继撰写了一系列批判 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著作,如基督教 的本质(1841年)、关于哲学改造的临 时纲要(1842年)、未来哲学原理 (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 等等,为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作出了不懈 的努力。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写作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曾 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转变,一方面是 由于马克思直接接触了社会生活,并参加了实际 的政治斗争,使他对黑格尔哲学发生了怀疑。另 一方面,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从哲学世界观上说 ,则是受了费尔巴哈的启发。但是,马克思一开始就没有全盘同意和接 受费尔巴哈的哲学。他认为,费尔巴哈的缺陷 在于很少注意人的社会生活,只注重人的自然 方面。因此,历史始终在费尔巴哈的视野之外 。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由于参加了当时的 社会斗争,他所关心、思索的是现实社会所暴 露出来的种种矛盾。 二、内容说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1l条,大致可分三 部分。在第1、第2条中,马克思从总的方面提 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在这里,马克思把实践观点作为考察主体和客 体关系向题的基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 性、消极性,奠定了辩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 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提纲”的第三条至 第九条,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 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 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提纲”的最后 两条,总括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 哲学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指明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引起的革命变革。一、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不了解 实践活动的意义(第1条) 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说:“思 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 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 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地解决 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旧唯物主义的功绩。 但旧唯物主义也有严重的缺陷。从世界观上说,旧唯 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 。从认识论上说,它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 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 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 去理解。”马恩曾指出:费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马恩曾指出:费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 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 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又又 说:说:“ “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 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 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 纯粹的,自然科学纯粹的,自然科学 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 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 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 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那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那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人类特殊的 能动性的表现。旧唯物主义只看到客观事物对人 的认识的作用,看不到人的能动性,不深入分析 在认识过程中主观的地位和用,也没有细致地研 究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结果,人的能动性反 而被唯心主义注意到和加以研究。但唯心主义都 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唯一真实的东西 ,把主体理解为抽象的思维或“自我意识”,物质 世界、现实事物是意识、精神的创造和表现。因 此,唯心主义所看到的人的能动性,不是现实的 人的实在的能动性,而是意识、精神的能动性。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 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过尖锐的批评。黑格尔认 为“绝对精神”是唯一真实的客观存在。它在发展过程 中,逐步把自己实现出来,也就逐步认识了自己。所以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的 客休。和黑格尔哈不同,费尔巴哈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 不同的感性客休。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独立存在的、非 发生的、第一性的实体。人本身就是自然的、肉体的、 感性的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能够认识自然界。费尔巴 哈所说的人的活动,首先是指感性活动。为了同康德和 黑格尔抽象的“理性哲学”区别开来,他把自己的哲学 称为感性哲学”。他说:“我跟那些闭目静思的哲学 家是天差地别的,为了进行思考,我需要感官,首先是 眼睛,我把我的思想建筑在13有感官活动-p经常不断 地获得材料上面,我并不是由思想出发产生出对象,正 相反,是由对象产生出思想。”这里,他所说的感性 活动,就是感官的感知,这一点同其他旧唯物主义并没 有什么差别。费尔巴哈在说到人的活动时,也强调过实践的作用。他 主张哲学要联系的人的生活实践,认为生活、实践比引 证更有效,甚至认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 践会给你解决。”。但这种观点,在费尔巴哈那里,始 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没有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体 系之中。相反,正象黑格尔讲实践而对实践的理解却是 另一回事一样,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也不是指改造客观 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生物学、 生理学上的自然存在物,认为人的最基本的意向,就是 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自我保存和对幸福的追求等。 因此,他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消费 活动或利己主义本能的活动,如吃、喝和人们之间的日 常交往等等。在这种活动中,“我完全以自私的态度来 对待事物。”就象犹太人在经商谋利时把利己主义作 为“最实践的处世原则”一样。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2条)在真理问题上,费尔巴哈承认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 界,承认客观真理。他在批判康德时指出:费尔巴哈认 为,本质和现象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王国 但是,在用什么来检验、证明认识、思维的真理性上, 费尔巴哈却陷入了棍乱。有时,他把感性直观作为认识 的真理性的标准。比如,“树的叶子是绿的”,只要亲 眼看一下,就能断定这个判断所表达的事实是真的。 有时,他又把众人对事物的意见一致,作为真理的标准 。他说:这种“一致是真理之第一象征,而这却只是因 为类是真理之最终尺度。” 但是,检验主体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必须超出 主体,进入到客体,才能证明它是否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 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仅仅在主体范围之内 ,显然是得不到证明的。所以,费尔巴哈提出的真理的标准,还是主观的,这同他所反对的唯心主义并不能划清界限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并不是一 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实践是在一定的理论认识的支配下,通过物质手段,同 外部事物之间的实际的相互作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现 实的感性物质活动。它使认识对象化,产生一定的效果 。所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不仅具有立接现实性,而且具有普遍性。实践活动 虽然是具体的,但一种有效的、成功的实践,总是符合 客观规律和因果制约性的。 三、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同环境、教 育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观点(第3条)1.旧唯物主义者一方面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另 一方面又说环境是人的理性决定的,即环境又 是人的产物,陷入了逻辑上的循环,最后不得 不求助于“天才人物”。这就从“意见支配世 界”的唯心史观,走到了天才人物创造历史的 英雄史观中去了。 无论过去和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 理性的火炬去照明宗教的黑暗本质,以便使人终于不再 成为那种为宗教蒙昧努力用来压迫人类的、仇视人类的 力量的俘虏和玩物。费尔巴哈 2. 马克思在提纲的这一条中,对包括费尔巴哈 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这些观点护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手教育的。” 对环境的理解上,唯物主义是不同的。马克 思的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 ,它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 关系。 人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着环境,同时,也使 自己受到教育,改造着人本身,改造着人自身 的本质。 四、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明宗教的产 生和消亡的途径(第4条)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这是费尔巴 哈的功绩。上帝的一切特性只是从人那里得来的。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163页 。 但是, “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 ,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自从在世俗家庭本身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 受到革命改造。” 卡尔马克思五、实践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费尔巴哈的认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感性的为权威 。 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不是指人的感性活动,而只是用人 的自然器官象镜子那样,消极地反映自然,而不是能动 地从变革自然中反映自然。 对理性认识的看法也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感觉是对 单一的个别的事物的感知,理性思维是对“众多的事物 的感知”。 没有把认识与社会实践、与对客观现实的革命改造联系 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6条)对人和人的本质的理解,也是只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 不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进行考察。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不仅为我们“建立平凡的肠胃工厂 ”,还建立了“头脑庙堂”。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 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 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 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七、批判费尔巴哈的“爱”的崇拜(第7条)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天然的联系。在这种 联系中,才能实现人的“类”的本性。 “如果人的本质就是人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么,在实践上,最 高的和首要的基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这种“爱”的原始基础, 是两性之间的爱。 应建立起对“爱”的信仰,用宗教感情来对待 “爱”,用“爱”的宗教来代替上帝的宗教。 “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 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 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费尔巴哈不理解费尔巴哈不理解意识对社会实 践的依赖关系(第8条)费尔巴哈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为人的宗教意识结 为人的主观原因,而不能从客观上去说明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