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一、基础巩固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君之命,不信信:相信B.臣侍君宴,过三爵过:超过C.不食三日矣食:吃饭D.使麑贼之贼:刺杀【解析】选 A。信:守信用。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妇人载以过朝厚敛以雕墙B.谏而不入问其名居,不告而退C.公嗾夫獒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子为正卿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解析】选 D。D 项,均为“是” 。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B 项,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就;C 项,助词,无实义/兼词,于此,从这里。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提弥明死之C.项伯杀人,臣活之D.使使以闻大王【解析】选 B。B 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知识延伸】文言文中动词活用的三种类型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如: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原本是动词, “埋伏”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指“埋伏的兵” ,充当宾语。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2 -如: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为“愤怒”的意思,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尉愤怒”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在这里是“为而死”的意思,为动用法。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从台上弹人B.则社稷之固也C.书法不隐D.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解析】选 C。 “书法”古义:记事的原则;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5.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我之谓矣B.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C.有一于此D.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解析】选 A。A 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宣子骤谏,公患之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斗且出。提弥明死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B.C.D.【解析】选 D。为士季的行为举动,与赵盾无关。与职守、为人无关。为翳桑饿人灵辄的奋力保护,非赵盾举动。7.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译文:_(2)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3 -译文:_答案:(1)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2)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避免弑君的恶名了。二、拓展阅读二、拓展阅读(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明唐顺之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 ,有删改)【注】常:地名,指常州。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归:称许B.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做到D.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解析】选 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 项,根据下句“升山东副使以去”判断, “居”应为“任职、驻守” 。9.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 “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前句是今之廉者变为贪者的表现,后句为“古之所谓廉者”的表现;C 项都是“古之所谓廉者”的表现;D 项,前句说郭侯之廉属于“古之所谓廉者” ;后句是指现在郭侯的地位;与“古之所谓廉者”无关。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解析】选 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中“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是“今之所谓廉者”的特点,在原文第一段。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译文:_(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译文:_(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5 -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实词“捐”和“锥刀” 。 “捐”可以翻译为“舍弃、放弃”,“锥刀”不是锥子和刀子,是夸张修辞,可以翻译成“锥刀尖般的微利” 。(2)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奉” “身”和“资” 。 “奉”可以翻译成“供养”,“身”可以翻译成“自身,自己” , “资”可以翻译成“依赖、依靠” 。(3)这个句子关键要抓住“然则” “莫” “乌” , “然则”可以翻译成“既然这样,那么” , “莫”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谁” , “乌”相当于“何” ,可以翻译成“怎么” 。答案:(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附【译文】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 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拿保全大节的名号称许他。(如果)有的人权力、地位逐渐达到顶峰,那么让人渴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就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于仕途失意、没落(的人),不再自我振作,那么让人渴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使自己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贪婪残暴之徒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显露了。如果舍弃利益足以成就美名,而得到利益足以构成罪行,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舍弃;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刀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哎!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呢?古代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一定是从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的。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虽然他全无所渴慕和所忧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郭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 6 -约束。我刚刚见到郭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侯本性淡泊,厌憎繁华,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 ”他奉养自身大抵如此。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免于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侯的行为难以做到了。郭侯在常州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侯的赠序。郭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吧。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三、文化经典阅读三、文化经典阅读1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注】适:顺从,厚也。莫:疏远、冷漠。比:靠正,亲近。(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