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开滦二中开滦二中 201720172018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 6 6 月份考试月份考试历史试卷历史试卷说明:说明: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第 1 页至第 5 页,第卷第 6 页至第 8 页。2、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第卷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题每题 2 2 分分) )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 外儒内法,大一统 B. 无为而无不为C. 仁为本,为政以德 D. 礼法并施2至1906年,中国自产鸦片584800担,产量达同年外国进口鸦片的11倍,种植鸦片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2%。1928年甘肃部分地区鸦片种植竟占农田面积的75%,产值占农作物的90%。这一现象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A.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B.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剧C. 清政府禁烟政策的失败 D. 西方列强的鸦片在中国滞销3在学术界,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使得颐和园的建设经费问题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根源于A. 政治斗争的需要 B. 民主思想的传播C. 近代海军的发展 D. 甲午战争的失败- 2 -4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A. 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B. 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C. 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 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5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90年代以来其在全球票房的分成高达60%以上。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A. 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B.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C. 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D. 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6左传载,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孔子对此赞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下列言论与他这一评价一致的是A. “获罪于天,不可祷也” B.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C.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D. “不语怪、力、乱、神”7学者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A. 格物致知 B. 心外无理 C. 心即理也 D. 理在气中8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A.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 3 -B.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C.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9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后两人的记载又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色诺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亦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社会的变迁影响文献著述 B. 历史解释依赖文献互证C. 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 D. 文献著述反映历史真实10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A. 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 体现不同集团妥协C. 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11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A. 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 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C. 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D. 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12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这说明A. 历史解释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 B. 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C. 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D. 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 4 -13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A. 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 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 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 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14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A. 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 开创了精细生产分工的模式C. 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 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15列宁说:“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反映出列宁A. 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 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C. 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 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161948-1970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3.3%下降到15.3%,相反,日本从05%上升到6.9%,联邦德国更是从1.4%上升到12.3%这一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A. 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标志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确立C. 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迅速崩溃 D. 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摩擦17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考古发现的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这主要说明A. 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 - 5 -B. 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 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 D. 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18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A. 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 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C. 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19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是A. 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 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C. 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0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A.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 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C. 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 D. 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21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A. 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 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C. 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 6 -D. 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22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A. 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B. 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C. 增强区域文化认同 D. 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23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A. 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 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C. 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D. 指导了洋务实践的开展24据统计,截止到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356%,其中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这一变化反映出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大量劳动力B.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就业岗位C. 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D. 国企改革的深化推动城市所有制变革第第卷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 7 -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