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点:景物(场景描写的作用)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v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 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 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 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v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 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 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 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 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 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 ,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 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 洋淀席!” v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 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 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 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 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v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 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 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v小说开头对白洋淀夜景的描绘,就营造 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展现在读者 面前的是一片银白的世界 “洁白的 雪地”、“洁白的云彩”,给宁静的夜色涂 抹上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些景物的描 写,不仅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 、明丽的地方色彩,而且还弥漫着荷花 淀特有的清香。这里没有丁点的战争味 道,没有丁点的尘世纷扰,一切平和而 温馨。 v小说的开头,作者对月下小院的描 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水生 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 清明丽的神话般的意境中烘托出来 。又如她的勤快利落,仅通过小院“ 干净得很”及“苇眉子又薄又细,在 她怀里跳跃着” 衬托出来。 v荷花淀的景色是美好的:月白风清,凉风习 习,水跳如银,菱角生嫩,稻苇清香,无一 不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丽的水土, 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这柔美洁白的水 乡,凝聚了白洋淀人民无数辛勤劳动,又怎 能容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践踏呢?他们平 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正因 为对家乡山河的热爱,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 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地送郎上战场,而她们 自己也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茁壮成长起来, 成为“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勇敢地投身到抗 日的洪流中去。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纯和美境 的铺垫,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v“水面没有一只船”暗示将有紧急情况发生, “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那棵菱角就又 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归途中的 景物描写,渲染了遇敌前静谧平和的气氛, 为这群妇女突然遇敌打下了伏笔。又如:“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 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 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一描写,暗示了下文的情节一场水上 伏击战,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问 竹琦 君v 故乡旧宅书房后面,是一方小小的院落, 自然地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枝条细长柔 软,无论有风无风,都会发出沙沙之声。坐 拥书城中,不时似闻细雨敲窗。苏东坡有诗 云“风吹古木晴天雨”,我倒觉得是“风吹细竹 晴天雨”呢。如遇真正的下雨天,那更是淅淅 沥沥,琮琮王争王争,天然的乐曲,使人心 情宁静,俗虑顿消。 v父亲和我都是爱雨的人,因名书斋为“听雨 轩”。我从后山捡来许多松树的内皮,拣取波 磔雅致的,拼成“听雨轩”三字,悬于门上 ,倒也古意盎然。父亲看得高兴,就随口吟 示儿诗绝句一首: 听风听雨一春迟,抛 却南华学赋诗。 灯下为儿歌一曲,隔窗犹 有竹相知。v父亲不是诗人,他的诗都是乘兴而作,自嘲为“打 油”。我吟味再三,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父 女相依中,不由引竹为知音。那时父亲的肺病已日 渐沉重,避日寇于穷乡,药物缺乏,千辛万苦托友 人自上海带回的退热药丸,总是远水难救近火。因 此,他每天下午四五点以后,潮热渐渐上升,精神 顿觉萎靡,只有在每天清晨,才扶杖到书房念金 刚经读庄子。我随侍在侧,看他脸颊一天天 消瘦,语声一天天低微,内心的忧急和酸楚,难以 名状,却又不得不忍泪装欢,陪他谈今论古。这是 我们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我焉能不爱惜每分每 刻的宝贵光阴? v 下午扶着父亲在榻床上休息后,我回到书 房看砚台余墨犹浓,一室寂静中,只听到窗 外细竹沙沙作声。我踽踽地漫步到竹林中, 低低念着父亲的诗,真想问一声竹子,是否 相知。 v 还记得有一天,忽见老长工阿荣伯双手 捧着一炷香在竹林中恭立膜拜,口中喃喃祝 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我父亲祈祷紫 竹中的观世音菩萨,他愿意借自己二十年寿 命给我父亲,求菩萨保佑他健康长寿。我听 了万分感动,也愿借无论多长的寿命给父亲 。从那以后,阿荣伯和我,每天一人一炷香 ,在竹林中虔诚祈祷,无论风雨,从不间断 。 v父亲精神较好的日子,也爱扶着拐 杖在花园散散步,指点我什么花叫什 么名称,应当如何照顾培养。可是后 来体力日衰,散步都没有力气了,就 躺在床上,命我去厨房为他熬药。他 知我胆小,在晚上总尽量提高嗓子, 为我吟古人诗句,让我一边听诗声, 一边走那一条黑黑的长廊,不至害怕 。可是,渐渐地,他的嗓音沙哑了, 连说话的微弱声音都听不清了。 v 战乱中的生离死别,是人间最悲痛的 事。父亲逝世后,我只身负笈上海,大学 毕业后回到故乡。老屋书房一角,已为日 机炸毁,竹林也成一片废墟。对此满目疮 痍,悲从中来。整理凌乱书籍残卷时,意 外地发现用松皮拼成的“听雨轩”三字,跌 落在墙角。父亲做的那首示儿诗,顿 时涌上心头,不禁又跑到后院,徘徊良久 。又忽然发现地面上到处冒出绿绿的笋尖 ,原来竹子虽被摧毁,而生机不灭,深埋 土中的根茎,又长出新笋来。我大喜过望 ,不久的将来,这里又可蔚成一片竹林了 。 v若是父亲健在,阿荣伯健在,对此一片新 生竹林,将会多么高兴、多么欣慰!父亲一 定又将随兴濡墨,另赋一首示儿诗以遣 兴了。我冥想着,低声问竹,在那几年面对 日寇的狼烟烽火中,你是否一直和父亲的英 灵相伴,做他的知音 v 没有等得及竹子成林,我又匆匆告别了 故土。到而今,那一片遥远的竹林,是否无 恙?是否茁壮?问竹声中,我心澎湃。v 【注】波磔:汉字书法的撇捺。南华: 南华经的简称。南华经即庄子 。v本文首段,作者写到自己“风吹细 竹晴天雨”的感觉,并将雨打竹声比 作“天然的乐曲”。从全文看,这样 写有何作用?(6分) v苏轼的东坡:“雨洗东坡月 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 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小题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 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