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6页
第2页 / 共96页
第3页 / 共96页
第4页 / 共96页
第5页 / 共96页
第6页 / 共96页
第7页 / 共96页
第8页 / 共96页
第9页 / 共96页
第1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价值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第二节 教育学的问题与性质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与学习 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思想转 变过程。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3、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 用法,因为不论是方法的还是制度的,教育 强调的是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过程。我们的思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甚 至一个专职的人民教师的教育活动,仅仅 只停留在对“教育”概念的常识理解,那么 其教育水平和质量就值得怀疑。 所以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我们把对 教育的理解从常识水平提高到理论水平。(二)“教育”(education)的词源拉丁文中教育的意思就是采 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 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 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 实。“教育”这个词是一个典型的泊 来词。中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 为什么教育这个词偏偏是一 个泊来词之词呢?教育一词,最早在孟子尽心上出现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 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 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 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三乐中,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 处,是亲情之乐;做人处事,一切 都问心无愧,是自身之乐。二乐,很多人都能做到。三乐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因而,三乐乃极乐。 孟子尽心上战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公元前372-前289年 在我国,我国在20世纪之前, 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 来使用。大都使用的是“教”与 “学”这两个词。从甲骨文和金 文的意型字看,教与学是是统一 的,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事 物,同一活动的。因此,我们这里把“教”与“ 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 下的“教育”的词源。“教”与“学”是中国 “教育”的词源“学”在甲骨文中的写法 :金文的写法是:甲骨文:金文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三)“教育”的定义三个层次广义狭义更狭义(1)广义的定义(P16)王道俊 王汉澜组织编写的教育学的定 义为: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 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 能和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定 义为:“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 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2)狭义的定义南师版教育学定义为,”狭义的教育是指社会 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 的活动,狭义教育也叫学校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学生培 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 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其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 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 的发展。两种定义各自的缺陷:单纯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 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 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 动中的重要作用。单纯地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又会 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 大影响。能不能用“学习”来定义教育?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 独立自主的“自学”就很难说是“教育”。广义的教育 是学习者通过接受某种刺激从 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某种印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 是人类自觉运用制度、文化、机 构及其活动有目的地对自己和他人施加刺激, 以期自己和他人在身心的各项素质方面得到积 极发展的活动。学校就是狭义的教育的典型的、普遍的活动 场所。 3、“教育”的定义(P17)教材给出“教育”的定义是:关于“教育”定义的方式区分有三种:一是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创建的定义。其 内涵在作者的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 二是描述性定义:即对被定义的对象进行适当的 描述或者说明。 三是纲领性定义:是指有关定义的对象应该是什 么的界定。教育的定义及三种方式为一体。第二节 教育的不同的形态及其构成要素一、教育的不同的形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 。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 准大致有四个(见下表)教育形态态的划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 教 育 形 态教育系统统运行的场场所或空间间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教育系统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按教育系统统运行的时间时间 (时时期)划分按正规与非正规划分农业农业 社会的教育 工业业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的教育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 不正式教育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也是传统意义上家庭的一种重要功 能。 在西方,许多教育著作往往是家庭教育经验的 结晶。在中国,传统上的“家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Home School当今学校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更 为重视家庭教育,一些国家或地区甚至 出现了“家庭学校”(Home School)这种 新兴的教育方式。 (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的Home School,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家庭教育有四个特点(P13)教育内容广泛全方位的教育教育方法灵活不拘一格的教育教育时间持久从出生持续到成年教育作用显著易于得到信任和遵从、学校教育第一,教育目的明确。第二,教育组织严密。第三,教育环境优越。第四,知识密集和科学的优势。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学校系统,对学习 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学校教育有四个特点: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和有 关的社会团体及其活动对其成员,特别是对青少 年所进行的教育。、 社会教育第一,教育内容多样化。第二,教育对象大众化。第三,教育方法多样化。社会教育有三个特点:“教育合力”图家庭 教育学校 教育社会 教育家校 关系(学)校(社) 区关系家(庭)(社) 区关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态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图(二)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P14)1、非制度化的教育(定义)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 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特点) 教育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 ,没有从 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 。(时空与变化) 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 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非制度化的教育也 仍然存在,但它在个体发展和整个教育系统中的 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了。2、制度化的教育(定义) 制度化的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 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特点)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 教育文明的进步 。今天所谈论的 “教育”和“教育改革”, 基本上指的是这种制度化的教育。(缺陷) 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 是导 致许多人“精神自杀”的根源。首先,这三种教育形态的产生与社会形态的 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工业教育”,信息 社会的教育也不等于“信息教育”。再次,三种形态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 方法、管理等各个方面,总是包含着对前一种 教育的批判、修正和重构。(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 与信息社会的教育(四)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正式教育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非正规教育( nonformal education),不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这是当今教育文献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分类法, 它在分析历史和当前状况时都具有相当的适用 性。菲利普库姆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分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创造性的,往往对出乎意料的问题的 惊奇,对事物的想像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可是现代学校往往不能激起这种“惊奇”、“想像”和 “热爱”。 所以要理智的看待制度化教育和改革制度化教育 。例如: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物理学家钱学森时 ,钱老就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 才?”即“钱学森之问”,就值得思考!又如: 2010年,著名哲学家与文学家刘再 复有一段关于教育学的对话,也值得思考!链接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材种介绍了五个要素。它可合并为:人的要素 、环境的要素及活动的要素。因为教育内容、教 育方法实际上都是从属于活动的。人的要素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活动的要素教育 基本 要素教育者(教师 )学习者(学生 )时间、空间教学设备教育者必须具有必要的能够实现促使个 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一无所知的人是没有资格自称为教育者的)(一)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教育者必须具有基本素质:教育者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 “引导”“促进” “规范” 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而不是一种“实体”“教育者”这个概念, 不仅是教育职业的人 的“总称”,更是对其 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 的一种“规定”。“教育者”的父母与 “抚养者”的父母是有 质的不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 作为“教书匠”的教师, 彼此之间也有着很大的 差别。资格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 负的促进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任务和使命 。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 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就是说他必须具有必要 的能够实现促使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任务或 使命的知识。学习者”是一个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 词汇。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概念,主要原 因:()“受教育者”这个概念,将教育认为是 一种发生在教育对象身外,并由教育者施加于 教育对象身心的某种事情。()“学生”这个概念中的“生”字主要 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随着终 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的对象已经从青少年 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 (二)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所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学习者的特征:如对不同的人而言,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有共性和个性特征。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有效性 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教育内容是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 的影响物。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 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 借以实现发展意图的媒介。(三)教育内容(四)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和学的手段。是实 现教和学一体化的桥梁,通常采用讲解、阅读 、演示、联系、参观、实习等方法。教育环境是指教育实践发生的时间、地点 和存在的物质条件。时间、空间和教学设备是其中最为核心 和不可缺少的。(五)教育环境教育三要素的另一种分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 响返回本节总结:对教育概念的分析侧重于从理念上来认 识;对教育要素的剖析侧重于从系统的角度 来认识;对教育基本形态侧重于从客观现实 的方面来认识。三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逻 辑关联。返回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返回一、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需要起源论(六)教育的印痕式学习起源论返回(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教育起源观,所有的宗教 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 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 从于天。(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 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 育起源的学说。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