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8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5页 / 共88页
第6页 / 共88页
第7页 / 共88页
第8页 / 共88页
第9页 / 共88页
第1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1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 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 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 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及同伴的 关系等诸多方面。 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 一是不平衡性;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具体表现为:2(一)自我意识高涨 心理学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 的第二飞跃期。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 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 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 ”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 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 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3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 ,使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 征。 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 然,使他们在持有一种惶惑感觉的同 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 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 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 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4 其突出表现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 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 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 “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 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 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 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这种倾向 在恼海中憧憬着。5 又如,同是记日记,在小学生的日记中, 主要记述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对 此的肤浅认识;而且记日记的态度也不自 觉,经常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之下去完 成;对于日记的保密程度也无过高要求, 甚至有时主动提供给别人看。 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初中生的日记发生 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在日记内容上发生 了很大变化,初中生的日记更侧重于阐发 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直接 来自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以 及自我期望等;6 其次,初中生记日记的态度也是自觉自愿 的,真正出自于表达思想及宣泄情绪的内 心需要;第三个变化是,他们开始将日记 作为自己的绝对秘密,细心加以保管,不 许别人翻看。 初中生日记特点的变化,表明他们的内心 世界逐渐丰富,经常沉浸在关于“我”的思考 和感受中。也恰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了他 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初中生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表现为, 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 别人的意见;7 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 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因此,当听到别人在 低声讲话,便断定是在议论自己;当看到别 人面露微笑,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如果某 位老师多看了他一眼,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 了什么 总之,他们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 ,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 经过敏。 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 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8(二)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 种个性心理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 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91. 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 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 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 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 ,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 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 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 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10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 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生理 学家曾指出,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的 功能与身体外周相应部分的活动达到 协调时,个体的身心方能处于和谐状 态。 但生理学的调查表明,在青春期刚刚 起步时,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 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 未成熟,两者尚不协调。11 其结果表现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 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 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 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在正常情况下,外界的刺激强度与神经系 统的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性,两者应 是相互协调的。 但在初中阶段,这种依存关系受到了影响 致使初中生对于较弱的刺激,也给予很 强烈的反应,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12 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个 原因。 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 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 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 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 束缚。 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 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所以,可以说初中生的反抗心理,在很大 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 己已是成熟的个体。132. 反抗心理的表现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 期。 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岁到4岁之间,几乎与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重叠。 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 ,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 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 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 人格。 14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 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 第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初中生内心的独立要求很强烈,但父 母却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或尚未来得及 适应这种情况,仍以过去那种十分关 怀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导致反抗行 为。15 第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如 父母不听取初中生的意见,将他们一 味地置于支配从属的地位。 第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 引起极度反感。 第四,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 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 的倾向。16初中生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 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 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种“风暴 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的。这种 反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对方 措手不及。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 事,但事态平息之后,这种强烈的反 抗情绪也将较快地随之消失。17(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初中生的另一种反抗不表现在外显的 行为上,只存在于内隐的意识中。这 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内向的初中生身 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 ,但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置若罔闻。这 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景的 变化而转移,具有固执性。18(3)反抗的迁移性 初中生反抗行为的迁移性是指,当某一人 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 ,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 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 ;同样,当某一成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不 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体 中的所有成员均予以排斥。这种反抗的迁 移性,常使初中生在是非面前产生困惑, 在情绪因素的左右下,他们常常会将一些 正确的东西排斥掉,这给他们成长带来不 利。19(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 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 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 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 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 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 确的两面性。201.强烈、狂暴性与 温和、细腻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 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 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 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 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 震撼人心的程度。 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 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21情绪的温和性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 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 现出来。 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经 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 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 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 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 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22情绪的细腻性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 上的细致的特点。 初中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 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 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 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 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23 例如,当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一部文 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 情绪之中,这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 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他 们的主观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 为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242.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 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 绪的特点。 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 不够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们尽管在 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 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 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25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 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 ,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 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 ,很长时间不能摆脱。263.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 的一种隐蔽性。 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 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 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 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27 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 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上了表演痕迹。 初中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 一些想法,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 层表演的色彩。 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童年时那种自然 性,带有了造作痕迹。28(四)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 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291. 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 式 童年期的儿童在结交朋友方面最明显的特 点是交朋友上的团伙现象,表现为6、7个 儿童经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戏。在这种交往 中,儿童们感到了身心自由和愉快。 因此,就交友的方式来说,小学时代是团 伙的时代。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 团伙形式就已发展到了顶点,然后就逐渐 趋于解体,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30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突出了许多 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 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 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团 伙形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 因此,他们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 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 。31 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 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 性格相近, 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 初中生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这 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322. 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 生活中日益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生活于其中的 人际关系的场所不尽相同,感情所指 向的对象也有区别。 幼儿主要与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构成一 种心理上的交往关系。小学儿童虽已 有了自己所喜爱的同龄朋友,但在感 情上仍十分依赖父母。33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将感情的重心逐 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 有人以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 为被试,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卷中的问题之一是:“你平时将自己 内心想的事经常对谁讲?”并要求被试 将所列对象按其重要程度排出顺序,34 小学生对此的反应是:父母、兄弟姐 妹、朋友; 而初中生的反应则是:朋友、兄弟姐 妹、父母。由此不难看出,朋友关系 在初中生的心目中显得日益重要。 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 识。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同 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得到支持 和帮助。35 因此,他们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 的要求,认为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 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 在初中生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间 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 密的事。 这种交流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是有积 极意义的,能够使他们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