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南昌十中南昌十中 2016201620172017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地理试题高一地理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IS 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同时用 2B 铅笔在规定的位置上认真填涂自己的 IS 号。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监考老师。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选择题(本大题共 3030 题,每小题题,每小题 2 2 分,共计分,共计 60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完成 1-3 题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变质作用 B-冷却凝固 C-外力作用 D-重熔再生2.主要由图中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 )A. 长江三角洲 B. 东非大裂谷C. 喜玛拉雅山 D. 维苏威火山3.下列岩石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 变质岩4. 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物体作水平运动时,方向会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向右偏- 2 -B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东向西自转C地球自转一周 360,所需要的时间为 23 时 56 分 4 秒,叫做 1 个太阳日D地球自转是绕地轴做旋转运动的,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读图完成下面 5-6 小题。5. 图中从 M 到 N 反映的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 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B. 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C.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6. 形成上述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 土壤 B. 热量 C. 水分 D. 地形7.下列四幅图中,错误地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8.相邻两天“锄禾日当午”的时间间隔是()A. 12 小时 B. 24 小时 C. 1 恒星日 D. 23 小时 56 分 4 秒9.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A B C D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 0以下时大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的现象。读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霜期表,完成 1011 题。- 3 -纬度23.5N30N40N45N霜冻期(天)5155510510.表中不同地区霜冻期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A.作物品种 B.地形 C.海陆位置 D.纬度位置11.晴朗的夜晚有利于霜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辐射弱 B.地面辐射弱 C.大气逆辐射弱 D.大气反射作用弱12.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强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反射地面辐射增强 大气逆辐射增强A.B. C. D.读下图,回答下面 13-14 小题。13. 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 小板块属于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14. 板块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的地貌,下列地貌中由板块张裂作用形成的是( )A. 马里亚纳海沟 B. 喜马拉雅山脉 C. 东亚岛弧链 D. 东非大裂谷15.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深源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的震动幅度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岩芯样本C.由地震波波速变化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探测技术获得的图像读江西某山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下列 16-17 题。- 4 -16. 图中甲表示最有可能的是A. 土地沙漠化 B. 土地盐碱化 C. 水土流失 D. 水污染17. 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人口增长过快 B. 全球气候变暖 C. 降水量减少 D. 工业快速发展18.下列地理现象,与洋流作用无关的是( )A浅海中污染物的净化 B智利境内的荒漠C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 D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19.有关世界国家和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 B在世界七大洲中,大洋洲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和人均径流量最少C在世界七大洲中,亚洲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和人均径流量最多D我国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均居世界第六位,巴西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均居世界首位读下面“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回答 1820 题。20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暖流B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C甲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 D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暖流21若甲图位于太平洋,则该洋流的名称是A秘鲁寒流 B日本暖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千岛寒流22关于甲乙两图中洋流的共同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暖流 B向高纬度流动C属于寒流 D属于以副极地为中心洋流的一部分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该景观的形成与流水作用密切相关(如下图) 。凹岸:河流弯曲河段岸线内凹的一岸。凹岸通常受主流冲刷,水深、流速较大。凸岸与之相反。读图并完- 5 -成 23-24 问题。23.关于图中乙、丙两地,分析正确的是( ) A、乙为凸岸堆积,丙为凹岸侵蚀 B、乙为凹岸侵蚀,丙为凸岸堆积C、乙为凹岸堆积,丙为凸岸侵蚀 D、乙为凸岸侵蚀,丙为凹岸堆积24.图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a-侵蚀-兴建深水港 B、甲-c-沉积-兴建仓库C、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 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 2526 题。2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2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读图,回答 27-28 题。27.从成因上看,山地 M 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28.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中所示不同的是( ) - 6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华山 D.泰山29.目前世界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小,江河径流量下降 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长过快 世界上的水资源总量不足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A C B D30.针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A植树造林,治理沙漠 B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D人工降水,改造局部地区气候二、综合题(本大题共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4 题,共计题,共计 4040 分)分)31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 ,回答下列问题。 (16 分)(1)在图中 A 处的岩石中找到了古生物化石,该处岩石按成因分类应属于_岩。(2 分)(2)图中字母 B 处的地质构造类型是_,地貌形态是_,地貌形成的原因是_。(6 分)(3)在 A、B、C 三处的地质构造中,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处,有利于储存石油、天然气的是_处。(4 分)(4)在图示区域进行修路、修建水库大坝等工程建设需要避开_处,原因是_。(4 分)32.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 分)- 7 -(1)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中 A 河段河谷剖面的是_,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_和_。(3 分)(2)上图中,河岸 D、E 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_岸,原因是_。(2 分)(3)若河流 A 段的纵剖面如上右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_。(1 分)AU 型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4)A、B、C 三点中,最适宜形成聚落的是_,为什么?(3 分)_33.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 分)(1)在下列自然带中选出与图中 A、B、C 相对应的自然带是 山草甸带 高寒荒漠带 常绿阔叶林带 高山针叶林带A_,B_,C_。 (3 分)(2)此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地带性规律,此规律同_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 分)(3)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完整,其主要原因是_。 (2 分)(4)南坡积雪冰川分布的下限海拔比北坡低,原因是_。 (2 分)- 8 -34.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和“我国水资源和世界比较表” ,回答下列问题。 (6 分)我国水资源与世界比较表:水资源数量世界中国美国总量(亿立方米)4700002700029700人均量(立方米/人)10000250014000(1)从总量看,我国水资源_,但人均占有量_。 (2 分)(2)我国水资源总量仅比美国少 2700 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却不及美国的_,这是因为_。 (2 分)(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时间分配特点是_。 (2 分)- 9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一、选择题选择题1. D 2.A 3. B4.D 5.B 6.B.B7.B8.B 9.A 10.D 11.C 12.C 13.B 14.D 15.C 16.C 17.A18. C 19. A 20.C21.A 22.C23.A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