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 地 理第三部分微专题专题 六 河流特征及综综合开发发区域地理1 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和特点河流因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比较如下:河流特征河流补给水源径流变化规律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分布 补给特点雨水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地中海气候区, 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夏 秋汛期,冬春枯水期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 节变化;降水量的年际 变化普遍,尤以东部季 风区最为典型 水量随雨量变 化较大河流补 给水源径流变化规律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分布补给特点季节性积雪融 水 春季积雪融化常形成春汛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 形状况东北地区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较和缓 永久性积雪和 冰川融水夏季汛期,冬季封冻,无其他水源补给则 河流断流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 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 地区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 定 湖泊水 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源头,调 节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 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 湖泊水位高低普遍对于河流有调节作用, 水量较稳定地下水补给稳定可靠,且与河水互补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地 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 低普遍水量较稳定,与河流互 补2.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是从河水结构、变化等入手,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1)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2)水位(汛期):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低与高。(3)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4)结冰期: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有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低温时间越长,则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且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容易发生凌汛现象。(5)流速(水能):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规律总结 人类类活动对动对 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1)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变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加。(2)植树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缓慢;含沙量减少。(3)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涨陡落。(4)铺设铺设 渗水砖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缓。(5)修建水库库:对对流量有调节调节 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稳;减少水库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6)围围湖造田:对对河流径流的调节调节 作用减弱,水位变变化增大。3 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是流域内具有同一归宿的水体所构成的水网系统。组成水系的水体有河流、湖泊、水库、沼泽等,其中河流是水系的主体。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流长度、 河网的密度(支流)和河流的弯曲系数(河道)、河流流域面积、流向的描述、河床特征(比降)等。如下表所述:水系特征常用表达影响因素 流程长、短或全长XX发源地到入海口的距离,河道弯曲程度等 流向自 X向 X流地势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或流域面积XX地形、地势特征 支流数量多或少,均匀于干流两侧或集中分布于干 流一侧地形、地势特征,降水丰富程度等河道弯直河道弯曲或平直地形地势特征,地转偏向力 落差大或小地形、地势特征例1 (2014四川卷)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题。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解析:本题中气温、降水与径流深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且最大值都出现在6、7、8月,最冷月均温低于0,最高月均温近30,年降水量较少,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西北地区山麓因为有高山冰雪融水往往形成绿洲,所有“青青草”地理现象能反映该地区地域特征。B例2 (2012全国卷)下图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1) (2)题。(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 地 B 地 C 地 D 地(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D 解析:第(1)题,根据图b可知,暴雨过后甲、乙两个水文站先后出现了洪峰,说明降雨区域位于两个水文站的上游,根据图a判断地符合题意。第(2)题,分析图a,甲、乙两个水文站之间有个湖泊,在洪水期可以蓄洪,对下游水位起调节作用。C 1 常用措施及目的河流主要的开发价值包括水能、航运、水资源、养殖、旅游等。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向主要为:发电、防洪、改善航运、供水、养殖、旅游。河流综合开发的常用措施与目的如下表所示:河流综合开发开发措施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开发水能,调蓄下游径流,加强供水,改善上游航运条件,利于库区养殖和旅 游开发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提高防洪能力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改善航运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减轻河道淤积, 改善防洪、水质和旅游条件 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生产活动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压力,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修筑运河改善航运条件,改善供水条件2.因地制宜采取措施(1)从自然条件看开发利用方向。自然因素开发方向 水力资源丰富,陆路交通不便,水运突出修水库和船闸;发展水运和开发水能降水季节变化大,限制种植业的发展,给航运带来困难修水库,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发展灌溉农业受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不稳定进行梯级开发矿产资源丰富与水电结合,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发展火电、核电,成为能源基地(2)从社会背景看治理措施。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土地退化 调整农业结构;采矿区复垦;建立自然保护区 植被破坏 建设风景旅游区;退耕还林、还牧;发展水电、火电、核电 环境污染 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污染的治理例3 (2015庐江模拟)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 1 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材料二 重庆三峡水土流失面积构成。材料三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 _、 _、 _ _等。(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在地形坡度5 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错误的有_。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降水(强度); 地形坡度;土质条件;植被状况。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 旱地 增大 A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封山育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知当地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加之该区域地形高低落差大,包括我国横断山区在内,故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第(2)题,据材料二得出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据材料三得出结论,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第(3)题,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流水侵蚀加剧。其结果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气候湿度减小,肥沃的地表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流失的土壤在河道、湖泊淤积使其泄洪能力降低,可能频繁引发水旱灾害。植物种类增加应该是生态环境改良的结果。第(4)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质条件;植被状况。第(5)题,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主要从恢复自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及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例4 (2016南昌调研)下图是某大洲的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及河流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据图判断图中A B河段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2)有人说A B河段主要的开发方向是航运,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3)结合地形条件,分析图中东南部地区河流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对H地产生的积极意义。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及密集程度即可判断出,AB河段的地形类型为平原。第(2)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能自圆其说即可,可从当地的河流航运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航运的需求等角度阐述。第(3)题,从地形条件看,东南部地区等高线密集,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且地形条件利于大坝的建设,进行梯级开发可以调节径流,对下游地区起到防洪和灌溉的作用。答案:(1)地形类型:平原。判断理由:该地区等高线稀疏;海拔低于200米。(2)赞同。理由:本区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有利于通航。不赞同。理由:本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城市数量少,货运量小,通航价值不大。(3)有利条件:(等高线密集),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多峡谷(有利于筑坝)。意义:对H地所在平原地区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微专题培优练(六)Thank you for watching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