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8页
第2页 / 共108页
第3页 / 共108页
第4页 / 共108页
第5页 / 共108页
第6页 / 共108页
第7页 / 共108页
第8页 / 共108页
第9页 / 共108页
第1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篇)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论和辩证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第 一 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论与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和实践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方法。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意识论和实践观世界的辩证图景与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 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形成 (2)哲学是用高度抽象的理论、极其严密的体系表 达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抽象、零碎系统、自发自觉、感性理性)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 ( 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 、主观和客观 ) 的关系问题(2)为什么? 世界的万事万物归结为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两大类 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外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部分(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由此划分为 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决定物质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周围的存在?由此划分为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4)哲学基本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 ?由此划分为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怎样存在、处于什么状态?由此划分为 辩证法: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事物是孤立存在、静止不变的,事物内部不存在矛盾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1)它既坚持唯物主义理论,又坚持辩证思维方法,达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它既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又强调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过程。(3)它既坚持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又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不同的唯物主义对物质有不同的解释(1)旧唯物主义:“物质”是指某些具体的形态(如“水”、“火” ) 或结构(如“分子”、“原子”)(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 赖于人的意识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是各种不同物 质形态、结构和现象的最大共性的最高抽象2、“ 物质 ”和“ 意识 ” 的各自内涵只有通过两者关系的考察才能确定(1)各种物质形态千差万别并且千变万化, 但贯穿其 间的唯一特性或最大共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 人 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社会实践的 推动下形成;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象;它一旦产生,又会对物质有能动的反 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强调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 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主张物质可以被逐步认识的观点,坚持了能动的 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贯彻了辩证思维,从不同个性中寻找最大共性, 在相对可变中把握绝对不变,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 法的统一(4)“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思想,不仅阐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而且揭示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人类所处的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的物质世 界(1)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 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 义两种倾向)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结合(防止不变论和 诡辩论两种偏向)(2)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 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 展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割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 特性是相对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2、不仅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而且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 部 分。人的生命形态和人类社会的存在,都来源于 自然世界,有赖于自然资源,离不开自然环境。 (2)人类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意识本身 无法改变世界。实践从根本上来讲,是改造世界的 物质性的活动,而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无论是生产 力还是生产关系,它们的本质都是由人的活动来体 现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及其方法论意义 放眼世界,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 人的意识现象,虽然分属于不同领域,形态 各异、结构不一,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但 这些现象的背后有共同的本质客观实在 性。因此,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石,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 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 界 的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基本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3)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交往) 科学实验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对于人的意义)(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人类在劳动中形成并展现出强大力量 (精神力量强于肉 体力量)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们的社会关系在实践中产生 (社会属性高于自然属性 )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类通过改造世界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改造环境重于适 应环境)(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1)自然物质世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是没有或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 因而基本上仍处于自发运动变化状态的客观世界 (自在世界或天然世界)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相互交往 共同活动的特殊领域,它原本是自然物质世界的 一部分,但叠加了人类的文化创造 (人类世界)(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实践而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为社会 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变成 “人 的无机的身体”。 人类社会形成之后,又反过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改变自然 界的原始面貌,影响自然界的生态状况,甚至破坏自然界的生 态平衡。 人类必须在实践中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恩格斯: 早就提出自然界 “对人进行报复” 以及 “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马克思: 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 行这种物质变换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 根源,得到最终解释:(1)实践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基本方面(物质关系、思想关系) (2)实践开创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3)实践提供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 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 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的基础地位。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是世界 “ 辩证图景 ” 的两大特征(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1、作为哲学范畴的“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非主观臆 想 (2)普遍性:联系是世界的普遍状态,任何事物都不 能例外 某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该事物同其它事物之间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由无数不同事物联系起来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联系的具体方式复杂多样,不会千篇一 律3、方法论意义(1)辩证法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但更要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2)考察世界的普遍联系并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 、开放性的观念。(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其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它有新的结构和功能,比旧事物更能适应环境 的变化,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2)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既能“吸养” ,又能“吐故”,还能“纳新”,具有强盛的生命活力 。 (3)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代表历史发展方向 ,符合民众根本利益,得到社会广泛支持。3、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世界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形式:过程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替内容:过程是事物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更新 (2)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以一个有限的阶段而存在,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则是在新旧事物的无穷交替中实现4、方法论意义 (1)辩证法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但更重视事物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 (2)“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学说)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两种属性及其在事物发 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矛盾的对立属性: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矛盾的斗争形式是相对可变的(2)矛盾的统一属性: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结合 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的几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规定着对方(有此才有彼)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包含着对方(此中含有彼)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及向对方转化(由此能达彼) 矛盾的同一性比矛盾的斗争性更能体现出辩 证矛盾有别于其他矛盾的独特性和本质性 矛盾同一性的几层含义在今后的许多哲学原理中将经常出现,应当引起注意。(3)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相辅相 成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对立面之间保持着联系的桥梁(相反又相成)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统一的双方毕竟有区别的界限(相似又相异)(4)方法论意义:按照事物的矛盾本性思考问题 对立中要把握统一,防止思想上 “ 非此即彼 ” 的片面性 统一中要把握对立,防止思想上“ 亦此亦彼 ” 的混沌性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作用, 推动着事物的发展(1)斗争性作用的表现 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量变) 促成矛盾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质变)(2)同一性作用的表现 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准备前提条件 为矛盾双方的各自发展提供有利因素 为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规定方向 (3)方法论意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不同条件下,斗争性和同一性的作用有不同的主次之分 。 和谐 体现的是同一性,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它是多样 性的统一、差异间的协调。(二)矛盾的存在状况: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并贯穿于过程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及不同情况下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1)不同领域和不同性质的事物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